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期“少年说”节目中,高二男生张晨曦上台向父母致歉。
他两年前就因自己离家,害父母忧心忡忡,四处寻找他。
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他为自己曾经的反叛,诚恳而又严肃地对父母说了声“对不起”。
原本以为父母会对儿子的懂事感到欣慰,毕竟,一个能够反省自己成长、感激父母不易、敢于当众道歉的青春期孩子,实在是难能可贵。
但是爸爸的反应却出乎意料:“分数还是最重要的,你应该控制打篮球的时间。”
图像。
儿子道歉了,父母却提出要求。
张晨曦站在那儿,从他那绞着的手中,可以看出他内心的痛苦与纠结,他也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我每次回家打球,都不打一个下午,或者两三个小时。
每一场比赛,都是我学生时期最快乐的时光。比赛都是和同学们在一起,大家有说有笑。
你们知道我在学校和家里的压抑程度吗?
每一次我最期待的是体育课,运动课。
回到家,完成家庭作业,呆在家里,我无所事事。
我可以出去玩了,现在你又让我出去玩了。
张晨曦已哽咽不能说话,但最后他还是向父母保证:
"我知道学习是最重要的,我会把篮球的时间缩短,我会管好自己,下次你再也不用担心了。"孩子似乎妥协了,但实际上他心里充满了委屈。
这种拧巴的场景在很多家庭其实并不陌生。
我穿这件夹克衫好看不好看?
父亲:你的家庭作业完成了吗?
我想去看一场音乐会。
母亲:这次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我还没跟你说呢。
今天的篮球赛我进了5个球,为我队赢得这场比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父亲:你要把这个心都用在学习上,我就是阿弥陀佛。
小孩说A,你说学习,小孩说B,你说学习。
在学习成为父母惟一关注的时候,亲子间的交流就像鸡同鸭说,孩子感觉不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只会被父母的各种要求所束缚。
所以孩子就干脆把自己的心门关上,甚至反抗父母。
事实上,对于青少年来说,同伴关系逐渐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拥有一个兴趣爱好对他们来说也很重要。
对青少年来说,运动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对男孩来说,通过运动可以使体内的能量释放出来,把多余的能量都发泄出来。
青春期儿童的情绪因激素的作用而波动较大。
一个星期的学习后,孩子积累了很多负面情绪,而通过锻炼,特别是打篮球这样的大型锻炼,孩子的情绪也能得到释放。
张晨曦和同学们一起打球,既满足了同伴交往的需要,又满足了身体锻炼的需要,对他来说是如此的重要。
但对父母来说,这些都成了耽误学习的事,孩子与父母沟通的困难可见一斑。
电视连续剧《小别离》中,方朵朵的妈妈要求她英语考到85分才能去古北水镇玩,结果成绩下来,她考了84.5,妈妈以为差0.5分,没达到要求,所以方朵朵仍然没有去想去的地方。
父亲跟方朵朵谈到要尊敬父母时,她拿出试卷,啪地一声把它扔在桌上,心中压抑许久的情绪终于爆发了:
"现在你们都满意了!让我尊重你,请告诉我,你除了尊重分数之外,还会尊重什么?
在你们看来,我就像一个分数机器。”
方朵朵写小说出人意料地被妈妈发现,妈妈大光其火,认为她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去做这些杂事。
即使是翻开参加歌迷会的旧账,这也让方朵朵感觉很受伤:“你们眼中除了成绩还有什么?
接着把父母直接推到门外。
除了学习之外,写小说也是她最大的乐趣,她能在写作中表达自己所有的心情和感情,但这唯一的美好也被母亲剥夺了,失去了。
除了学习以外,她失去了所有的业余时间,也失去了所有的快乐时光。
无论是打篮球还是写小说,孩子的兴趣爱好在家长眼中成了阻碍学习的“拦路虎”。
《新京报》曾做过一项调查,调查显示,受访的中学生中,超过九成不愿向父母倾诉心声。
青少年为何不愿和父母说出自己的心声?
由于家长只能看到孩子成绩的变化,而看不到孩子的心理波动;家长们只是单方面的要求孩子,并没有坐下来与孩子们平等地探讨问题的意识。
成年人可以问问自己:你愿意为谁倾诉心声?
