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特别丧的时候,你做出了哪些改变?

什么是丧?即便没有专门的定义,身处其中的年轻人能毫不费力的感受到“丧”的影响力。


百科对“丧文化”的定义

以前我们相信“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不成功”

现在流行的是“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很轻松”

以前我们相信“你只看到别人在表面上活得春风得意,却不知道人家在背后的心酸苦累隐忍坎坷。”

现在流行的是“你只看到别人在表面上活得春风得意,却不知道人家在背后也过得也风生水起。”

每个人都成为马男·波杰克

甚至自我嘲讽为“社畜”

《爆发吧!烈子》:“社畜”烈子

明明知道生活不能一直“丧”下去,明明知道要努力向上,因为还有很多未知的地方等着我们,但是我们生活如同陷入泥沼之中,一刻不停地往下陷,直到覆过头顶。

但不要觉得自己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人的情绪有周期性波动,阶段性斗志昂扬,阶段性"丧"入膏肓都属于正常现象。

如果把人的性格比作气候,情绪比作天气。性格相对稳定,悲观或乐观,内向或外向。而情绪是多变的,一天中,可能会经历十多种不同情绪,如悲伤、无聊、失望、幸福、满足等。

不要将”丧”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将它当做是负面情绪来解决,对很多人来说会更实用。

病症已经被诊断出来,双手奉上药方。

反驳非理性想法:不是一定要,而是非常想要

你的情绪因为你而产生,你的想法产生了你的情绪,并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你的行为。这个说法是不是听起来很鸡汤,而鸡汤背后的心理学原理是“非理性的思考方式产生了80%的负面情绪”。

在《拆除你的情绪炸弹》中,作者指出三种非理性的思考方式:

1.对自我的要求,“我必须很好,要获得别人的认可,否则我就是一无是处!”

2.对别人的要求,“其他人百分之百应该而且必须体贴、善良、公平地对待我,否则他们就是大坏蛋!”

3.对环境的要求,“我的生活条件应该时时刻刻都按我的要求来,否则我的生活就糟透了,这个世界也糟透了,我根本无法忍受!”

这种“必须”,“一定”等字眼在佛家看来是执念, 是指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不能超脱,而有执着的时候就会产生怨念 。

而解决非理性思考方式 的方法是强有力的反驳它们。

以“我起早贪黑的背书刷题,一定会拿到第一名”为例:

从现实的角度来反驳:我在努力,别人一样在努力,每次考试的侧重点也会变化,有哪些证据表明我必须拿到第一名呢?如果失败了,它怎么就能让我成为一个完全没有任何价值的人呢?

从逻辑的角度来反驳:“我起早贪黑学习,怎么就表明我掌握了那些知识点呢?怎么就表明这次考题全部是我会的内容呢?

从实用的角度来反驳:“如果我总是相信我必须拿到第一名,这种想法会给我带来什么?是否会让我觉得紧张焦虑?

与非理性思考方式和负面情绪的斗争是持久战,不停地找出隐藏的“必须”“一定”的要求,然后用现实,逻辑去反驳它们,你会明显感觉负面情绪不断减少。

避免以偏概全:评价行为,而不是粗暴地用行为定义人生

生活中不难见这种说法:

“我努力很久,还是没瘦下来,所以我就是个意志力薄弱的人”

“昨天忍不住喝了杯奶茶,我简直太失败了”

这种用行为定义人生的恶行,我们从父母老师那里得到,用在我们自己甚至下一代身上。一次没考好,便被定义为“不求上进”,“以后只能去扫马路”。一段时间的成绩下降,便被定义为“人生无望”。偶尔一次的贪吃,就被打上了“缺乏意志力”的标签。

我们对自己非常苛刻,并且很容易以偏概全,愚蠢地一次小小的失误看做是人生失败的象征。但是从来没有将某次小小的成功看成人生成功的标志。比如我们认为偶尔的贪吃一块蛋糕,便是减肥计划的失败,甚至觉得自己一辈子都要当个油腻腻的胖子。但是从来没觉得今天多跑了2公里是减肥成功的前奏。

评价行为是正确的,因为行为是偶然性,而通过某个偶然行为,得出自己是个怎么样的人,就是粗暴定义行为。也许你这次减肥失败,但是不影响你的提案被领导表扬。也许你今天没成功早起,但不影响你的舞蹈动作越来越协调。

《拆除你的情绪炸弹》的作者写到:

给自己定下重要的目标,然后尽最大的努力实现这些目标,但主要是因为你很想,而不是一定要。当你没能达到这些目标的时候,甚至你的失败是因为你没有按照正确的程序去做的时候,例如考前好好复习,也只需将自己的行为定义为不好的、愚蠢的或者没有效果的。不要愚蠢地给自己贴标签!不要简单地将自己和自己的人生定义为不好的。

一定记住将自己看做一个“正常的”人,不是分毫不差按照指令生存的完美机器人。或许你有些消极的行为,但即使这样你也能过上快乐的生活。

记住,你有打击自我的倾向,但你天生也是一个会自救的人。从现在起,开始你的反击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你特别丧的时候,你做出了哪些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