步进电机基本原理详解

步进电机基本原理

  • 步进电机是一种将电脉冲信号转换成相应角位移或线位移的电动机。
    • 区别于以电压或电流作为控制信号,被控制量是转速的电动机。
  • 每输入一个脉冲信号,转子就转动一个角度或前进一步,其输出的角位移或线位移与输入的脉冲数成正比,转速与脉冲频率成正比。因此,步进电动机又称脉冲电动机。

这段话详细描述了步进电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特点,我将逐一解释:

  1. 将电脉冲信号转换成相应角位移或线位移:
  • 步进电机的主要功能是将电脉冲(脉冲电流)转换为机械运动。每接收到一个电脉冲信号,它就会使转子转动一个固定的角度(称为“步距角”)或者在直线步进电机中前进一定的距离。
  1. 每输入一个脉冲信号,转子就转动一个角度或前进一步:
  • 每个脉冲信号导致电机的转子移动一个预定的角度。这种特性使得步进电机非常适合于需要精确控制旋转角度或位置的应用。
  • 在直线步进电机中,这种原理被应用于直线运动,每个脉冲使电机前进一定的线性距离。
  1. 其输出的角位移或线位移与输入的脉冲数成正比:
  • 电机的总角位移或线位移与输入的脉冲数量成正比关系。这意味着通过计数输入的脉冲数,可以精确控制电机转动的总角度或直线运动的总距离。
  • 例如,如果一个步进电机的步距角是1.8度,那么输入50个脉冲会使电机转动50 x 1.8 = 90度。
  1. 转速与脉冲频率成正比:
  • 步进电机的转速(即转子转动的速度)与输入脉冲的频率成正比。脉冲频率越高,电机转速越快。
  • 因此,通过改变脉冲的频率,可以精确控制电机的转速。
  1. 因此,步进电动机又称脉冲电动机:
  • 由于步进电机的这些特性,它也被称为脉冲电动机。这个名称强调了电机运行依赖于脉冲信号的事实。

总的来说,步进电机是一种能够将电脉冲信号转换为精确的机械运动的设备,非常适合于需要精确位置控制和运动控制的应用,如机器人、3D打印机、CNC机床等。

步进电机分类

按相数分类

步进电机基本原理详解_第1张图片

这张图描绘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步进电机绕组方式:五线四相(左侧)和四线两相(右侧)。

  1. 五线四相步进电机
  • 这种类型的步进电机有四组独立的绕组。
  • 红色箭头表示电流的流向。
  • 电流通过绕组1和绕组2,这是一个四相绕组,每个相都有一个独立的线圈。
  • 所有绕组的一个端点都连接在一起,形成公共连接点,标记为“5”。
  • 电机的控制是通过变更哪一组线圈被供电来实现的,从而控制电机的步进动作。
  1. 四线两相步进电机
  • 这种步进电机有两组绕组,每组绕组由两个线圈组成,通常是双极性的。
  • 电流的流向显示了两个相位,其中一个相位的电流方向与另一个相位相反,这种设置允许电机旋转。
  • 通过改变每个相位中电流的方向,可以控制电机的旋转方向和步进动作。
  • 这种配置没有公共连接点,每个相位都有自己的两个端点。

在这两种配置中,电机的步进动作都是通过按照一定的序列激活或关闭电流来实现的。不同的驱动方式(如单相、两相、半步或全步)可以用于不同的应用,以满足不同的扭矩和精度需求。五线四相电机通常用于简单、低成本的应用,而四线两相电机则在需要更高扭矩和更好控制的应用中更为常见。

步进电机可以根据其相数,即内部电磁线圈(或绕组)的数量,来进行分类。步进电机的相数对其运行方式和性能有重要影响。以下是步进电机按相数的主要分类:

  1. 双相步进电机(Two-Phase Stepper Motor):

    • 双相步进电机拥有两组电磁线圈。
    • 这是最常见的步进电机类型,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
    • 它们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双极性和单极性,这取决于电流在绕组中的流向。
  2. 三相步进电机(Three-Phase Stepper Motor):

    • 三相步进电机具有三组电磁线圈。
    • 相比双相步进电机,它们能够提供更平滑的运动和更高的扭矩密度。
    • 这类电机在控制上比双相步进电机更复杂。
  3. 四相步进电机(Four-Phase Stepper Motor):

    • 四相步进电机有四组电磁线圈,通常是双相步进电机的一个变种。
    • 在某些设计中,它们实际上是由两个双相绕组组成,这些绕组在物理上是分开的,但在电气上是相互关联的。
    • 这种步进电机能提供更精细的控制。
  4. 五相步进电机(Five-Phase Stepper Motor):

    • 五相步进电机包含五组电磁线圈。
    • 它们提供非常高的精度和极其平滑的运动。
    • 由于更多的相数,五相步进电机在控制上更为复杂,通常用于需要非常高精度控制的应用。

每种类型的步进电机在设计、控制复杂性、扭矩输出、步距精度和成本方面都有所不同。选择适合的步进电机类型通常取决于特定应用的需求,例如所需的运动精度、速度、扭矩和成本考虑。

五线四相步进电机

五线四相步进电机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步进电机,它具有四个独立的绕组(或称为“相”)和五根电线。这种电机的设计允许更精确的控制和步进移动,是一种常见的步进电机类型。以下是五线四相步进电机的主要特点:

  1. 四个独立的绕组

    • 这些绕组分别对应电机的四个相。
    • 每个相可以独立控制,允许电机以不同的方式和顺序激活绕组,从而实现精确的步进。
  2. 五根电线

    • 这五根电线包括四根连接到各个绕组的线,以及一根共用的地线或电源线。
    • 这种配置允许所有的绕组共享一个公共的电源点或地点。
  3. 步进控制

    • 通过以特定的顺序和方式激活不同的绕组,电机可以以固定的步距精确移动。
    • 这种控制方式使得步进电机特别适用于需要精确位置控制和重复性运动的应用。
  4. 应用领域

    • 五线四相步进电机因其精确控制的能力,广泛应用于打印机、数控机床、机器人技术、精密定位系统等领域。
  5. 驱动方式

    • 通常需要使用专门的步进电机驱动器来控制这种电机,以确保绕组以正确的顺序和时间间隔被激活。

总的来说,五线四相步进电机因其结构设计,在小型化和精密控制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使其成为许多精密控制领域的首选电机类型。

四线二相步进电机

四线二相步进电机是一种常见的步进电机类型,它具有两个独立的绕组(相)和四根电线。这种电机的结构和控制方式使其适用于各种需要精确步进控制的应用。以下是四线二相步进电机的主要特点:

  1. 两个独立的绕组

    • 这两个绕组分别构成电机的两个相,通常标记为A相和B相。
    • 每个相都可以独立控制,允许电机以不同的方式和顺序激活绕组,实现精确的步进动作。
  2. 四根电线

    • 四根电线中的每两根连接到一个绕组。
    • 这种配置允许对每个相的两端进行独立控制,从而实现对电机步进动作的精确控制。
  3. 步进控制

    • 通过改变两个绕组的电流方向和顺序,电机可以精确地按照固定的步距进行旋转。
    • 这种控制方式适用于需要精确位置控制和重复性运动的应用。
  4. 应用领域

    • 四线二相步进电机因其简单的控制方式和可靠的性能,被广泛用于打印机、数控机床、3D打印机、小型机器人等。
  5. 驱动方式

    • 可以使用各种步进电机驱动器来控制这种电机,以确保绕组以正确的顺序和时间间隔被激活。

总结来说,四线二相步进电机以其结构简单、控制方便、成本效益高等特点,在各种自动化和控制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按励磁方式分类

步进电机可以根据励磁方式进行分类。励磁方式是指如何通过电磁线圈(或绕组)激活步进电机的方式。以下是按照励磁方式分类的步进电机的几种主要类型:

  1. 永磁步进电机(Permanent Magnet Stepper Motor, PM):

    • 这种步进电机使用永磁材料制成的转子。
    • 转子的磁性能使电机在电磁场的作用下产生旋转运动。
    • 永磁步进电机通常提供良好的扭矩特性,但在高速下性能可能会降低。
  2. 可变磁阻步进电机(Variable Reluctance Stepper Motor, VR):

    • 可变磁阻步进电机的转子是由非磁性材料制成,具有多个齿。
    • 当电流通过定子线圈时,转子会旋转,以对齐齿槽,从而减少磁阻。
    • 这种类型的步进电机通常有较高的步距角和较低的扭矩。
  3. 混合式步进电机(Hybrid Stepper Motor):

    • 混合式步进电机结合了永磁和可变磁阻电机的特点。
    • 它们拥有一个多齿的转子,通常由永磁材料制成,以及像可变磁阻电机那样的齿槽结构。
    • 这些电机提供较高的扭矩和较好的精度,步距角较小。

    步进电机基本原理详解_第2张图片

    这张图是一张步进电机的爆炸图,它详细展示了组成步进电机的各个部件及其如何组装在一起的视图。爆炸图通常用于说明产品的组装、设计和维修过程。从图中可以看出,步进电机由多个部件组成,包括:

    1. 外壳:提供结构支持并保护内部部件。
    2. 后盖:封闭电机的后端,有时包含轴承和接线端子。
    3. 轴承:支撑旋转轴,并减少运动过程中的摩擦。
    4. 转轴:与转子相连,将旋转运动传递到电机外部。
    5. 转子:通常包含永磁材料,它在绕组产生的磁场作用下旋转。
    6. 固定子铁芯:包含多个绕组,当通过这些绕组的电流改变时,它们产生磁场,驱动转子旋转。
    7. 固定子绕组:线圈绕制在固定子铁芯上,用来产生磁场。
    8. 前盖:封闭电机的前端,通常也包含轴承。

    这张图还可能包含螺钉和其他紧固件,用于将所有部件固定在一起。步进电机是电子控制系统中常用的执行器件,可以在不使用传感器的情况下精确控制角度和速度。它们广泛应用于3D打印机、数控机床、机器人和其他需要精确位置控制的场合。

    步进电机基本原理详解_第3张图片

    这张图显示的是一个步进电机的端视图和工作原理的示意图。步进电机由固定子和转子组成:

    1. 固定子:电机的静止部分,通常具有多个绕组,分布在电机的内周围。在这个例子中,固定子绕组被标记为A、B、C、D等,每个标签代表不同的绕组。

    2. 转子:电机的旋转部分,通常包含永磁材料,并在固定子绕组产生的磁场作用下旋转。在此图中,转子带有南极(S)和北极(N),表明它是一个永磁转子。

    3. 工作原理:红色箭头表示电流的流向,激活了特定的固定子绕组。在这个情况下,三个绕组被标记为激活状态,这意味着它们正在通电。当这些绕组被激活时,它们将产生磁场,引导转子转动以对准固定子产生的磁场。

    4. 步进动作:通过顺序激活固定子的不同绕组,转子会按照预定的步距进行步进运动。例如,如果下一步激活绕组D,转子将继续旋转,使其北极对齐至绕组D。

    步进电机的精确控制通常通过改变激活绕组的顺序来实现,从而使电机以固定的角度移动,这些角度被称为“步”。电机的步长由电机的设计决定,可以通过电子控制器精确控制。这种类型的电机广泛用于需要精确位置控制的应用,如3D打印机、CNC机床和机器人。

