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读书笔记二十四

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清末,随情势而出现了中央集权的主张,但政府却并不明白集权之意,举动混乱,对爱国人士的压制激成川、鄂诸省的事变,而成为革命的导火线。

围绕铁路修建,清政府决定铁路干线收归国有,与英、美、德、法四国银行借款。川、鄂、湘、粤四省人民争执自办,由此,纠纷引起罢市、停课等。朝廷派兵查办,引起屠杀,于是人心益愤,后党人趁机起事,推黎元洪为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并照会了各国领事。朝廷在武昌事起后,起袁世凯为湖广总督,各省次第光复。此后载沣退位,资政院选举袁世凯为内阁总理。

各省都督府于上海设立代表联合会,赴湖北议决《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开国民会议,解决国体。在上海,十七省代表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而袁世凯和民事议定优待满、蒙、回、藏等暨清室条件。清帝退位,中华至此恢复。

第四章 二次革命的经过

辛亥革命几个月告成功,但并不是真正的成功。

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并被当选为临时大总统。国都在南在北成了一个问题,后来参议院议决临时政府设予南京,这与初次设于北京不同。于是北京、天津、保定相继兵变。随后临时政府和参议院又先后北迁。参议院将《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修改为《临时约法》,并制定《国会组织法》《参众两院选举法》,据以选举,召集国会。

此时,孙中山主张革命党人退居在野的地位,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从革命团体变为政党。孙中山辞职后,仍在南京设留守府。但北政府实力仍是很强。

二次革命已经不可避免,导火线则有善后大借款,俄蒙交涉和刺宋案三事。宋教仁上海车站遇刺,最后查到的是国务院秘书主张,舆论大哗。

南北新旧裂痕,愈加显著。李烈军起兵讨袁军,黄兴亦入南京,陈其美又起兵于上海,随后多省因兵力薄弱而失败。湖南、福建两省自行取消独立。二次革命遂告失败。

二次革命后,宪法会议先行议决公务《大总统选举法》,经投票三次袁世凯被选为大总统,黎元洪为副总统。袁世凯反对国会所定《宪法草案》,又下令解散国民党,并要求各省议会均照此办理,国会议员缺额无从递补而不能开会。

此时,熊希龄(内阁总理)只得改国会为政治会议。三年正月大总统停止两院议员职务,并解散各省议会,停办地方自治,由内务部另行拟定章程,特设造法机关,将《临时约法》修改为《中华民国约法》。《新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另设参政院代行立法。

旧势力仍然充斥国内,孙中山另行组织中华革命党,在日本东京成立,以建设真正民国为目的,方法仍然与之前相同,党纪仍然很松弛,此次组织以服从党魁的命令为重要条件。

第五章民国初年的外交和蒙藏问题

在民国初年,最突出的是大借款和边疆交涉问题。

大借款问题起于清末东三省问题。政府向英、美、德、法订借改革币制和东三省兴业借款之议,期限二十五年,用东三省各种税款来抵。革命既起,重提借款之事,北京政府又以善后为名继续借款。日俄亦加入,成为六国银行(后来美国退出)。二年四月以关盐余全数为担保向五国借款。

清末,英俄因西藏问题互相猜忌。英与班禅立约《英藏条约》,后来中英订立《英藏续约》,由中国政府代为付清一切借款。

《藏印条约》后四年,日俄订立《协议》,中国承认俄国在蒙新方面的全部要求。后来活佛宣布独立,民国对此未有适当措施。俄人与蒙人擅自立约。之后中国与俄国订立《声明文件》,另以《照会》,中俄蒙于三年九月在恰克图订立《中俄蒙条约》,呼伦贝尔改为特别地域。

英藏风波又起,清政府革了达赖的封号。1910年达赖回到拉萨,宣布独立。此后在英人抗议之下,中国恢复达赖封号。三年四月在印度的西摩拉与英、藏议定《草约》,但中国政府不承认内外疆的界限。

俄国革命后,外蒙吁清取消自治。呼伦贝尔也随之而取消。西藏方面,中英交涉依然停顿。西康之地多为所陷。藏事解决更难着手。

民国初年,满蒙五路的建筑仅是另一件重要的事情。对于民国的承认问题,多国都是附条件的。日本提出的便是所谓开海、四洮,洮热、长洮、海吉五路的建筑权,对此中国政府予以承认。日本更加觊觎蒙古。

第六章帝制运动和护国军

实行共和后,帝制回光返照八十余日取消。

对于君主与共和利弊的讨论,国民会议全数均主张君主立宪,并推戴袁世凯为皇帝,但蔡锷与唐继尧则请袁氏取消帝制。无果后宣告独立,定军名为护国军。贵州首先响应,而英、日、俄、法、意劝袁氏缓行帝制。袁氏死后,黎氏就职。恢复临时约法,召集国会,重开宪法会议。军务院裁撤。表面上帝制风波已过。但中外有权力之人则多持观望态度,造成复辟之役以及护法之战,以及此后的军阀混战之局面。

第七章二十一的交涉

民国三年六月,欧战爆发,中国宣布中立。日本借日、美、英同盟要求德国军队从海洋方面退去,并将胶州湾租借地全部无偿无条件交给日本,否则期满对德宣战。此后日本派兵由龙口登岸,并占领潍县车站,胶济铁路全线和附近矿产。在要求其退兵之时,日公使向袁世凯提出了五号二十一条的要求(具体在此不赘述),但经过多次协商,中国与日本订立条约“二十一条“。

