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读书】《认知盈余》

今天听的书是《认知盈余》,来自美国作家 克莱·舍基。这是一本相对严肃的学术著作,侧重说理。是一个互联网的基础理论书籍。

听后总结:“认知盈余”

一、自由时间积累成认知盈余

工业化之后,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同时劳动保护法也提出了“8小时工作,8小时睡觉,8小时干自己的事情(自由时间)”。此时受过教育的人或者有特殊技能的人(城市居民)如果适当利用自由时间,将会产生不弱于工作时间所带来的价值。

在机会和分享欲望的推动下,运用便利的工具和新颖的方法,发掘利用这些积累起来的自由时间,将会产生巨大的能量

而工具也存在不同,如电视、广播、商场之类的工具,是由有电台和地点的人决定向终端前的人传播什么,且一般无法互动?如百度、维基百科、电脑网站、手机等,是双向的,且可以互动,既可以消费数字内容,也可以创造和分享数字内容。

二、工具赋予可能性

参与、创造和分享的动机人人皆有。而互联网工具为我们提供了可能性。(例如平台就是一种‘’互联网工具)。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媒体平台。每个人都在付费,每个人都得以使用,这种转变为我们慷慨、公开、有创造力的行为提供了便捷的方式。

“”媒体曾经代表着“某种由专业人士创造供业余人士消费的东西”。而如今媒体的内涵,已经变成社会的连接组织,包括公共媒体和私人媒体。数字网络不断增加着所有媒体的流动性,原本只能在单向公共媒体(书籍和电影)和双向个人媒体(如电话)间进行的选择,如今扩展出了第三个选项:从个人到公众的可延展的双向媒体操作。”

互联网工具不仅为信息的参与、创造和分享提供了可能性,也可以“新瓶装旧酒”,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打车难和住宿难。当信息分享足够丰富时,资源的匹配也可以更加优化,优步、滴滴打车和爱彼迎、飞猪等等工具就是如此。

三、无酬的动机

热爱和快乐胜过金钱。因为内在动机能让行为就成为一种回报。“我完成了一件事情”比“我请人完成了一件事情”更加快乐,这是一种胜任感,胜任感可以更加容易让我们完成在能力范围边缘的事情。

在反馈循环中,个人动机和社会动机可以互相放大。例如曾经的业余爱好会找不到同行者,但在互联网工具上,可以找到同类人,与之交流。

古往今来有两种方式完成事情,一类是甲方花钱乙方做事这种(个人或组织之间的有偿行为),一类是政府摊派事务(如修长城,政府与个人或组织之间的无偿公益行为)。在有偿和公益之间,有人提出了一种“价值趋向”(就是很多人觉得做这件事情很有意思,用创造价值让人们聚合在一起)。

四、活跃者为我们创造机会

在时间、工具和动机之后,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东风就是先行者们(活跃的探索者和创造者们)。当活跃度先行者们指出了一种“价值趋向”,并发起,将人们聚合在一起,机遇就到来了。

五、有些价值只能靠文化来创造

文化是驱动认知盈余的另一大动力,虽然无形,但有力量。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创造慷慨文化”的时代。文化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协调的共享的假设。

知识是人类所拥有的最具有兼容性的东西。知识共享的前提有:A社区规模的大小,B知识共享的成本,C被共享知识的明确性,D文化规范。

六、互联网要从公用价值到公民价值

在群体内存在情绪化的因素,而情绪也支持着群体不散。一个追求目标的群体,必须协调自身效率和成员的满足感。而群体的目标有来自于群体内每个人分支持。

分享有四个程度:个人分享----公用分享(团体,解决问题)----公共分享(团体,创造资源)----公民分享(团体,改变社会)。


在运用方面作者的建议是:

利用共享的认知盈余,我们可以建立更多无形的学院,创造更多的公共价值和公民价值。如何运用认知盈余:A创造新机会,B应对早期的成长,C根据用户不断带来的意外做出调整,不断学习。


听完后的感想,本书是说理的图书,说明了认知盈余产生的原料、工具媒介、机遇场景和内在动力。我将自己的理解输出成了图片(见开头处)。

现在自由职业者相对于上班族而言,更加是把自由时间运用到了极致,产生了更多的认知盈余。现代社会,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认知盈余的创造者,但更加希望每个人都能自觉尊重文化规范,向着更好方向改变我们的社会。(例如少一些惊悚的标题党,少一些谣言,少一些鼓动对立的热搜)

你可能感兴趣的:(【樊登读书】《认知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