每种励磁方式的步进电机都有其特定的优势和应用场景。例如,永磁步进电机由于其简单的构造和良好的扭矩特性,广泛用于低至中等扭矩的应用。可变磁阻步进电机则适用于那些需要较高步距角但不要求高扭矩的场合。混合式步进电机则在高精度和高扭矩的应用中表现出色,例如在CNC机床、3D打印机和精密定位设备中。

工作原理

单极性步进电机

在步进电机的背景下,“单极性”(Unipolarity)指的是电机线圈的激励方式。在单极性步进电机中,每个线圈的一个端点固定连接到正电源或地线,而另一个端点则通过控制电路进行激励。这种配置的主要特点和工作原理如下:

主要特点
  1. 固定端点

    • 每个线圈的一个端点永久连接到电源的正极或负极(通常是地线)。
    • 这意味着电流只能在一个方向上流过线圈。
  2. 控制端点

    • 线圈的另一端通过控制电路进行激励。
    • 控制电路控制电流的开/关,从而激励步进电机的线圈。
工作原理
  1. 步进动作

    • 通过依次激励不同的线圈,电机的转子(通常是一个永磁体)根据磁场的变化而旋转。
    • 每次激励线圈时,转子移动一个固定的角度,即步进角。
  2. 电流方向

    • 由于每个线圈只有一个方向的电流流动,因此这被称为单极性激励。
    • 这与双极性步进电机不同,后者允许电流在线圈中双向流动。
应用
  • 单极性步进电机通常应用于需要精确控制但力矩要求不高的场合,如打印机、小型自动化设备等。
优点
  • 简化的驱动电路:由于电流只在一个方向上流动,所需的驱动电路相对简单。
  • 成本效益:制造和控制的成本较低。
缺点
  • 有限的力矩:相比于双极性步进电机,单极性步进电机通常提供较低的力矩。
  • 效率和热量问题:可能效率不高,运行时产生较多热量。

总的来说,单极性步进电机因其结构和控制的简单性,在许多应用中非常有用,尤其是在成本和复杂性是关键考虑因素的场合。然而,它们的力矩和效率限制也是在选择适当的电机类型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共阴极接法和共阳极接法(单极性步进电机)

步进电机的共阴极接法和共阳极接法是两种不同的电机驱动器连接方式。这两种方式主要影响的是电机的控制逻辑和驱动电路的设计。下面是对这两种接法的详细解释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可能产生的不同影响。

共阴极接法(Common Cathode Configuration)
  1. 共阴极接法是步进电机驱动电路中的一种连接方式,其中电机线圈的阴极(负端)被连接在一起,并共同连接到电源的负端。这种接法对步进电机的驱动方式和控制逻辑有特定的影响。以下是共阴极接法的详细解释:

    基本概念
    1. 共阴极连接

      • 在共阴极接法中,步进电机的所有线圈负端(阴极)都连接到一个公共点,通常是电源的负端或地线。
      • 这意味着所有线圈共享一个公共的负电源连接。
    2. 控制电路

      • 控制电路需要设计成能够对每个线圈的正端(阳极)分别施加电压,从而激活或关闭特定的线圈。
      • 这通常通过使用晶体管、MOSFET或其他开关设备来实现,这些开关设备在收到控制信号时连接线圈的阳极到正电源。
    工作原理
    1. 电流流向

      • 当控制器向某个线圈的开关设备发送激活信号时,开关闭合,电流从电源的正极流向线圈的阳极,通过线圈,然后返回到电源的负极(共阴极点)。
    2. 步进控制

      • 通过控制哪些线圈被激活(即流过电流),步进电机可以精确地控制转子的移动,实现精确的步进。
    控制逻辑
    1. 正逻辑控制
      • 在共阴极接法中,通常采用正逻辑控制,即当控制信号为高电平(正电压)时,相应的线圈被激活。
      • 这与共阳极接法的负逻辑控制相对,后者在控制信号为低电平时激活线圈。
    电路设计
    1. 晶体管选择

      • 设计时需选择适当的晶体管或MOSFET,以确保它们可以在正逻辑控制下正确开关。
    2. 电源管理

      • 因为所有线圈共享一个负端连接,所以电源管理和布线设计需要考虑到这一点,确保电源能够稳定地供应给所有线圈。
    应用场景
    • 共阴极接法在很多步进电机应用中被广泛使用,特别是在需要简化电源布线和提高电路效率的场合。

    总结来说,共阴极接法是步进电机中一种常用的驱动方式,它通过将所有线圈的阴极连接在一起并控制每个线圈的阳极,实现了对步进电机的精确控制。这种接法需要特定的电路设计和控制策略,但可以提供有效和高效的电机控制。

共阳极接法(Common Anode Configuration)
  1. 共阳极接法是步进电机驱动电路中的一种连接方式,其中电机线圈的阳极(正端)被连接在一起,并共同连接到电源的正端。这种接法对步进电机的驱动方式和控制逻辑有特定的影响。以下是共阳极接法的详细解释:

    基本概念
    1. 共阳极连接

      • 在共阳极接法中,步进电机的所有线圈正端(阳极)都连接到一个公共点,通常是电源的正端。
      • 这意味着所有线圈共享一个公共的正电源连接。
    2. 控制电路

      • 控制电路需要设计成能够对每个线圈的负端(阴极)分别施加电压,从而激活或关闭特定的线圈。
      • 这通常通过使用晶体管、MOSFET或其他开关设备来实现,这些开关设备在收到控制信号时连接线圈的阴极到负电源。
    工作原理
    1. 电流流向

      • 当控制器向某个线圈的开关设备发送激活信号时,开关闭合,电流从共阳极点流向线圈的阳极,通过线圈,然后从线圈的阴极流向开关设备,并返回到电源的负极。
    2. 步进控制

      • 通过控制哪些线圈被激活(即流过电流),步进电机可以精确地控制转子的移动,实现精确的步进。
    控制逻辑
    1. 反逻辑控制
      • 在共阳极接法中,通常采用反逻辑控制,即当控制信号为低电平(负电压)时,相应的线圈被激活。
      • 这与共阴极接法的正逻辑控制相对,后者在控制信号为高电平时激活线圈。
    电路设计
    1. 晶体管选择

      • 设计时需选择适当的晶体管或MOSFET,以确保它们可以在反逻辑控制下正确开关。
    2. 电源管理

      • 因为所有线圈共享一个正端连接,所以电源管理和布线设计需要考虑到这一点,确保电源能够稳定地供应给所有线圈。
    应用场景
    • 共阳极接法在很多步进电机应用中被广泛使用,特别是在需要简化电源布线和提高电路效率的场合。

    总结来说,共阳极接法是步进电机中一种常用的驱动方式,它通过将所有线圈的阳极连接在一起并控制每个线圈的阴极,实现了对步进电机的精确控制。这种接法需要特定的电路设计和控制策略,但可以提供有效和高效的电机控制。

区别和影响
  1. 控制信号极性

    • 共阴极接法使用正电压控制信号,而共阳极接法使用负电压控制信号。
  2. 电路设计

    • 共阴极和共阳极接法要求电路设计师在晶体管的选择和电路的布局方面考虑不同的因素。
  3. 逻辑兼容性

    • 根据控制器或驱动器的输出逻辑,一种接法可能比另一种更加适合。例如,某些微控制器的输出更适合共阴极接法。
  4. 电流流向

    • 两种接法中电流的流向是不同的,这可能会影响电机的性能和效率。
  5. 故障诊断

    • 不同的接法可能会在故障诊断时呈现不同的特点。
结论

共阴极和共阳极接法在步进电机的应用中提供了不同的设计和控制策略。选择哪种接法取决于具体的应用需求、控制逻辑和电路设计考虑。在实际应用中,重要的是理解每种接法的特点,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一种。

单相整步驱动(单极性步进电机)

单极性步进电机的单相整步驱动是一种基础的步进电机驱动方法。这里是一个详细的解释:

  1. 单极性步进电机:首先,了解单极性步进电机的结构很重要。单极性步进电机通常包含一个永磁转子和多个绕组的定子。与双极性步进电机不同,单极性步进电机的每个绕组只有一个磁极,这意味着它们可以使用较简单的控制方式。

  2. 单相整步驱动:在这种驱动模式中,“单相”意味着在任何给定时间内只有一个定子绕组被激活。整步驱动指的是电机在每次移动时都走完一个完整的步距,这是电机设计中的一个固定角度。

  3. 工作原理

    • 当电流通过某个定子绕组时,它产生一个磁场,吸引转子上的对立极,并使转子转动一个步距。
    • 接着,激活下一个定子绕组,产生一个新的磁场,进一步旋转转子到下一个位置。
    • 这个过程重复进行,从而实现连续旋转。
  4. 控制:单相整步驱动的控制相对简单。通过控制器向定子绕组提供适当的电流,可以精确控制电机的步进和方向。这种控制通常通过微控制器或专用的步进电机驱动器来实现。

  5. 应用:由于其简单性和成本效益,单极性步进电机的单相整步驱动在许多低成本或低性能要求的应用中非常流行,如打印机、扫描仪等。

  6. 优缺点

    • 优点:简单、成本低、容易控制。
    • 缺点:由于只有一个绕组工作,其扭矩较低,且步进精度和速度不如更高级的驱动方式。

总的来说,单极性步进电机的单相整步驱动是一种基本且易于实现的方法,适用于对成本和复杂度有限制的场合。

步进电机基本原理详解_第4张图片

这张图显示的是四相单极性步进电机在两相激励模式下的四个操作步骤。步进电机由一个转子和四个定子绕组组成,分别标记为A、B、C和D。在两相激励模式下,任何时候都有两个定子绕组同时被激活。以下是每个步骤的解释:

  1. 步骤1
  • 绕组A和C被激活(这里显示为连接到正极)。
  • 转子的南极S被定子A的磁场吸引,北极N被定子C的磁场吸引,使转子对准这两个绕组。
  1. 步骤2
  • 绕组B和D被激活。
  • 转子转动以对准绕组B和D,其中南极S被绕组B吸引,北极N被绕组D吸引。
  1. 步骤3
  • 绕组A和C再次被激活,但转子已经转过了45度(或者电机设计的一个步距)。
  • 转子的S极现在与绕组C对齐,N极与绕组A对齐。
  1. 步骤4
  • 绕组B和D再次被激活,转子继续转动以对准这两个绕组。
  • 此时,转子的S极与绕组D对齐,N极与绕组B对齐。

通过这种方式,电机可以以精确的步距进行旋转,每个步骤的激励顺序控制了电机的转动方向和步数。这种类型的步进控制是数字控制的,可以通过微控制器或者步进电机驱动器来实现。步进电机广泛应用于精确控制旋转角度和速度的场合,如3D打印机、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技术。

两相整步驱动(单极性步进电机)