日本于六年十月在青岛设行政总署,潍县、济南等设分署,受理诉讼。抽收脶税,并由铁路科管理铁路及其附近矿产。随后的交涉虽然订约由中日合办铁路所,但其中”中国政府,欣然同意“字样却成了巴黎和会我国交涉失败的原因之一。

第八章复辟之和护法之战

袁氏死后,南北方均未形成有效的统御,这就酿成了复辟之役和护法之战。

民国六年,对于德国宣布的无限制潜艇战争,我国与德国绝交,并对德宣战。围绕众议院绝议,多省宣告和中央脱离关系。此后国会被要求解散,张勋入京拥戴废帝傅仪在京复辟(7月1日),段祺瑞兵分两路出师讨贼,12日我师复京城。

八月二十五日,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议决《军政府组织大纲》,选举孙中山为大元帅,对外代表中华民国。

八年五月十日南北决裂。九年发生皖直之战。此后,军阀混战。期间,孙中山避居军舰,并由香港赴上海。十二年二月返粤,以大元帅名义主持军务,护法始末,大略如此。

第九章参战的经过和山东问题

中国与德、奥宣战,招募参战军多用于了内争。

英法与日本有密约,所以对于中国参战的承认附带了要保证日本接收德国在山东的权利。对于巴黎和约,中国本来抱有极大的希望,提出《取消对日二十五条条约》和《换文的陈述书》,但被各国无视。

日本主张德国无条件将山东让与日本,最高会议(英、美、法、意、日五国组成)以英法与日本的《秘密换文》为据,依日本的意思,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让与日本。时年五月四日国内因此爆发了五四运动。在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保留案,一概被拒绝。于是对德战争由大总统以《布告》宣布终止。此后德、奥两国先后与我国订约,关系趋于平等。

对于俄国的问题,最为复杂,源于革命后政体的不同。俄与德成立和议,而中国与英、美、法、意、日军舰侵入海参崴,并将西伯利亚和中东两铁路至于管理之下。对此日本最为积极,中东路运出日兵最多,因此吉、黑两省深受其扰。

十年十一月,中国将山东问题在华盛顿会议中提出后,订成条约二十八条,内容涉及胶济铁路,高徐、济顺铁路,烟潍铁路,胶州湾盐业等公厂以及海电等,以发国库券以及共同经营的方式。日本也由此而撤退。

第十章华盛顿会议和中国

民国十年十一月十四日,华盛顿会议,又称为太平洋会议。

欧战之后,在太平洋上只有日、美、英三国势力最强。日本在西太平洋的势力在中日、日俄之后继续增长,美国也因此召集了这个会议。

欧战之后,我国因内战借日债颇多。战后,英、美、法、日组成新银行团,在巴黎开会,订立《草合同》,因未有统一的政府而未能进行借款。

华盛顿会议分设限制军令(英、美、法、意、日)和远东问题(中、葡、荷、比),订立了《九国公约》,第一条即列举了罗德氏四原则(在此不赘述),此外还订立了《九国中国关税条约》。

山东问题在会外解决。在远东问题委员会中提出了二十一条问题,但并未有结果。此后,由政府照会日本,声明废弃二十五条条约以及《换文》。

英、美、法、日四国订立《海军协定》,明确有关在太平洋中岛屿以及殖民地的权利,部分协约因之而废。后来《海军公约》约定的英、美、日三国海军比例为五五三,期限至1936年。

第十一章军阀混战

民国后,山西最为安稳,阎锡山提出用民政治,定出六政,三事,教育、实业均有发展。新疆在民国十七年,杨增新被杀之前大体还算安稳。

四川争战最烈。蔡锷病故后,滇军入川,后来又被逐回。四川本省1一二三军各有势力范围。北政府势力借长江上游侵入,滇、黔也常和四川发生关系,纷扰不断。西南内部也有问题,但显然对大局关系较少。

民国之后,中央事权,但未能真正统一。军人拥兵自重,争夺权力,有了联省自治的议论。湖南制宪较早,未制宪的省份则又宣布废督的(如云南)。

另有想以会议之法解决国是的,主张在华会召开之前,在庐山召开国民会议和国军会议,竟就暗葬。后来中华民国八团体因事会议于五月二十九日召开,制成《国宪草案》,后来亦未有何等影响。

第十二章中国国民党的改组和国民政府的成立

八年十月十日,中华革命党本部移于上海,改称中国国民党。十二年改组,十三年改组为国民政府,后来在黄埔设立陆军军官学校。

十二年六月时,北京宣布黎总统辞职,国务院摄行,议员一部分赴上海开会,一部分留,因为人数无法达到法定人数,国会只得延长任期。后来选举曹锟为大总统,并由众议院公布《宪法》。此后,浙江与北京断绝公文往来,云南和东三省亦通电讨曹。

此后,直奉大战,山东宣布中立,因时局纷乱,段祺瑞政府对军事、财政的已经无从议起了。

段就职之后,憨军、胡军、奉军、孙军、吴军、直军等多有战争,曹锟引退后,各军占一势力范围,国民政府的北伐军,已经整队北上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通史》读书笔记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