一定要有倾听和理解你的意愿,而且最好能理解你,不要整天对你百般挑剔,只问你一句,不在乎你的想法和感觉。
人民同心同德。
对于青少年来说,父母的不理解,甚至是不愿意理解,就成了他们相互交流的最大障碍。
上个周末在等孩子上课外课的时候,跟身边的妈妈聊天,她看起来很机灵,很干练。
他得意地说,自己对女儿管教非常严格,在孩子面前很有权威,绝对是说一不二。
放学后,一见到妈妈,女孩就激动地说:“今天我在学校…”
姑娘刚一开口说话,母亲就插嘴道:
"不要告诉我学校那些破事儿,走吧,我一会儿要收拾东西赶着出差呢。"姑娘顿时脸色苍白,默默地跟在母亲后面走了。
在心里遗憾:这本是个好机会,孩子想要和母亲分享他的世界,但母亲却在不知不觉中阻断了女儿的交流渠道。
假如家长总是习惯于对孩子不耐烦,不愿意听孩子说话,孩子又怎能愿意继续与你沟通?
除听外,唠叨也是沟通障碍的原因之一。
一项调查显示,孩子们最痛恨父母的行为之一是经常唠叨。
家长的喋喋不休,常常暗示着不信任和指责孩子,把焦虑和压力传递给孩子,让孩子感觉是在控制自己。
儿童已进入青春期,父母仍如儿时那样管教孩子,只能引起孩子的消极情绪,增加亲子关系的裂痕。
对着喋喋不休的父母,孩子们的反应基本上就是“装听”,“她说她的,我干我的”“说烦我就顶几句”。
很明显,太多的唠叨和说教无法达到父母所期望的效果,只能让孩子和父母在心理上更加疏远,让孩子更加不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孩子越大越不听话呢?
为何我们会感觉到孩子突然开始叛逆?
关承华老师写了《不要与青少年较劲》一书,她认为:
青少年时期的家庭教育,家庭气氛,亲子关系,都是对孩子进入青春期有利的铺垫,或者是为孩子埋下不良的隐患。
比如:
始终如一的强势,不懂得尊重孩子的母亲,往往换来的是青少年的过激反抗;过度溺爱,自小就百依百顺,当孩子的青春期行为超出了底线,父母就无能为力;借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之名,漠视甚至放纵孩子,导致孩子青春期心理的大门关上了,危险即将来临。
理性的家庭教育,平等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孩子走出青春期的重要保障。
心理研究表明,青少年的主要生活任务之一就是角色认同,角色认同就是给自己定位。
他渴望独立,并有自己的见解。
父母的角色可以是平等沟通的陪伴者、支持者和忠告者,也绝不能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控制者和独裁者。
记得多年前看过一部电影《大河恋》,片中布莱德·皮特饰演的保罗去世后,他的神父在教堂里说的那句话是很动容的,也是很感人的:
「与我们最亲近的人,往往是我们最捉摸不定的,但我们仍能爱他,也能全心全意地爱我们不了解的人。」亲属间也有疏远的时候,无论关系多么亲密,一个人都不能完全理解另一个人。
对青少年来说,即使有时理解起来并不容易,但如果父母愿意理解,他们也能创造更多与孩子交流的机会。
像是参与共同的活动,一家人一起旅行等等,在这一过程中,可以与孩子突破沟通束缚,加深感情纽带。
如果小孩去看球赛,你做好了司机和拉拉队,去看比赛为他加油,那是对他最大的支持。
如果一个小孩对比赛感到兴奋,你就会给他一个热烈的掌声;如果他对比赛失败感到懊恼,你就会轻拍他的肩膀以示安慰。
家庭就是这样的。
对于青少年来说,爱并不需要你说很多话,但是要让他感觉到,爱和支持,永远存在。
一位朋友回忆说,自己高中时忙着复习功课,母亲总是在桌上轻轻地放一杯牛奶,然后悄悄地走出家门,她抬头看到的往往是母亲默默的背影。
直到今天,母亲去世了,每当她想起母亲的背影,就会感动得泪流满面。
更多的关心,更少的要求;更多的理解,更少的指责;更多的温柔,更少的坚强。
家长可努力成为孩子成长的加油站,而不让亲子关系拧成一团成为青少年成长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