  1. 单极性步进电机结构:这种电机通常包括多个独立的绕组,每个绕组的一端通常接地或连接到固定的电压,另一端则通过控制器进行控制。单极性步进电机的每个绕组仅在一个方向上产生磁场。
  2. 两相整步驱动概念:在两相整步驱动中,“两相”意味着电机使用两个绕组进行控制,而“整步”指的是电机在每次激励时转动一个完整的步距,即电机的一个基本移动单位。

步进电机基本原理详解_第5张图片

这张图展示了一个两相整步驱动的单极性步进电机在其四个操作步骤中的状态。每个步骤代表了电机转子移动一个步距的单独阶段。在两相整步驱动模式下,电机的每个绕组会轮流被激活,每次激活两个绕组。在单极性步进电机中,每个绕组只在一个方向上产生磁场,所以电流的方向不会改变。

下面是每个步骤的详细解释:

  1. 步骤1
  • 绕组A和绕组B被激活,转子的南极S被定子A的北极吸引,同时转子的北极N被定子B的南极吸引。
  • 这导致转子旋转,以便南极S和北极N对准A和B绕组。
  1. 步骤2
  • 绕组B和绕组C被激活。转子进一步旋转以对准绕组B和C。
  • 转子的南极S现在与绕组B对齐,北极N与绕组C对齐。
  1. 步骤3
  • 绕组C和绕组D被激活,继续导致转子旋转。
  • 转子的南极S对准绕组C,北极N对准绕组D。
  1. 步骤4
  • 绕组D和绕组A被激活,使得转子完成了一个完整的旋转周期,并开始新的循环。
  • 转子的南极S对准绕组D,北极N对准绕组A。

两相整步驱动是指在步进电机的每个步进周期中,两个绕组同时被激活来产生足够的磁力,使得转子移动到下一个位置。这种驱动方式是最基本的步进电机驱动方式,它提供了稳定的扭矩和简单的控制策略。在每个步进周期结束时,转子都会移动固定的角度,这个角度通常是电机设计的步距。通过改变绕组激活的顺序,可以控制电机的旋转方向。两相整步驱动方式在需要中等精度和扭矩的应用中非常常见,如打印机、扫描仪和其他自动化设备。

半步驱动(单极性步进电机)

步进电机基本原理详解_第6张图片
\

这张图显示的是单极性步进电机在半步驱动模式下的操作序列,由八个步骤组成。在半步驱动模式中,电机的步进序列通过在单相激活和双相激活之间交替进行,以实现更细致的控制,减少步距的一半,因此得名“半步”。

以下是半步驱动模式的步骤解释:

  1. 步骤1
  • 绕组A被激活,吸引转子的南极S。
  1. 步骤2
  • 绕组A和绕组B同时被激活,转子位于两个绕组产生的磁场之间。
  1. 步骤3
  • 仅绕组B被激活,吸引转子的南极S。
  1. 步骤4
  • 绕组B和绕组C同时被激活,转子再次位于两个绕组产生的磁场之间。
  1. 步骤5
  • 仅绕组C被激活。
  1. 步骤6
  • 绕组C和绕组D同时被激活。
  1. 步骤7
  • 仅绕组D被激活。
  1. 步骤8
  • 绕组D和绕组A同时被激活,这完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并且电机准备开始下一个循环。

通过这种交替的激活方式,步进电机在两个全步位置之间增加了额外的停止点,从而提高了步进分辨率。这种半步操作减少了电机在步进时的机械振动,使得运行更平滑,并且在某些应用中可以提供更高的扭矩输出。不过,由于在半步模式下,有些步骤中只有一个绕组被激活,这可能导致在这些步骤中电机的扭矩相比双相激活时稍微降低。半步驱动对于需要高精度定位的应用来说是非常有用的,尤其是在低速操作时。

四拍四相驱动方式(单极性步进电机)

步进电机的四相四拍驱动方式是一种更复杂但也更有效的步进电机控制方法。以下是对这种驱动方式的详细解释:

  1. 四相步进电机:在这种配置中,电机有四个独立的绕组或相位。这意味着电机可以更精确地控制,因为每个绕组都可以单独激活或组合激活以产生不同的磁场。

  2. 四拍驱动:四拍(或四步)驱动涉及在连续的四个步骤中分别激活这四个相位。在每个步骤中,一个特定的绕组被激活,产生磁场,引导转子转动到下一个位置。

  3. 工作原理

    • 第一拍:激活第一个绕组,产生磁场,吸引转子的相对极,使转子转动到对应位置。
    • 第二拍:关闭第一个绕组,激活第二个绕组,转子继续转动。
    • 第三拍:第二个绕组关闭,第三个绕组激活。
    • 第四拍:第三个绕组关闭,激活第四个绕组。
    • 这个循环不断重复,实现连续旋转。
  4. 控制:四相四拍驱动的控制比单相整步驱动复杂,因为需要精确控制四个绕组的电流。这通常通过使用微控制器或专用步进电机驱动器来实现,这些设备可以精确调节电流和相序以控制电机的速度和位置。

  5. 应用:这种驱动方式在需要更高精度和扭矩的应用中很常见,例如在CNC机床、高精度定位设备和一些自动化设备中。

  6. 优缺点

    • 优点:提供更高的扭矩和更好的控制精度,可以实现更精细的步进控制。
    • 缺点:控制更复杂,成本更高。

总的来说,步进电机的四相四拍驱动方式通过更复杂的控制提供了更高的性能,适用于需要更高精度和扭矩的应用场合。

四相八拍驱动方式(单极性步进电机)

单极性步进电机的四相八拍驱动方式是一种常用的控制步进电机旋转的方法。这种方式的核心在于通过控制电机的四组线圈(即四个相位)的通电顺序来实现精确的角度移动。在四相八拍驱动方式中,电机的每个步进动作都由四个相位中的两个或一个相位的通电和断电组成。下面详细解释这个过程:

  1. 第一拍(A相通电):首先,仅A相线圈被通电。这使得电机的转子(Rotor)被磁力吸引,转向与A相线圈对齐的位置。

  2. 第二拍(A+B相通电):接下来,在A相仍然通电的情况下,B相也被通电。这样,转子会被两个线圈的磁力共同吸引,移动到这两个线圈之间的位置。

  3. 第三拍(B相通电):然后,切断A相的电流,只保持B相通电。转子会继续旋转,直到完全对齐到B相线圈。

  4. 第四拍(B+C相通电):在B相通电的同时,接通C相。转子会移动到B相和C相之间的位置。

  5. 第五拍(C相通电):接下来,只保留C相通电,使得转子对齐到C相。

  6. 第六拍(C+D相通电):在此步骤中,C相和D相同时通电,转子会定位在这两个相之间。

  7. 第七拍(D相通电):断开C相,只保留D相通电,使得转子对齐到D相。

  8. 第八拍(D+A相通电):最后,D相保持通电的同时,再次通电A相,完成一个完整的周期。

这个过程循环进行,每完成一次四相八拍,电机转子转动的角度是固定的。通过控制这些相位的通断,可以精确地控制电机的转速和位置,使其按照预定的步长和方向旋转。这种驱动方式广泛应用于精密定位和控制系统中,如打印机、硬盘驱动器、机器人等。

双极性步进电机

在双极性步进电机的背景下,“双极性”(Bipolarity)指的是电机线圈的激励方式,其中电流可以在线圈中两个方向流动。这种类型的步进电机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使其在某些应用中比单极性步进电机更为有效。以下是双极性步进电机的双极性特点的详细解释:

主要特点
  1. 线圈配置

    • 在双极性步进电机中,每个线圈都可以进行双向激励。
    • 这意味着电流可以在线圈中向前或向后流动,从而改变磁极的极性。
  2. 激励方式
    • 通过改变电流的方向,可以控制电机的磁场,从而改变转子的方向和位置。
    • 这种双向电流流动提供了更大的控制灵活性和更高的力矩。
工作原理
  1. 步进动作

    • 电机通过交替改变线圈中电流的方向来产生旋转。
    • 这种电流方向的改变使得转子可以以固定的步距精确旋转。
  2. 电流控制

    • 双极性步进电机需要更复杂的控制电路,以便在线圈中切换电流的方向。
    • 这种复杂性带来了更高的操作精度和力矩。
应用
  • 双极性步进电机通常应用于需要较高力矩和精确控制的场合,如精密定位设备、高性能打印机和工业自动化系统。
优点
  • 高力矩:相比单极性步进电机,双极性步进电机可以提供更高的力矩。
  • 精确控制:双极性步进电机允许更精确的步进控制和位置控制。
缺点
  • 复杂的驱动电路:需要复杂的电路来控制电流的方向,增加了设计和制造的难度。
  • 成本:通常比单极性步进电机更昂贵。

总结来说,双极性步进电机由于其双向电流控制能力,在提供高力矩和精确控制方面具有优势。然而,这也带来了更高的复杂性和成本,这是在选择适当的电机类型时需要权衡的因素。

单相整步驱动(双极性步进电机)

双极性步进电机的单相整步驱动是一种基本的步进电机控制方式。双极性步进电机通常有两个线圈,每个线圈都有两个端点,这使得它们能够以不同的极性通电。在单相整步驱动方式中,每次只有一个线圈被激活(通电),且每个步进动作都涉及到线圈极性的改变。以下是详细的解释:

  1. 电机结构:双极性步进电机通常有两个线圈,称为A线圈和B线圈。每个线圈可以正向或反向通电,产生不同的磁场方向。

  2. 步进原理:步进电机的转子(Rotor)是一个永磁体,当线圈通电时,它会产生一个磁场,从而吸引或排斥转子上的磁极,使转子转动一定角度。

  3. 单相整步驱动

    • 在任何给定时刻,只有一个线圈被通电。
    • 例如,如果首先激活A线圈,转子会转动以对齐到A线圈产生的磁场。
    • 接下来,A线圈断电,然后激活B线圈。由于B线圈的磁场方向与A线圈不同,转子会进一步转动以对齐到B线圈的磁场。
    • 重复这个过程,电机就会持续步进。
  4. 极性切换:为了使转子在每个步骤后继续转动,需要改变线圈的电流方向,即改变磁极性。比如,A线圈先正向通电,然后反向通电。

  5. 步进角:每次线圈通电或改变极性时,转子转动的角度被称为步进角。这个角度取决于电机的设计。

  6. 应用:单相整步驱动适用于要求不高的应用,因为这种驱动方式在力矩和控制平滑性方面相对有限。

这种驱动方式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控制容易。但由于每次只激活一个线圈,它可能无法提供像其他驱动方式(如双相或全步驱动)那样的高力矩和平稳运行。因此,它主要用于对力矩要求不高的应用,如一些小型设备或不需要高精度控制的场合。

步进电机基本原理详解_第7张图片

这张图展示了一个双极性步进电机在单相整步驱动模式下的四个不同步骤。每个步骤表示电机转子(红色和蓝色部分)相对于定子线圈(标记为A和B,以及它们的正负极性,如A+、A-、B+和B-)的位置。这里的转子是有一个南极(标记为S)和一个北极(标记为N)的永磁体。以下是每个步骤的解释:

