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第一章付诸行动)

第二次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第一次读的时候是前段时间,在各种平台媒体中看到被人种草,几天时间速速的读完了这本书。记得当时看完的时候,觉得很激动,有了这些原则有了工作生活的指导方向。其实没多久就忘了书中的内容,不过当时自己心里也有个计划,这本书要反复的读,去实践,去内化。

这一周,第二次读它,速度慢下了很多,读的过程中,慢慢结合,自己的经历去思考,也发现了很多的细节。

作为父亲,史蒂芬•柯维努力做到言出必行,言传身教。做得不好,他会和家人道歉,并主动做事去弥补。他对生活的看法,觉得很舒适:生活是使命而不是职业,品味生活的精华。

他对领导力的看法,也让我摆脱了对权威对身份的看法:领导力就是清晰地指出别人的价值和潜力,使对方受到鼓舞从而有所意识。这句话我感受到了爱与力量。

他让我看到了,跟着主流还是追随内心,他说:
流行文化提倡的生存之道是犬儒主义 ——“ 不要对生活期望过高,这样你就不会对周围的人或事失望。”而,历史上鼓励人们怀抱希望、励志成长的原则却提倡“我就是我生命的创造力”。所以,当人们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事情,并专注、正直地对待这些事情,那么幸福和安宁将纷至沓来。

他让我看到了关于改变性格是有很大可能的,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曾经有些时候,我会觉得那性格很难改变一辈子的命运就这样吗?

他说,思维模式和性格息息相关。从人类角度而言,你的观念会从为人中体现出来。我们对待事物的方式和性格紧密相关。所以改变性格,要改变思维定式。如果我们想让生活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我们必须关注自己的思维定式 —— 我们观察自己和周围世界的方式。

对于思维定式他的说法是这样的:
每个人的思维定式都是根深蒂固,仅仅研究世界不够,还要研究看世界时所戴的“透镜”,因为这透镜(即思维定式)往往左右着对世界的看法。
思维定式就像是地图,是关于某种事物的理论,诠释或模型。如果地图的目的地错了,无论你再怎么积极努力的行走,你最终到达的目的地还是错的,所以地图很重要,改变表面上的行为与态度,却忽略作为源头的思维定式,那么改变的成效一定有限。
我们越能意识到自己的思维定式或推测能力的局限,意识到我们在多大程度上受到自己过去经验的影响,我们就越能直面自己的思维定式,用现实来检验它们、测试它们、必要时改变它们,而且心胸开阔,乐于听取他人的意见。

他说:
我们每个人脑中都有很多地图,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依据世界本来面目绘制的地图,反映现实情况;另一类是依据思维定式绘制的地图,反映个人价值观。我们用这些地图诠释所有的经验,从来都不怀疑地图的正确性,甚至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我们理所当然地假定自己的所见所闻就是真实的世界。我们的态度与行为源自这种假定,对事物的看法决定着我们的思想与行为。
一个人的思维定式或者地图越符合正确的原则或者自然法则,就越能正确而高效地生活。比起为改变态度和行为所做出的努力,正确的地图对于个人和人际关系效能的影响要大得多。

他的一些观点也让我印象深刻:

承认自己的无知往往是求知的第一步。正如梭罗曾说,如果我们时时忙着展现自己的知识,将何从忆起成长所需的无知?

他在和他女儿关于分享的故事中阐述的:或许只有真正经历过拥有,才会真正懂得分享。许多人在家庭或婚姻中只知机械式地付出,或者拒绝付出和分享,可能正是由于他们从未体验过拥有,而且缺乏自我认同和自尊。所以教育孩子应该要有充分的耐心让他们体会拥有的感觉,同时用足够的智慧告诉他们付出的价值,另外还要以身作则。
我想分享知识,也需要那种拥有知识,不害怕失去的感受,所以要实践,内化,才会觉得真正拥有。

他说:
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曾说:“重大问题发生时,依我们当时的思想水平往往无法解决。”
艾略特曾说:“我们必不可停止探索,而一切探索的尽头,就是重回起点,并对起点有首次般的了解。”

为什么要有几个习惯?七个习惯论述前的背景,指引着七个习惯的开展。

你可能感兴趣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第一章付诸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