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追风筝的人》

    2021年的8月世界关注着阿富汗的局势,我也重新读了一遍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的小说《追风筝的人》。

    因作者的身份——“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常常让我在看到主人公阿米尔本人的自述时,就觉得那就是作者本人在进行自述,而事实上他们的部分经历重合,阿米尔的视角亦是作者的视角,同样也是千千万万个与作者拥有同样经历的阿富汗移民的视角。阿米尔的经历放大了看就是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阿富汗那一代人的经历。那么,阿米尔经历了什么呢?

    一、经历了充满玩乐的童年时光与童年时的心结。“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上学。冬天就去放风筝,在电影院看约翰·韦恩的电影。”除了这些,唯一不足就是,在阿米尔看来父亲同他的关系不是那么地好,一次父亲痛击窃贼的看法(“当你杀害一个人,你偷走一条性命,你偷走他妻子身为人妇的权利,夺走他子女的父亲。当你说谎,你偷走别人知道真相的权利…”)让他既兴奋又害怕,他仿佛了解了一个“真相”——“爸爸多少有点恨我。为什么不呢?毕竟,是我杀了他深爱着的妻子,他美丽的公主,不是吗?我所能做的,至少应该是试图变得更像他一点。但我没有变得像他,一点都没有。”(注:阿米尔一出生母亲就逝世了)

    为了获得父亲的瞩目与肯定,1975年那个冬天的风筝比赛对于阿米尔来说就变得尤为重要了,但阿米尔想不到那是他最后一次看哈桑追风筝,也想不到从那个冬天开始他会遭遇另一个更大的心结。

    二、经历了长久的沉痛。沉痛的情绪从阿米尔和哈桑一起长大的最开始就慢慢地在进行编织,比如阿米尔总是戏弄不识字的哈桑;在其父亲的普什图朋友带着他们的小孩到家里时阿米尔不会带上哈扎拉人哈桑一起玩(阿米尔的行为并没有把哈桑视为朋友,作者借阿塞夫的口讲了出来“在你为他献身之前,你想过吗?他会为你献身吗?难道你没有觉得奇怪,为什么他跟客人玩总不喊上你?为什么他总是在没有人的时候才理睬你?我告诉你为什么,哈扎拉人。因为对他来说,你什么都不是,只是一只丑陋的宠物。一种他无聊的时候可以玩的东西,一种他发怒的时候可以踢开的东西。别欺骗自己了,别以为你意味着更多。”);1975年的风筝比赛,哈桑的经历让阿米尔对哈桑心存了内疚,内疚深到阿米尔无法承担转为了对哈桑的愤恨,于是阿米尔陷害了正直、忠诚的哈桑,他确实成了阿塞夫口中的那个阿米尔。直至文末阿米尔为索拉博追风筝,说出了曾经哈桑对他说的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实现自我救赎,在这之前每往前读一点阿米尔的独白,你都能感觉到那种深深的痛感。

    三、经历了阿富汗的历史。阿米尔的经历会告诉你阿富汗的传统文化,也会告诉你阿富汗的民族歧视(普什图人高人一等),同样会告诉你阿富汗人民遭受的动荡与苦难(其实沉痛感放在阿富汗的变迁背景下变得更加深刻了)。2001年6月拉辛汗联系了阿米尔,因他病得严重,想见阿米尔一面,“‘来吧。这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拉辛汗在挂电话之前说了这句话。不经意间提起,却宛如经过深思熟虑。”,见面后,拉辛汗的讲述和哈桑的经历把阿米尔在美国生活的二十年间阿富汗人民的生活现状给补齐了。拉辛告诉了阿米尔另一个秘密,而这个秘密将阿米尔与哈桑再次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这是一部写得很棒的作品,我想作者构思的阿米尔和哈桑两个人物,就像手心与手背,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如同拉辛对阿米尔父亲的评价“你爸爸是被拉扯成两半的男人。”,阿米尔接着自述:“我是有名分的那一半,社会承认的、合法的一半,不知不觉间充当了父亲疚恨的化身。……爸爸的另一半,没有名分、没有特权的一半,那继承了爸爸身上纯洁高贵品质的一半,也许,在爸爸内心某处秘密的地方,这是他当成自己的真正儿子的一半。”

    以上便是我从这部作品中感受到的,如果说我的描述没有吸引到你,那么仅仅是我文字能力的不足,作者的作品如何还需要大家回到作品本身去自行体会。

你可能感兴趣的:(荐书|《追风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