  1. 步骤 1:A相线圈被正向通电(A+),产生一个磁场,吸引转子的南极(S)并排斥北极(N),使得转子的S极与A相的正极对齐。B相此时不通电。

  2. 步骤 2:A相电流切换极性,现在A相线圈被反向通电(A-),磁场方向改变,吸引转子的北极(N)并排斥南极(S),使得转子的N极与A相的负极对齐。B相依旧不通电。

  3. 步骤 3:A相断电,B相线圈正向通电(B+),吸引转子的南极(S)并排斥北极(N),使得转子的S极与B相的正极对齐。A相没有通电。

  4. 步骤 4:B相线圈电流切换极性,现在B相被反向通电(B-),磁场方向再次改变,吸引转子的北极(N)并排斥南极(S),使得转子的N极与B相的负极对齐。A相仍不通电。

这个过程在每个步骤中通过改变线圈的电流方向来实现转子的旋转,每次切换都使转子旋转一个步进角。通过重复这一系列步骤,步进电机可以进行精确的角度控制,实现连续旋转或定位。这种单相整步驱动方式是最简单的步进电机驱动方式之一,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控制方便,但相比于其他如双相或全步驱动方式,它在力矩输出上可能较低。

两相整步驱动(双极性步进电机)

步进电机基本原理详解_第8张图片

这张图展示了一个双极性步进电机在两相整步驱动方式下的操作。图中的四个步骤展示了转子(带有南极S和北极N标记的红蓝部分)如何在不同的电流激励下移动,以实现步进动作。定子线圈被标记为A和B,包含它们的正负极性(例如A+,A-,B+和B-)。下面是对每个步骤的解释:

  1. 步骤 1:A相线圈(A+和A-)被激活,产生南北磁场,吸引转子的北极(N)并排斥南极(S),导致转子旋转对准A相。此时B相线圈(B+和B-)没有激活。

  2. 步骤 2:B相线圈被激活,同时A相线圈关闭。B相的磁场吸引转子的南极(S)并排斥北极(N),使转子旋转并对准B相。

  3. 步骤 3:现在,A相线圈的极性反转(A+变为A-,A-变为A+),再次被激活。转子的北极(N)被新的A相磁场吸引,导致转子进一步旋转并对准A相线圈。

  4. 步骤 4:最后,B相线圈的极性反转(B+变为B-,B-变为B+),而A相线圈关闭。转子的南极(S)被新的B相磁场吸引,导致转子旋转并对准B相线圈。

这个序列中,通过交替改变A相和B相线圈的激活和极性反转,转子被逐步引导旋转,每个步骤都是一个步进角。这种两相整步驱动方式,由于同时使用两个相的线圈,可以提供更高的力矩和更稳定的步进性能,这对于需要精确控制的应用来说是非常有用的。

半步驱动(双极性步进电机)

双极性步进电机的半步驱动模式是一种电机控制策略,它结合了整步和微步驱动的特点。在半步驱动中,电机的步进分辨率加倍,因为它在两个整步位置之间插入了额外的中间步。这种模式通过交替激活单个相和双相的方式来实现,即在两个相同时被激活的步骤之间,仅激活一个相的步骤。这样不仅增加了步进的数量,从而提高了步进角度的分辨率,同时也能够提供更平滑的电机运行。

以下是半步驱动的详细步骤:

  1. 步骤 1(单相激励A)

    • 只有A相线圈通电,产生磁场,吸引转子的南极(S)对准A相。
  2. 步骤 2(双相激励AB)

    • 同时激活A相和B相线圈,转子的位置介于两相的中间位置,这是一个半步位置。
  3. 步骤 3(单相激励B)

    • 只有B相线圈通电,转子进一步旋转以对准B相。
  4. 步骤 4(双相激励BA)

    • A相线圈的电流方向反转,同时B相线圈保持通电,转子再次定位在两相中间的半步位置。
  5. 步骤 5(单相激励A反向)

    • 只有A相线圈通电,但电流方向与步骤 1 相反,吸引转子对准新的A相位置。
  6. 步骤 6(双相激励AB反向)

    • A相和B相都通电,但都以相反的电流方向于步骤 2,产生新的中间位置。
  7. 步骤 7(单相激励B反向)

    • 只有B相线圈通电,电流方向与步骤 3 相反,转子旋转对准新的B相。
  8. 步骤 8(返回到步骤 1)

    • 返回到步骤 1 的激励状态,完成一个完整的半步序列。

半步驱动允许电机在每个全步位置和半步位置之间交替,这样,对于原来整步驱动的每一步,半步驱动实现了两个位置。这种驱动模式提高了步进电机的分辨率,允许更精细的控制,同时也减少了电机运行时的振动,因为步进的过渡更加平滑。

步进电机基本原理详解_第9张图片

您提供的图表显示了一个双极性步进电机在半步驱动模式下的八个步骤。半步驱动模式通过改变线圈的激励方式来实现更小的步进角度,提高电机的分辨率和运行的平滑性。在半步驱动中,电机的线圈以单相和双相的顺序交替激励,这种顺序如下:

  1. 步骤 1:A相线圈通电(A+),吸引转子的南极(S),使其对准A相。

  2. 步骤 2:同时激励A相(A+)和B相(B+)。转子定位在A相和B相产生的磁场之间。

  3. 步骤 3:只有B相线圈通电(B+),吸引转子的南极(S),使其对准B相。

  4. 步骤 4:同时激励B相(B+)和A相(A-)。转子再次定位在B相和A相产生的磁场之间。

  5. 步骤 5:只有A相线圈反向通电(A-),吸引转子的北极(N),使其对准A相。

  6. 步骤 6:同时激励A相(A-)和B相(B-)。转子定位在A相和B相产生的磁场之间。

  7. 步骤 7:只有B相线圈反向通电(B-),吸引转子的北极(N),使其对准B相。

  8. 步骤 8:同时激励B相(B-)和A相(A+)。转子再次定位在B相和A相产生的磁场之间。

这个序列不断重复,电机轴在每个半步动作中移动一半的整步角度。这种模式提供了比整步驱动更高的分辨率,因为它在两个整步位置之间插入了一个额外的步骤,实现了更平滑的运动和提高了控制精度。

半步驱动存在的问题

半步驱动虽然提高了步进电机的分辨率和运行平滑性,但它也带来了一些潜在的问题和挑战:

  1. 降低力矩

    • 在半步操作中,当只有一个线圈被激励时(单相激励),电机产生的力矩比两个线圈同时激励时(双相激励)要小。因此,半步操作可能导致电机在某些步骤中力矩不足。
  2. 谐振问题

    • 半步驱动可能会使电机在其自然谐振频率附近操作,这可能导致电机振动增加。谐振可能会造成步进电机的控制精度降低,并在某些情况下导致步进丢失。
  3. 电流控制复杂性

    • 由于半步驱动要求线圈电流的快速切换和反转,这需要更精细的电流控制策略和更复杂的驱动电路。
  4. 热问题

    • 频繁的电流切换可能会导致电机线圈和驱动电路产生更多的热量,需要有效的散热措施。
  5. 控制器要求

    • 半步驱动需要更为复杂的控制算法。控制器必须能够准确地激励电机的每个步骤,并能够处理更高分辨率下的位置和速度控制。
  6. 电磁干扰

    • 电流切换的频率增加可能会导致电磁干扰(EMI)增加,这可能影响电机以及系统中其他电子设备的性能。
  7. 成本和复杂性

    • 与整步驱动相比,半步驱动可能需要更复杂的电机控制器和电路设计,这可能增加系统的总成本。

尽管存在这些问题,半步驱动仍然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方法,特别是在需要高精度和平滑操作的应用中。通过仔细设计和优化控制系统,可以减轻许多上述问题,确保电机可靠和高效地运行。

如何解决半步驱动工作状态时扭矩输出忽大忽小的问题(实现恒定扭矩输出)

在半步驱动状态下,由于激励模式从单相到双相交替变换,电机的扭矩输出会出现不均匀的问题,导致电机在运行时扭矩忽大忽小。解决这一问题通常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 电流调整
    优化电机驱动器中的电流控制算法,使得在从单相到双相激励的转换过程中,能够更平滑地调整电流。这可以通过增加电流斜率控制或者使用更高级的电流调制技术如PWM(脉宽调制)来实现。

    这段话的意思是要改善步进电机在半步驱动状态下的扭矩表现,特别是减少扭矩输出在不同激励状态间变换时的不稳定性。具体做法涉及两个方面:电流斜率控制和脉宽调制(PWM)。下面详细解释这两种技术:

    1. 电流斜率控制
      电流斜率控制是指逐渐改变电流的方法,而不是突然切换。在步进电机中,如果电流变化太快,会导致扭矩瞬间波动,从而引起电机振动和噪音。通过控制电流的上升和下降速度(即斜率),可以使电机的运动更加平滑。这种控制通常需要通过电机驱动器中的算法来实现,该算法能精确控制电流在每个步进周期内的变化速度。

    2. 脉宽调制(PWM)
      脉宽调制是一种常用于控制电动机电流的技术。在PWM中,电流不是持续供应,而是以高频率的脉冲形式供应。这些脉冲有两个关键的参数:频率和占空比。频率决定了脉冲的快慢,占空比是指脉冲开启时间与总周期的比例。通过调节占空比,可以精确控制平均电流的大小,从而精确控制步进电机的扭矩输出。

    PWM技术可以非常精细地控制电流,因为可以通过调节占空比来无级调整电流的平均值。这样,即使是在单相到双相激励的转换过程中,也能保持电流和扭矩的平滑过渡,避免扭矩的突变。

    在步进电机控制中,这两种技术经常被用于提高电机性能,特别是在需要高精度定位和平滑运动的应用中。通过这样优化,步进电机在加速、减速或改变步进状态时都可以保持稳定的运行,减少步失和振动的风险。

  2. 增加细分(微步)
    使用微步驱动技术替代传统的半步驱动。微步驱动可以通过细分步进角度来提高步进电机的扭矩平滑性。在微步驱动中,电机线圈中的电流以接近正弦波的形式变化,使得电机能够更平滑地过渡到下一个位置。

  3. 机械阻尼
    在电机的机械系统中增加阻尼,可以减少扭矩变化引起的振动。这种方法可能包括在电机安装底座上使用阻尼材料或者在传动系统中增加阻尼元件。

  4. 力矩补偿
    在电机控制器中实现力矩补偿算法,通过软件来平滑力矩输出。当检测到力矩下降时,控制器可以暂时增加电流,以补偿力矩损失。

    这段话描述了一种通过软件控制的方法来改善步进电机的力矩输出,使之尽可能平滑和均匀。这个过程被称为力矩补偿。在步进电机的操作中,因为各种原因(如电机速度的变化、电机线圈电流的不均匀分布、机械振动等),力矩可能会出现下降。力矩补偿算法的作用是通过电机控制器来监测并调整这些波动,从而保持力矩的稳定输出。下面是详细的解释:

