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对生活没有什么不满足?他只是没有说出口

当我们回想童年往事的时候,只要家境不是特别糟糕的,恐怕都会对父母的一句话记忆犹新:

“你还有什么不满足(意)的?”

说起来的确如此,哪户人家不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呢?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孩子啊!若再不满意,简直没天理。

寒门小户尚且如此,那些大户人家就更不用说了,比如《红楼梦》里的宝玉。

这不,第三十三回写到,那一天宝玉因为金钏儿投井而死之事心情沉重,又被母亲数落教训了一回,整个人就有点失魂落魄,却正好撞上了父亲贾政。贾政一看他垂头丧气、咳声叹气,又想起刚才贾雨村来访点名见宝玉时,宝玉迟到不说,还“葳葳蕤蕤”,“全无一点慷慨挥洒谈吐”,气不打一处来,就批评他说:

“你哪些还不足,还不自在?无故这样,却是为何?”

换成现在的话,就是开头的那一句:你还有什么不满足(意)?

宝玉本是个聪明人,但当时因为心事重,又极怕父亲,所以听了贾政的批评,就像完全没听见一样,“只是怔呵呵地站着”,如同傻了一般。

这给贾政进一步造成了不好的印象,加上接下来忠顺王府的人上门来向宝玉打问一个“戏子”(蒋玉菡)的消息,再加上贾环诬告宝玉强暴金钏儿导致后者投井,遂引得贾政盛怒之下大加捶楚。不过这是后话,此处不表。

这里要关心的事,宝玉是真的没有什么不满足吗?其实“不足”多了去了,他只是没有说出口而已。

以下我们就帮宝玉梳理一下有哪些“不足”;我觉得,至少有三方面权利的缺乏会让他深感不足。 

01没有道路选择权

宝玉是不想走“仕途经济”道路的。

在态度上,兄弟姐妹中,只要谁跟他建议不要整天混在女孩堆里,多读科举仕进方面的书,他就跟谁急,不管什么场合,他就直接宣布谈话进行不下去了,他这里不欢迎她,不管是薛宝钗,还是史湘云,或是袭人,都是如此,真是“翻脸比翻书还快”,全不管人家下不下得了台阶。

在行动上,就学习来说,他更多的时间花在诗词歌赋和闲杂戏曲小说上,上学主要是交朋友,并且只要一有机会就装病说累的不去上学,父亲布置的写字背书之类的作业习惯“临阵磨枪”……总之,能赖就赖,能拖就拖。

但他终究无法公开拒绝走科举之路,他并没有自己人生道路的选择权。

当然,除了“离开”。 

02没有爱情自主权

宝玉是很想与林黛玉“把爱情进行到底”的,贾府里人人都看得出来,老太太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王熙凤也着实开过几次诸如“你吃了我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做媳妇”之类的玩笑,宝玉本人,也曾对黛玉明确说出“你放心”三字。

但看起来铁板钉钉的事,最后都化为轻烟,“放心”一语犹在耳旁,转眼“金玉”结成良缘。

我们不能怪宝玉,他并非对黛玉没有真心,实际上他真的是一片痴情。

但问题是,他并没有爱情的自主权。

他与黛玉的恋爱,在袭人看来是“不才”之事,也就是会成为伤风败俗之丑闻的事;袭人这样想,并不是因为她“坏”或者“古板”,实在是因为大多数人都会这样看待。

但恋爱也就恋爱吧,这毕竟还是两个人的事,别人很难阻挡。但婚姻可以,因为婚姻是两个(及以上)家族的事。

而因为婚姻是不能自主的,于是爱情也要被打击、被拆散。

宝玉注定不能活在自己的爱情里。他的确坚持过,但并不能改变结局。

哪怕他“发疯”。 

03没有用人决定权

宝玉的怡红院,是大多数丫鬟都向往的地方。

因为那里工作强度不高,宝玉又待女孩儿们极好,更重要的是几年以后的出路更靠谱,有福分一点或许成了宝玉的小妾,升格为姨娘,不济一点的放出去也比别房更容易配到好人家。

宝玉也喜欢那些女孩儿们来他这儿,并且觉得自己应该给予她们每一个都尽可能多的关心。

袭人、晴雯、麝月等等贴身丫鬟是不用说了,他还想把王夫人的大丫鬟金钏儿要来,想多与林红玉接触,想依芳官的推荐把柳五儿招来,好像还对小丫头四儿所说“同一天生日就是夫妻”心有戚戚……

但是她们的命运,他一个也作不了主。

因为与他的关系令王夫人不安,晴雯于重病中被赶出荣国府,旋即夭逝;金钏儿投井自杀;柳五儿终没进来,不久就死了;连芳官也出去做尼姑了;那四儿因为那句不知天高地厚的话,当然不会有好果子吃。

红玉倒没得罪王夫人,但被秋纹、碧痕等丫头排挤,幸好被王熙凤看上要去为她服务了,还真如晴雯所言攀上了高枝。当时宝玉表现得很大方(或者不在意),对凤姐说想要哪一个,随便挑。

但事实上,谁走谁留,根本是不他说了算。

袭人和晴雯,可也不正是老太太选好给他的么。而哪怕是袭人,最后不也离开了他么。

他能做的,只是她们在的时候,好好相处;她们“离开”的时候,再无奈,再痛苦,他能做的也只是目送,或者写一篇《芙蓉女儿诔》之类的文章以表缅怀。

所以,实际上宝玉的不满多得很,此处只不过略举一二罢了。

这又何尝不是现在的孩子的处境呢!

如今物质生活是越来越富足了,生活过得去的家庭,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对孩子基本上是宠爱有加,可以说是没什么不予以满足的,照理孩子们应该非常满足了,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家庭并没有因此而更幸福,反而一些悲剧不断发生。

为什么?很大的一个因素是,我们家长往往像贾政,只管保障物质条件,然后理所当然地提出自己的要求,而对孩子究竟怎么想、要什么并不关心。

用一位朋友孩子的话来结束今天的讨论:

“是的,你们什么都会给我,但是我真正想要的,你们却一点也没有给我。”

对此,朋友们怎么想呢?欢迎讨论!

 此处所有图文,均为本人原创,不论深浅,只求用心。望朋友们评、赞、藏、转,不吝支持,让更多的朋友看到“陈想书语”。微信公号同名,敬请关注

(网图侵删)

你可能感兴趣的:(宝玉对生活没有什么不满足?他只是没有说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