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心理学》 | 读书卡片(8)

术语卡:自我差异理论

自我差异理论(self-discrepancy theory):人们认为自己的真实状态(实际自我)以及理想状态(理想自我)以及他们认为自己应该成为的自我(应该自我)都抱有信念。理想情况下,人们更愿意缩小他们现实的自我和理想或应该的信念之间的差距。如果他们做不到,任何差异都可能导致特定的情绪和动机后果。例如,拖延症患者很可能在他们的实际自我和应该的自我之间经历了矛盾ーー他们没有完成某一项任务,但应该是完成的,所以他们对自己感到不满。

理想自我代表我们的愿望和渴望,自己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满足所谓的抚育需求,其重点专注于培养自我最好的部分;
应该自我代表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认为他人希望我们成为什么样的,满足所谓的安全需求,其重点确保我们的安全,履行我们的义务;

当人们感到时间自我和理想自我或应该自我的差距较大时,就会出现差异(如下图所示)。


自我差异理论
  • 当实际自我与理性自我存在巨大差异时,人们就会经历忧郁情绪,包括羞耻、失望和沮丧等负面情绪。
  • 当实际自我与应该自我存在巨大差异时,人们就会经历焦躁情绪,包括焦虑和内疚等。

在了解自我差异理论后,可以通过调节焦点的差异来调与各种目标相关结果的差异。
1、目标定义的差异:取决于将目标定义为理性自我(如“我想在学习取得好成绩”),或是将相同的目标定义为义务应该自我(如“我必须在学习取得好成绩”)

2、目标奋斗策略的差异:取决于人们倾向使用急切策略最求目标,这意味着人们会追求进步的方法,当心不漏掉任何可能的成功机会,或是采取警惕策略追求目标,人们会小心谨慎的避免错误,以确保父母结果不会出现。

3、目标重点的差异:取决于更多关注其反应的数量,而或是人们更关注其方言的质量。

当个体的调节焦点与情景或任务的焦点“匹配”时,人们的表现会更好,这就是“调节性匹配”(regulatory fit)
当出现调节性匹配时,人们会感觉目标追求“正确”,从而对任务投入更多,任务绩效更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动机心理学》 | 读书卡片(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