    1. 监测力矩输出
      算法首先需要监测实际的力矩输出。这可以通过直接测量或通过电机参数和电流的关系推算得出。一些高级的步进电机系统可能会有力矩传感器直接提供数据。

    2. 检测力矩下降
      一旦监测到力矩输出低于预期或设定的值,控制器就会确定出现了力矩下降。

    3. 电流调整
      控制器响应力矩下降,通过增加流经电机线圈的电流来补偿。增加的电流将增强线圈的磁场,从而提高力矩。这种调整是暂时的,只在需要补偿力矩损失时进行。

    4. 算法优化
      力矩补偿算法可能会考虑多种因素,比如电机的工作速度、电机温度、所需的加速度等,以确定需要多少额外的电流来补偿力矩下降。

    5. 平滑输出
      通过这种方式,力矩输出可以被平滑处理,即使在步进电机的操作中遇到不同的扭矩需求也能保持相对稳定的性能。

    6. 控制器功能
      实施这种补偿机制需要电机控制器具备一定的智能和处理能力,能够实时处理传感器数据和执行复杂的控制算法。

    7. 系统效率
      这种方法提高了系统的整体效率和性能,因为它可以减少由于力矩不足导致的步失或定位不准确的情况。

    总之,力矩补偿是一种通过电机控制器调整电流来解决步进电机在操作中可能遇到的力矩不稳定问题的高级技术。这种方法可以显著提高步进电机在不同工作条件下的性能,特别是在精密定位和高速操作的应用中。

  5. 改进电机设计
    对步进电机本身进行设计优化,如使用高性能的磁材料和优化磁路设计,可以减少扭矩波动。

  6. 电机和驱动器匹配
    确保电机和驱动器之间的匹配性,选择适合电机参数的驱动器可以减少扭矩的波动。

  7. 闭环控制
    使用编码器或其他反馈装置,实现闭环控制。这样,即使扭矩出现波动,系统也可以通过反馈调整,以保持稳定的转动。

    闭环控制是一种电机控制系统,它利用反馈来校正电机的动作,确保电机输出(如位置、速度或扭矩)与所需的指令相匹配。在步进电机系统中,闭环控制通常通过加装编码器或其他类型的反馈装置来实现。以下是对这一过程的详细解释:

    1. 反馈装置
      编码器是一种常见的反馈装置,它可以是光学的、磁性的或其他类型的,用于实时监测电机轴的位置和/或速度。编码器生成一系列的脉冲,这些脉冲对应于电机轴的运动,从而提供关于电机实际运行状态的精确信息。

    2. 数据处理
      来自编码器的反馈信号被送入控制器,控制器解码这些信号以确定电机轴的确切位置或运行速度。控制器随后将这些实际运行数据与预设的目标或所需的运行状态进行比较。

    3. 误差校正
      如果反馈数据表明实际位置、速度或扭矩与目标存在偏差,控制器计算出误差,并调整驱动电机的电流来校正这个误差。例如,如果电机转动过慢或未达到预定位置,控制器可能增加通向电机的电流以增加扭矩,反之亦然。

    4. 动态调整
      在整个运行过程中,控制器不断地接收反馈数据,并动态地调整电机的驱动信号以校正任何偏差。这样,即使扭矩出现波动或电机遇到额外的负载,系统也可以通过反馈调整来保持稳定的转动。

    5. 系统稳定性
      闭环控制显著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因为它可以补偿许多可能导致步失或性能下降的因素,如负载变化、电压波动或机械磨损。

    6. 响应速度
      闭环系统的响应速度是关键,因为它需要快速地处理反馈数据并及时调整电机的输出。这通常要求控制器具有较高的处理能力和快速的通信接口。

    总的来说,闭环控制提供了一种机制,通过不断的反馈和调整来确保步进电机按照预定的指令精确运行,尤其适合于需要高精度和高可靠性的应用。

  8. 适用场景分析
    根据应用的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步进电机和驱动模式。对于一些不需要很大扭矩的应用,可能不需要采取额外的措施;而对于高扭矩需求的应用,则需要更多的优化和控制。

以上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以确保电机在半步驱动状态下能够以尽可能平滑的扭矩输出运行。

细分驱动器

步进电机的细分驱动器(也称为微步驱动器)是一种能够使步进电机以比其基本步进角更小的增量移动的驱动器。这种控制方法提高了电机的步进分辨率,使其运行更加平滑,同时也减少了噪音和共振问题。以下是微步驱动器的基本原理:

  1. 电流控制
    微步驱动通过精确控制通过电机线圈的电流来工作。通过改变线圈内的电流强度和方向,可以精细调整磁场的强度和方向,从而控制转子的位置。

  2. 正弦波调制
    细分驱动通常使用正弦波和余弦波形的电流来分别激励两个线圈。一个线圈的电流呈正弦波变化,另一个线圈的电流呈余弦波变化。这种波形的电流变化可以产生更平滑的磁场过渡。

  3. 细分步骤
    在基本的整步操作中,电机转子的移动是从一个稳定点跳跃到下一个稳定点。在微步操作中,通过细分这些大步骤,电机可以在两个整步位置之间以更小的步骤移动,这些小步骤通常是整步角度的一小部分,如1/2、1/4、1/8甚至更小。

  4. 电机转子的行为
    由于线圈中的电流是连续变化的,转子的磁极会被这些变化的磁场“拉”到非整步位置上。这允许电机以接近连续的方式运动,而不是以固定步进间隔跳跃。

  5. 力矩输出
    细分步骤可以提高电机的力矩输出,尤其是在较低的速度下。这是因为电机维持在两个步骤之间的力矩更为平滑,减少了力矩的波动。

  6. 提高分辨率和减少共振
    微步操作大大增加了步进电机的分辨率,使电机可以执行非常精细的移动。此外,由于转子移动得更平滑,电机的共振点也会提高,从而减少了运行中的振动和噪音。

  7. 复杂的控制电路
    微步驱动需要复杂的电路和控制算法来生成和控制电流的波形。这通常涉及到使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或微控制器来精确控制电流的每个相位。

综上所述,细分驱动器通过提供精细的电流控制,使步进电机能够以比整步操作更小的增量移动,从而实现更平滑、更精确的运动控制。这使得微步驱动成为高精度定位和低速应用的理想选择。

步进电机基本原理详解_第10张图片

这张图展示了一个双极性步进电机的细分控制示例,也称作微步驱动。图中(a)、(b)、©、(d)四个部分显示了电机转子在不同的微步位置。每一步的微步移动是通过改变流经电机两个线圈的电流来实现的。我们可以看到转子(红色和蓝色的部分)如何从一个位置(M0)到另一个位置(M3)逐渐移动,每个步骤中都有一个新的中间位置:

  1. (a) M0:A相线圈通电,吸引转子的南极S使其对齐,北极N则对准A相线圈的反方向,此时B相线圈未通电。

  2. (b) M1:A相和B相线圈同时通电,但B相的电流强度低于A相。由于B相的电流较弱,转子移向A相和B相线圈之间的一个中间位置。这一位置是由A相和B相产生的磁场的合成结果。

  3. © M2:A相线圈的电流减小,而B相线圈的电流增强,使得转子进一步向B相偏移。转子的位置再次是由两个线圈的磁场合成确定。

  4. (d) M3:A相线圈断电,只有B相线圈通电,转子完全对齐到B相。

在整个过程中,通过调节两个线圈中的电流强度,电机转子可以停在标准步进位置之间的任何位置,实现高精度的控制。每个微步都比电机的全步进小,从而使得电机运行更平滑,并且可以达到更高的分辨率。这种控制技术广泛用于需要精确位置控制的应用,如CNC机床、3D打印机和精密仪器。

步进电机技术指标术语

静态指标术语

  1. 相数
    相数是指步进电机中激磁线圈的组数。这些线圈产生磁场,使得电机的转子转动。常见的步进电机有两相和三相等,不同相数的电机会有不同的步距角,即每接收到一个脉冲信号时转子转动的角度。两相步进电机通常有1.8°的步距角,而三相步进电机的步距角一般为1.5°。相数越多,步进电机能实现的最小步距角越小,从而提高分辨率。

  2. 拍数
    拍数通常指的是步进电机完成一个完整的磁场周期变化所需的脉冲数,也就是在电机做一个完整的步进周期中的导电状态数。在四相步进电机中,四相四拍运行方式的一个周期包括四个导电状态:AB-BC-CD-DA。而四相八拍则是指每个相单独激励加上相间激励的方式:A-AB-B-BC-C-CD-D-DA。八拍方式因为有更多的导电状态,因此可以提供更平滑的运行。

  3. 步距角
    步距角是指步进电机在接收到一个脉冲信号后转动的角度。这是步进电机的一个核心特性,它定义了电机的分辨率,也就是电机能够实现的最小转动角度。例如,一个1.8°步距角的电机表示它需要200个脉冲才能完成一整圈(360°)的转动。

  4. 定位转矩
    定位转矩(也称为保持转矩或静态转矩)是指在电机断电时转子因磁性锁定而产生的扭矩。这种扭矩是由于电机内部磁场与永磁体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机械误差造成的。这个特性是步进电机在断电时保持位置的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5. 静转矩
    静转矩是指电机在加上额定电压但不旋转时的最大扭矩。这通常是衡量电机力矩性能的一个标准,并且这个值与驱动电压和电源类型等无关。静转矩越大,电机在启动或停止时能够提供的力矩就越大,这对于克服负载或者维持位置是很重要的。

动态指标术语

  1. 步距角精度
    步距角精度是衡量步进电机实际转动角度与其理论步距角(如制造商规定的每步角度)之间的偏差。计算步距角精度的公式是(实际步距角与理论步距角之间的误差)除以理论步距角,然后乘以100%,得到的是一个百分比值。

  2. 失步
    失步,也称为丢步,发生在电机实际运转的步数少于控制器发送的脉冲数。这通常是由于电机负载过大或者脉冲频率过快,导致电机无法跟上输入信号而发生。

  3. 失调角
    失调角是步进电机在运转时,转子齿轴线相对于定子齿轴线的偏移角度。即使是在理想的控制下,电机运转都会存在一定的失调角,这是由电机内部磁力和机械特性决定的,是无法通过细分驱动技术完全消除的。

  4. 最大空载起动频率
    这是指步进电机在没有任何负载的情况下能够直接启动运转的最高脉冲频率。超过这个频率,电机可能会失步。

  5. 最大空载的运行频率
    这是指步进电机在无负载状态下能够稳定运转的最高脉冲频率,通常比起动频率要高,因为维持运转比启动运转更容易。

  6. 运行转矩特性
    运行转矩特性描述了步进电机在运行时因电流变化所产生的动态力矩。电机的动态力矩与运行时的平均电流相关,平均电流越大,电机输出的力矩就越大。这也意味着电机的频率特性越“硬”,即能够更好地抵抗负载变化而不失步。

  7. 电机正反转控制
    步进电机可以通过改变通电的相序(即改变各相线圈电流的顺序)来改变转动方向。例如,在四相步进电机中,通电顺序可能是AB-BC-CD-DA来实现一个方向的转动,而DACB-BA来实现反方向的转动。

