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天才”带不好团队?

欢迎来到“卡卡读书”。今天我们要聊的话题是:为什么“天才”带不好团队?

点击保存高清大图   方便学习分享

1

21世纪最缺的是什么?当然是人才!一个团队如果要想成功,就必须依靠天才型的领导人才行。

这话可不是我在这瞎说。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就认为:优秀的管理人才,是公司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于是,很多企业心甘情愿地花重金聘请优秀管理人才,想通过“天才型”的管理者来打造一支精英团队,以此击败竞争对手,在行业中傲首群雄。

可是,很多由“天才”或“精英”们带领的团队,最后的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团队不但没有拿得出手的业绩,也没有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反而陷入了倒退的困境。

比如,2001年美国著名的安然公司破产事件。当时,公司由杰弗里·斯基林掌管,他毕业于世界名牌大学,是大家公认的顶级管理天才。有不少人看好他,并评价他为:“我见过的最聪明的人”。

然而,安然公司在他的带领下,不但没有发展壮大,反而一落千丈,最后走到了破产的边缘。

这就奇怪了,“天才”管理者的聪明和能力毋庸置疑,为什么反而会带不好团队呢?

2

在《终身成长》这本书中,作者卡罗尔·德韦克向我们揭露了“天才”型管理者失败的真正原因——失败并不是因为他们是天才,而是因为他们陷入了固定型思维模式。

首先我们了解下啥叫固定型思维。

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会认为,一个人的智商和能力是一生下来就固定好的,无论后天如何努力,都是无法改变的。

智商和能力决定了人们的一切,想让人看得起,就得不断地通过各种方法,来定义和证明自己的聪明才智。

那么,为什么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天才会把团队带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呢?

这里有两个原因。

首先,固定型思维的领导者,认为自己就是权威,拒绝接受改变和挑战。

他们认为自己天生就是最聪明的,最优秀的。这种优越感,使得他们对自己的才能过于自负。他们想方设法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和才智,不允许有人挑战他的权威、质疑自己的能力、怀疑自己的决策。

比如,克莱斯勒公司的前任CEO艾柯卡就是这类固定思维模式的“天才”型管理者。艾柯卡曾在克莱斯勒面临危机时力挽狂澜,挽救了这个濒临破产的公司。

然而,他很快就陷入了固定思维模式,不断地想要向所有人证明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愿意接受他人的异议,拒绝所有对他的怀疑。艾柯卡固执地认为,自己的决定才是正确无误的,而所有挑战他能力的人都是他的敌人。

当时,美国汽车市场几乎被日本汽车垄断,克莱斯勒面临有车无人买的境地。为了生存,公司员工重新设计了新车型。

然而,艾柯卡知道后,反而暴跳如雷,解雇了这名员工,居然还要求美国政府限制日本车进口。最后,董事会不得不解雇艾柯卡,结束了他这种不顾公司死活的疯狂行为。

其次,拥有固定型思维的天才领导者,会让团队失去合作的能力。

这些天才领导者认为,自己的才智强于其他人,就会刻意忽略了团队人员的感受和想法。

长期下去,团队成员就会过于依赖领导者。决策时,他们不思考,也不反对,更不敢提出异议。最后,团队成员从团队协作者变成了领导者的助手,团队成了领导者一个人的团队,失去了团队原本的功能和意义。

美国大通曼哈顿银行的戴维·洛克菲勒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他认为员工不如自己聪明,处处针对有异议的员工。

结果,他的员工每天过得战战兢兢,不敢有任何想法,所有的人围着他打转,溜须拍马成了工作的主要内容,没有人再去关注公司会如何发展。结果,银行业绩大幅度缩水。

3

既然固定型思维模式存在这么大的缺点,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改变这种情况呢?

答案是领导者应该具备成长型的维模式。

成长型思维模式有啥好处呢?好处就是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靠后天培养出来的。这样他就不用整天琢磨着如何证明自己聪明,而是一边学习,一边进步,对新事物不敌视,对新挑战不恐惧。

那么,领导者怎样才能形成成长型思维呢?

首先,领导者要不断地学习,改变自己原有的思维模式。

比如,通用电气的CEO杰克·韦尔奇就认为,作为团队的带头人,要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自己与团队的协作能力。

所以他上任后,首先就建立了各种渠道,倾听员工的意见,从中汲取各种改善公司的方法和意见。

韦尔奇重视那些有着丰富知识和工作经验的员工,还会奖励那些帮助团队进步和发展的员工。

在他的带领下,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股票价值从140亿不断飙升,直至令人惊叹的4900亿,成为世界最有价值的公司之一。

其次,领导者要重视团队的协作力,帮助成员发展自己的潜力。

光凭领导者一个人的卓越才能,是不可能帮助团队发展的。只有关注团队成员的发展,鼓舞他们的斗志,才是团队打败对手的唯一方法。

IBM公司的郭士纳就是非常好的例子。他初入IBM公司的时候,在他面前的就是一个烂摊子,员工之间勾心斗角,相互拆台。

郭士纳先解雇了那些自命不凡、搞小团体的管理人员和只关注抢着签合同、从不在意后续工作的员工。

接着,他不分职位高低,把所有能够帮助公司解决问题的人统统聚集起来开会,谈论如何挽救公司。他鼓励人们说,谈成合同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但这只是少数人的胜利,而公司更需要的是团队协作,共同发展。

经过三年的努力,IBM公司被郭士纳团队从死亡线抢救回来,最终成长为世界级行业界巨头。

所以,归根到底,不是“天才”带不好团队,而是拥有固定性思维模式的“天才”带不好团队。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天才”带不好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