步进电机主要特点

  1. 步进电机的精度
    步进电机的精度指的是其步距角的准确度,通常在3-5%的范围内。步距角是电机转动一步时的理论角度。精度的这个比例意味着,如果一个步进电机的步距角是1.8°,则其实际步距角可能会有±0.054°至±0.09°的偏差。重要的是,步进电机的这种精度误差不会随着步数的增加而积累。每次电机接收到一个脉冲,它就会转动一个步距角的大小,而这个误差不会在连续操作中累加。

  2. 步进电机的最高表面温度
    步进电机在运行时会产生热量,表面温度会上升。电机设计允许一定的最高表面温度,通常在80-90°C是正常的。这是因为电机内部的磁性材料有一个称为退磁点的温度,这是材料开始失去磁性的温度。大多数步进电机使用的磁性材料的退磁点远高于其最大运行温度,通常在130°C以上,有些甚至高达200°C。因此,只要电机表面温度保持在这个范围内,电机的性能应该不会受到温度的影响。

  3. 转矩与速度的关系
    步进电机的输出转矩与其运行速度成反比。这意味着电机的速度越快,其输出的转矩就越小。这是因为在高速运行时,电机线圈中的反电动势增加,有效的电机电流减小,从而导致可用于产生转矩的磁场减弱。

  4. 启动频率与运行特性
    步进电机有一个固定的空载启动频率,这是指电机可以从静止状态开始运转而不失步的最大脉冲频率。如果在没有负载的情况下启动频率过高,电机将无法启动,并可能发出啸叫声。这是因为电机无法跟上过快的脉冲信号,导致同步丢失(即失步)或者电机完全无法转动(即堵转)。因此,必须根据电机的规格正确设置启动频率,以避免这些问题。

步进电机驱动器

步进电机驱动器是一个电子设备,用于控制步进电机的操作,包括电机的转速、转向和步进精度。步进电机驱动器接收来自控制系统(如计算机或微控制器)的指令信号,并转换成电机可以理解和响应的电流和电压信号。下面是步进电机驱动器的详细解释:

  1. 接收指令信号
    驱动器接收来自上位控制系统的脉冲信号。每个脉冲通常代表一个步距角,即电机需要移动的角度。

  2. 转换信号
    驱动器将这些脉冲信号转换成适当的电流信号来驱动电机的线圈。这个过程包括确定正确的电流大小和方向。

  3. 控制步进序列
    步进电机通过改变线圈中电流的顺序来进行旋转。驱动器负责产生正确的序列,以确保电机按照预期的顺序和方向旋转。

  4. 调节电流
    驱动器可以调节流经每个线圈的电流大小,以控制电机的速度和力矩。在某些应用中,驱动器还需要调节电流的速率,即斜率控制,以实现更平滑的运动。

  5. 微步控制
    高级的步进电机驱动器可以实现微步控制,通过在标准步距角之间插入更多的步进位置来提高电机的分辨率和平滑度。这是通过在两个相之间细分电流来实现的。

  6. 转向控制
    驱动器可以改变电流的方向来改变电机的转动方向。例如,交换两个线圈的电流方向可以使电机反转。

  7. 维护恒定力矩
    驱动器可能会包括力矩控制功能,确保电机在各种速度下都能输出足够的力矩。

  8. 保护和监测
    许多驱动器还具有监测和保护功能,可以检测过热、过载和其他潜在问题,并在必要时关闭电机,以防损坏。

  9. 供电管理
    驱动器还负责管理对电机的供电,包括在需要时提供足够的电压和电流,以及在电机停止时断电,以节省能源。

总的来说,步进电机驱动器是步进电机和控制系统之间的桥梁,负责将控制指令转换为电机可以执行的动作,同时还提供了保护和效率管理。正确选择和配置驱动器对于确保步进电机在特定应用中达到最佳性能至关重要。

步进电机基本原理详解_第11张图片

这张图展示了一个简化的步进电机控制系统的框图,从控制信号到电机运动的过程。下面是对图中各部分的详细解释:

  1. 控制器
    控制器是整个系统的大脑,它发出控制信号来驱动步进电机。控制器根据所需的电机运动(如速度、方向和位置)生成相应的脉冲信号和方向信号。

  2. 脉冲信号
    脉冲信号(步进信号)是由控制器生成的,用于告诉步进电机每次移动一个步距角的信号。每个脉冲通常对应电机的一个步进动作。

  3. 方向信号
    方向信号决定了步进电机的旋转方向。控制器根据所需的旋转方向改变方向信号的状态。

  4. 驱动器
    驱动器接收控制器发出的脉冲和方向信号,并将这些信号转换成电机线圈需要的电流。驱动器通常具备电流控制功能,能够提供恒定或可调的电流来控制电机的扭矩和速度。

  5. 功率放大、细分控制
    驱动器内部会包含功率放大器,用于放大控制信号,以确保有足够的电流驱动电机线圈。同时,驱动器也可能实现细分控制,即微步驱动,来提供更平滑的电机运动和更高的位置精度。

  6. 步进电机
    步进电机(用"M"表示)是实际执行运动的设备。它由多个线圈组成,这些线圈在电流的作用下产生磁场,使电机的转子转动。电机的A相和B相线圈根据驱动器提供的电流而被适当地激励。

  7. 输出
    步进电机的输出是机械运动,这可以是旋转运动也可以是通过齿轮等传动机构转换的直线运动。电机的线圈被标记为A+、A-、B+、B-,代表两组线圈的正负极。

总的来说,这张图说明了步进电机系统如何从接收控制命令到产生实际的机械运动。控制器生成指令,驱动器将这些指令转换为电机线圈中的电流,最终步进电机按照这些指令进行动作。

使用方法(以野火步进电机驱动器-EBF-MSD4805为例)

步进电机基本原理详解_第12张图片

步进电机驱动器,型号为EBF-MSD4805。这种设备用于控制步进电机的运动,步进电机是一种按固定步距运动的电机,常用于精确定位系统,比如3D打印机、CNC机床和机器人技术中。

  1. 微步分辨率设置(SW1-SW3): 这些开关用于配置电机的微步分辨率,决定了电机每转一周的步数。更高的微步分辨率可以提高电机的分辨率和平稳性,但会减少其扭矩。设置范围从全步(2)到每全步256微步。

  2. 电流设置(SW4-SW8): 这些开关用来设置输出到步进电机的电流,设置范围从1.68A到5.43A。调整这些开关会改变电流限制,影响电机的扭矩和发热量。

  3. 信号输入:

  • ENA+/-(使能): 此输入用来启用或禁用电机输出。
  • DIR+/-(方向): 此输入控制电机旋转的方向。
  • PUL+/-(脉冲): 此输入为脉冲信号,每个脉冲使电机移动一个步距(或根据微步设置的微步)。
  1. 电源输入:
  • GND(地线): 连接地线。
  • VCC: 连接电源,其可以在12至48伏特直流电之间,如VCC符号下方的文字所指示。
  1. 电机输出:
  • A+/- 和 B+/-: 这些是连接到步进电机线圈的输出。
  1. 报警/电源指示灯: 一个LED灯,可能用来指示电源状态以及报错条件。

  2. 中文字符:

  • 靠近微步设置的字符翻译为“细分步进”。
  • 靠近电流设置的字符翻译为“驱动电流细分”。
  • 靠近电源输入的字符表示“电源输入:12-48V”,指定驱动器可接受的电压范围。

像这样的步进电机驱动器可以精确配置,以匹配电机和其应用所需的要求。调整微步和电流设置可以在精度、速度、扭矩和热管理之间实现平衡。

接线方式

驱动器与控制器共有两种接线方式,分别为共阴极接法和共阳极接法

共阴极接法

步进电机驱动器与控制器的共阴极接法是一种电气连接方式,用于步进电机的控制系统。在这种接法中,所有控制信号的负端(-)都会连接到同一个公共地点,也就是“共阴”。

以下是详细解释:

控制器

控制器通常是一个微控制器或者CNC控制板,它输出三个主要的控制信号:

  1. PUL (脉冲信号) - 用于指示电机步进的信号,每接收到一个脉冲信号,电机转动一个步距或微步距。
  2. DIR (方向信号) - 决定电机旋转方向的信号。
  3. ENA (使能信号) - 用于启用或禁用电机的信号。
步进电机驱动器

步进电机驱动器接收控制器发出的信号,并据此驱动步进电机。

共阴极接法的连接

在共阴极接法中,控制器输出的PUL-, DIR-, ENA-都连接到同一个公共的地线(GND),这就是“共阴”。而PUL+, DIR+, ENA+则分别连接到控制器的相应的正端输出。

电气连接
  1. 公共地线(GND):所有负端信号的公共连接点,也即是共阴点。
  2. 控制信号正端:每个控制信号(PUL+, DIR+, ENA+)都从控制器的正端输出到驱动器的对应输入端。
  3. 驱动器信号输入端:驱动器上会有标记为PUL+, DIR+, ENA+的输入端,分别接收来自控制器的脉冲信号、方向信号和使能信号。
光耦合器

为了电气隔离和保护控制器不受高电压或电流影响,通常会在控制器输出和驱动器输入之间使用光耦合器。光耦合器可以传递信号但不共享电气连接,避免了电气噪声和干扰。

实际操作

在实际操作中,共阴极接法能够简化地线连接,因为控制器的所有地线都会汇聚到一个点,然后只需从这个点延伸一根线到驱动器的GND端。这样做减少了接线的复杂性,并有助于减少电气噪声的影响。同时,差分信号方式(如控制器和驱动器间的PUL+, PUL-)有助于提高系统的抗电磁干扰能力。

使用共阴极接法,一定要确保控制器和驱动器都能够支持这种接法,而且所有的接线都必须按照制造商的规范来进行,以避免损坏设备。

步进电机基本原理详解_第13张图片

这张图是一张步进电机驱动器的信号输入接口电路图。电路图展示了如何将控制信号(PUL、DIR、ENA)连接到电机驱动器上。这些控制信号通常来自于微控制器或者任何其他类型的CNC控制硬件。

图中的组件和符号解释如下:

  1. 信号接口部分:
  • PUL(脉冲信号): 用来控制步进电机的步进和方向。
  • DIR(方向信号): 决定步进电机的旋转方向。
  • ENA(使能信号): 用来启用或禁用驱动器输出,即启动或停止步进电机。
  1. 电源部分:
  • VCC: 正电源供电,与PUL、DIR、ENA信号线连接,为其提供电源。
  1. 隔离电路部分:
  • 左侧的三个三角形符号代表光耦合器,用于隔离控制信号和驱动器,以保护控制器不受电路噪声或高电压影响。
  • R: 代表电阻,限制通过光耦合器的电流。
  • 220Ω: 表示电阻的阻值,为220欧姆。
  1. 输出部分:
  • PUL+ 和 PUL-: 为脉冲信号输出端。
  • DIR+ 和 DIR-: 为方向信号输出端。
  • ENA+ 和 ENA-: 为使能信号输出端。
  1. 标题和注释:
  • 图的标题为“步进电机驱动器”,说明这是步进电机驱动器的一部分。
  • 右上角的方框内写着“步进电机驱动器”,这可能是指示这部分电路用于步进电机驱动。

这样的电路设计通常用于确保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同时保护控制硬件不受电气干扰。每个输入信号都有对应的正负端,这允许信号以差分的方式被传输,以减少噪声和提高信号的抗干扰能力。

共阳极接法

共阳极接法是指步进电机驱动器的信号线与控制器的接法,其中控制器的所有正信号输出端共同连接到电源的正极,而信号的负端(-)通过控制器分别输出。这与共阴极接法相反,在共阴极接法中,所有的负信号输出端共同连接到电源的负极(GND)。

在您提供的电路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部分:

  1. VCC:电源的正极。
  2. PUL, DIR, ENA:这些是步进电机驱动器的控制信号输入端,分别代表脉冲信号、方向信号和使能信号。
  3. 光耦合器:每个信号输入都通过一个光耦合器,保证信号隔离,减少干扰,保护控制器不受高电压影响。
  4. R:串联在光耦合器输入端的限流电阻,标有阻值“220Ω”。
  5. PUL+ / PUL-,DIR+ / DIR-,ENA+ / ENA-:这些是从光耦合器输出端出来的控制信号,传递给驱动器的信号线。

在共阳极接法中,如电路图所示,VCC会直接连接到所有光耦合器的一端,而PUL+、DIR+、ENA+则通过限流电阻连接到VCC,这样,所有的正信号输出端实际上是共享一个电源正极的。控制器则通过其信号输出端(如PUL-, DIR-, ENA-)控制这些信号的开关状态。

具体连接步骤如下:

  1. 电源连接:将电源的正极连接到控制器和驱动器的VCC端。
  2. 信号输入端:控制器的每个信号输出端(PUL-, DIR-, ENA-)分别连接到光耦合器的对应输入端。
  3. 光耦合器隔离:光耦合器的另一端连接到驱动器的信号输入端(PUL+, DIR+, ENA+)。
  4. 限流电阻:每个光耦合器输入端与VCC之间通过一个220Ω的限流电阻连接。

共阳极接法的优势是简化了接地线的布线,因为所有信号的负端都直接返回控制器,这样减少了共地线的数量,有助于减少接线错误和干扰。同时,由于控制器端的信号输出是低电平有效,这种接法也可能与某些控制器的输出特性更匹配。不过,使用共阳极接法时,需要确保控制器的输出端能够承受驱动器返回的电流,否则可能会损坏控制器。

步进电机基本原理详解_第14张图片

这张图展示了一个步进电机驱动器的信号输入部分的电路图。这个电路图中显示了如何将控制信号(PUL、DIR、ENA)从一个控制器(如微控制器或CNC控制板)连接到步进电机驱动器。电路图的右上角写着“步进电机驱动器”,表明这是步进电机驱动器内部的电路。

这张电路图的特点如下:

  1. 控制信号输入:
  • PUL:脉冲信号输入,控制步进电机的步进。
  • DIR:方向信号输入,决定步进电机的旋转方向。
  • ENA:使能信号输入,启用或禁用驱动器输出。
  1. 电源:
  • VCC:电源输入,为控制信号提供电源。
  1. 隔离部分:
  • 光耦合器被用来隔离控制器和驱动器之间的信号,减少噪声干扰,并防止高压损害控制器。左侧的三个二极管符号表示输入端的光耦合器。
  1. 电阻R:
  • 限制通过光耦合器的电流,保护光耦合器不被过电流损坏。
  1. 输出端:
  • PUL+ / PUL-:脉冲信号输出端。
  • DIR+ / DIR-:方向信号输出端。
  • ENA+ / ENA-:使能信号输出端。
  1. 隔离后的控制信号:
  • 每个信号都通过一个光耦合器隔离,其中PUL、DIR、ENA为信号输入端,而PUL+ / PUL-、DIR+ / DIR-、ENA+ / ENA-为信号输出端。
  1. 阻值标记:
  • 每个光耦合器旁边的“220Ω”表示与光耦合器串联的电阻值。

在实际应用中,通过这种方式连接控制器和驱动器可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光耦合器提供电气隔离,减少了由于电气噪声或电压冲击可能对控制器造成的损害。同时,这样的隔离也有助于减少系统的电磁干扰(EMI)。

模块引脚说明

控制信号引脚
序号 引脚名称 引脚定义
1 ENA-(ENA) 输出使能负端
2 ENA+(5V) 输出使能正端
3 DIR-(DIR) 方向控制负端
4 DIR+(5V) 方向控制正端
5 PUL-(PUL) 脉冲控制负端
6 PUL+(5V) 脉冲控制正端

这段话描述了一个步进电机驱动器上常见的三组信号的功能:

  1. ENA (使能信号)
  • 通常被称为使能或脱机信号。
  • 当控制器发出有效的ENA信号时,步进电机驱动器的输出会关闭,这意味着电机的绕组电流被切断,使电机处于无力矩状态。
  • 在无力矩状态下,电机的轴不会因电机产生的扭矩而锁定,因此可以手动自由地转动电机轴。
  • 这个功能在需要手动调整或重新定位步进电机时非常有用,例如在安装或维护时。
  1. DIR (方向信号)
  • 这是控制步进电机旋转方向的信号。
  • 当DIR信号有效(通常是高电平),电机会顺时针转动。
  • 当DIR信号无效(通常是低电平),电机会逆时针旋转。
  • 控制器可以通过改变DIR信号的状态来改变电机的旋转方向。
  1. PUL (脉冲信号)
  • 控制电机转动的信号,驱动器接收每个脉冲信号后使电机按设定的方向(由DIR信号决定)转动一个步距或微步距。
  • 电机的角位移与接收到的脉冲数量成正比,即更多的脉冲会使电机转动更多的角度。
  • 电机的旋转速度与脉冲的频率成正比,即脉冲发生得越快,电机旋转得越快。
  • 为了确保脉冲被正确识别,每个脉冲的有效宽度(持续时间)必须至少为5微秒,并且脉冲频率不能超过125千赫兹。

综上所述,通过调整ENA、DIR和PUL信号,控制器可以精确地控制步进电机的状态、方向和速度,这对于精密位置控制和动作控制系统至关重要。

拨码开关引脚
序号 引脚名称 引脚定义
1 SW1~SW3 细分设定
2 SW4~SW7 电流设定
3 SW8 驱动模式选择
细分参数设置
  • 驱动器的细分设置由拨码开关的 SW1~SW3 来设定,默认为 2 细分,一般的两相四线制步进电机
    的步进角都是 1.8°,因此电机旋转一圈需要 360° /1.8° =200 个脉冲,这里 2 细分转一圈需要的脉
    冲数为 200*2=400 个。
细分 脉冲 SW1 SW2 SW3
2 400 OFF OFF OFF
4 800 ON OFF OFF
8 1600 OFF ON OFF
16 3200 ON ON OFF
32 6400 OFF OFF ON
64 12800 ON OFF ON
128 25600 OFF ON ON
256 51200 ON ON ON

这张图包含了一段文字说明以及一个表格,描述了步进电机驱动器的微步分辨率设置。微步分辨率是指步进电机每次运动的最小角度,通常通过驱动器上的拨码开关(如SW1、SW2和SW3)来设置。

文字说明内容:

  • 这段文字说明了如何通过调整SW1至SW3这三个拨码开关来设置步进电机的微步分辨率。
  • 原始步进电机每步的角度是1.8°,这意味着它需要200步才能完成一整圈(360°/1.8°=200步)。
  • 通过设置微步分辨率,电机可以在每步1.8°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以实现更平滑和精确的控制。
  • 分辨率的增加意味着每一圈需要更多的步数,从而使得每一步对应的角度更小,电机运动更平滑。

表格内容:

表格列出了不同的微步设置,以及相应的步数和对应的SW1至SW3拨码开关的状态:

  • 细分:指的是原始步进角度的细分程度,例如2、4、8等。
  • 步数:指电机完成一整圈所需的步数,随着细分程度的提高,步数增加。
  • SW1、SW2、SW3:为拨码开关的不同组合状态,OFF表示开关关闭,ON表示开关打开。

例如,若拨码开关设置为SW1=ON, SW2=OFF, SW3=OFF,对应的细分是4,步数是800,这意味着电机完成一圈需要800个步进信号,每个步进信号对应的角度为0.45°(360°/800)。

通过这样的设置,可以根据应用的需要,选择适当的微步分辨率,以达到所需的运动精度和平滑度。

电流参数设置
  • 驱动器的电流设置由拨码开关的 SW4~SW7 来设定,默认为 1.68A。这个电流值需要根据步进电
    机的额定电流来设定。一般建议驱动器的输出电流设定和电机额定电流差不多或者小一点,如果
    电机空载,则需将驱动器输出电流设置得尽可能小。
电流 SW4 SW5 SW6 SW7
1.68A OFF OFF OFF OFF
2.20A ON OFF OFF OFF
2.72A OFF ON OFF OFF
3.25A ON ON OFF OFF
3.82A OFF OFF ON OFF
4.35A ON OFF ON OFF
4.89A OFF ON ON OFF
5.43A ON ON ON OFF
0.89A OFF OFF OFF ON
1.17A ON OFF OFF ON
1.44A OFF ON OFF ON
1.73A ON ON OFF ON
2.19A OFF OFF ON ON
2.31A ON OFF ON ON
2.60A OFF ON ON ON
2.89A ON ON ON ON

这张图提供了一个步进电机驱动器的电流设置表,以及相关的拨码开关配置。驱动器通过调整拨码开关SW4到SW7来设定给步进电机绕组的输出电流,以依据电机的规格和应用需求来优化其性能。

表格列出了不同的电流设置选项和相应的拨码开关状态(OFF表示关闭,ON表示打开):

  • 电流:这一列显示了驱动器可以输出给步进电机的不同电流值。选择合适的电流值对于步进电机的性能和寿命至关重要。如果电流设置太低,电机可能不会产生足够的扭矩;如果设置太高,则可能会导致电机过热。
  • SW4, SW5, SW6, SW7:这些列显示了相应的拨码开关配置。通过这些开关的不同组合,可以实现表中所列的各种电流设置。

例如,如果需要将驱动器设置为输出2.2A的电流给步进电机,根据表格,应该将SW4设置为ON,而SW5, SW6, SW7都设置为OFF。

图表中的说明还指出,拨码开关的默认状态下,电流设置为1.68A。如果要在不同的应用场合中使用步进电机,需要根据步进电机的额定电流和工作条件来调整这些拨码开关,以确保电机可以在不损害其寿命的同时,提供最佳的性能。这种调整让用户可以精确控制电机运行的力矩和热量产生,确保了步进电机的有效和安全运行。

驱动器模式设置
  • 驱动器拥有两种工作模式:高动态模式和低速静音模式。具体工作模式可以通过 SW8 来选择,默
    认为高动态模式。低速静音模式仅适用于低转速和低加速度的应用,使用此模式时建议电机转速
    控制在 200RPM 以内。
序号 驱动器模式设置 SW8
1 高动态 OFF
2 低速静音 ON

光耦合器

光耦合器(光隔离器)是一种使用光信号来传输电信号,同时在电路之间提供电气隔离的组件。它通常用于隔离电路,保护敏感组件不受高电压或噪声的影响,同时允许信号传递。

光耦合器内部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

  1. 发光部分(输入侧):通常是一个发光二极管(LED),当电流通过它时,它会发出光。
  2. 感光部分(输出侧):通常是一个光敏元件,比如光敏晶体管、光敏二极管或光敏三极管。当这个元件感受到来自LED的光时,它会改变其电导率,从而允许电流通过或阻断电流。

当控制信号施加给LED时,它发光并激活感光部分,感光部分的变化会模拟施加在LED上的控制信号,从而将信号从输入侧传递到输出侧。这个过程中,输入和输出之间没有直接的电气连接,只有光信号的传递,因此提供了很好的电气隔离。

光耦合器的关键参数包括:

  • 隔离电压:它可以阻止多少电压在输入和输出之间传递,通常量级在千伏以上。
  • 转移率:输入侧与输出侧之间信号强度的转换比例。
  • 响应时间:从输入信号变化到输出反映这一变化的时间。

光耦合器的应用非常广泛,常见于工业控制系统、通信设备、电源管理和数据传输系统等,用于:

  • 信号隔离:保护控制系统不受大功率电路的干扰。
  • 电平转换:当控制器与驱动器工作电平不同时,可以通过光耦合器来进行匹配。
  • 消除地环路:在复杂的系统中,不同的设备可能有不同的地参考点,光耦合器可以防止这些地差引起的问题。

总的来说,光耦合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隔离和保护电子设备的组件,它通过光信号的隔离,防止了电压冲击和电气噪声对敏感电路的影响。

信号隔离

光耦合器实现信号隔离的原理基于光学而非电气连接。下面是光耦合器工作的详细步骤:

  1. 输入信号激活LED:

    • 光耦合器的输入端通常是一个发光二极管(LED)。当控制器输出的电信号到达LED时,它会产生电流流过LED。
    • LED在电流的作用下发光,产生光信号。这个过程中,输入信号被转换为光信号,光信号的强弱与输入电信号的强弱成正比。
  2. 光信号传递至感光元件:

    • 光信号穿过光耦合器内部的隔离层,达到输出端的感光元件。
    • 感光元件可以是光敏晶体管、光敏三极管、光敏二极管或光敏阻抗器等。
  3. 感光元件响应光信号:

    • 感光元件接收到来自LED的光信号后,其内部的电荷载流子会因光激活而增加,导致元件的电导率增加。
    • 在光敏晶体管中,例如,光信号的强度决定了它的导通程度,即允许通过的电流量。
  4. 输出信号产生:

    • 感光元件的变化导致输出端的电路发生变化,这个变化模拟了输入信号。
    • 例如,如果感光元件是光敏晶体管,当它导通时,就会在输出端形成一个电信号,该信号可以被后续电路(如驱动器电路)接收和处理。

光耦合器的关键优点是提供电气隔离,这意味着输入和输出端之间不存在直接的电气连接。这个隔离保护了控制器不受来自输出端可能的高电压冲击或系统噪声的影响。这种隔离是单向的,只有光信号可以从输入端传递到输出端,但任何电气干扰都无法逆向穿越。

光耦合器的电气隔离能力通常用隔离电压来衡量,这是光耦合器可以承受而不发生击穿的最大电压。高质量的光耦合器可以提供高达几千伏的隔离电压。

由于光耦合器的隔离特性,它们广泛应用于需要隔离高电压或保护控制电路不受干扰的应用中,如工业自动化、医疗设备、电源设备和消费电子产品等。

步进电机基本原理详解_第15张图片

这张图是一个简化的电路图,描述了一个基本的控制电路,其目的是使用低压(例如3V)信号来控制一个220V交流电源负载(例如电灯)。电路中包含了以下元件和连接:

  1. 电源
  • 一节电池,标有正极(+)和负极(-),提供3V直流电。
  1. 控制开关
  • 一个普通的开关,用于控制整个电路是否通电。
  1. 光耦合器
  • 光耦合器由一个发光二极管(LED,电路图中的箭头表示电流流向)和一个光敏元件(如光敏三极管)组成,用于在低压和高压部分之间提供电气隔离。
  • 当开关闭合时,电流流过LED,使其发光,光照射到光敏元件上,导致其导通。
  1. 继电器
  • 光敏元件导通时会激活继电器。继电器的线圈在光敏元件导通时得到电流,导致其吸合。
  • 继电器的触点闭合时,可以允许高压电流流过,从而控制220V的负载。
  1. 负载
  • 图中显示的电灯代表一个负载,可以是任何类型的电气设备。
  • 电灯通过继电器连接到220V的交流电源,继电器闭合时负载得电并工作。
  1. 保险丝或断路器
  • 图中的三角形符号可能代表保险丝或断路器,用于保护电路在过载时自动断开。

这个电路示意图的核心是利用低压直流信号控制高压交流负载。光耦合器在这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它允许3V信号控制继电器,而不必直接连接到高压线路。这是一个常见的设计,用于确保低压控制电路的用户安全,同时控制高压电路。

步进电机基本原理详解_第16张图片

这张图是一个使用光耦合器隔离控制信号的电路示意图,图中的电路被分成了两部分,左侧是低压部分,右侧是高压部分,中间的红色虚线代表隔离界限。下面详细解释每部分:

低压部分(左侧)

  1. 电源:一节普通的电池,提供直流电压。
  2. 开关:用来控制整个低压电路是否通电。
  3. 光耦合器的输入端(LED):当开关闭合,电流通过LED,使其发光。

隔离界限

  • 光耦合器:中间的红色虚线代表光耦合器提供的隔离屏障,左侧是发光二极管(LED),右侧是感光元件(如光敏三极管)。LED发出的光通过隔离层传递到感光元件,但电流无法直接通过。

高压部分(右侧)

  1. 光耦合器的输出端:感光元件接收到LED的光线后,改变其电导率,从而允许或阻断电流流动。
  2. 继电器:通常包括一个线圈和一组可控触点。感光元件的变化导致线圈通电,使得继电器的触点闭合。
  3. 负载:这里用一个灯泡表示,连接到220V交流电源。当继电器触点闭合时,灯泡得电并亮起。

通过这种方式,即使是微弱的低压信号也能安全控制高达220V的高压负载,而操作者不会直接接触到高压,保证了操作的安全性。这种电路设计在工业控制系统、家用电器以及其他需要隔离低压控制电路和高压负载的场合中非常常见。

步进电机基本原理详解_第17张图片

继电器

继电器是一种电气控制装置,它通常用于在一个电路中以较小的电流来控制一个不同电路中较大电流的开启和关闭。继电器允许一个电路通过改变一个开关来控制另一个电路,且这两个电路在电气上是隔离的。

继电器的主要组成部分:

  1. 线圈:当电流通过这个线圈时,它会产生磁场。
  2. 臂铁:一块铁片,会在线圈通电时被磁场吸引,导致机械运动。
  3. 触点
    • 常开触点(Normally Open, NO):在没有激活继电器时,这些触点是断开的,当继电器激活时,它们会闭合。
    • 常闭触点(Normally Closed, NC):在没有激活继电器时,这些触点是闭合的,当继电器激活时,它们会断开。
    • 公共触点(Common, COM):用于常开和常闭触点之间的切换。

继电器的工作原理:

  • 当控制信号(通常是一个低压电流)通入线圈时,线圈产生磁场。
  • 磁场使臂铁被吸引,导致与臂铁相连的触点移动。
  • 触点的移动会改变继电器输出端的电路状态(即从NO变为闭合,或从NC变为断开)。
  • 这样,继电器就能控制一个电路,而无需直接接触另一个高电流或高电压电路。

继电器的应用:

继电器被广泛用于各种应用,包括:

  • 家电:如洗衣机、冰箱等,用于控制机器的开关。
  • 工业控制:用于控制电机、灯光、泵和其他设备。
  • 汽车:用于控制汽车的大灯、起动机、风扇等。
  • 通信:在电话交换机等通信设备中用于信号路由。

继电器的选择取决于需要控制的电路的特性,包括电压、电流、控制信号的类型以及所需的触点配置。继电器能提供的隔离和控制能力使其成为电气工程和各种自动化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件。

硬件设计

步进电机基本原理详解_第18张图片

这张图是一个电路图,具体来说是一个步进电机驱动器的接口电路部分。它显示了步进电机控制信号的生成和隔离部分。以下是电路图的详细解释:

  1. 信号引脚说明:

    • PE0:步进电机使能信号(SMD1_ENA),通过一个220Ω电阻(R93)连接。
    • PE1:步进电机方向控制信号(SMD1_DIR),同样通过一个220Ω电阻(R95)连接。
    • PI5:步进电机脉冲信号(SMD1_PUL),经过一个100Ω电阻(R97)连接。
  2. 光耦隔离:

    • 使用了三个EL357N(B)(TA)-G型光耦器件(OP2, OP5, OP6)来隔离微控制器和步进电机驱动器之间的信号。这种隔离可以防止高电压或电流损害微控制器,并减少电气噪音的影响。
    • 光耦的输入端(1号脚和2号脚)连接到微控制器的相应信号引脚,并通过电阻限流。
    • 光耦的输出端(3号脚和4号脚)连接到步进电机驱动器的控制输入。
  3. 连接器:

    • J23J27:供电连接器,提供5V供电和地线。
    • J25:步进电机驱动器的控制接口,包含使能(ENA+/-)、方向(DIR+/-)和脉冲(PUL+/-)信号。
  4. 电源和接地线:

    • 电路图中的粉红色线代表5V的正电源(VCC)。
    • 红色线表示接地(GND)。
  5. 去耦电容:

    • C96标记的0.1μF电容用于滤除光耦器件供电线路上的噪音,确保信号清晰。
  6. 其他元件:

    • TLP2362(TPL,E(T 是OP6所用的光耦型号,也用于隔离步进电机的控制信号。
    • DB2ERC-3.81-6PSIP3-2P54 是连接器的型号。
  7. 信号通道标识:

    • 方括号中的 [4][4,13] 表示信号在微控制器上的引脚位置或编号。

总的来说,这个电路图描述了如何通过光耦隔离和接口电路将微控制器的控制信号传递到步进电机驱动器,以控制步进电机的使能、方向和脉冲。这是嵌入式系统和机器人学中常见的步进电机控制方案。

一些原理

  • 360/50=7.2 7.2/4=1.8 四分之一角距

  • 相吸的部分对齐,相斥的部分错开

  • 一共50个齿,并且两侧刚体是彼此错开的关系

步进电机基本原理详解_第19张图片

  • 完全对齐
  • 半对齐
  • 完全不对齐

步进电机基本原理详解_第20张图片

  • 十字为一个绕组,为一相
    动化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件。

你可能感兴趣的:(步进电机,电机学,stm32,嵌入式硬件,单片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