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一点儿童心理学,帮孩子拂去心灵的微尘

前段时间读梅兰妮·克莱因的文集,深深为儿童精神分析的博大精深而倾倒。建构在弗洛伊德理论之上的这一学派,以游戏和梦境作为切入点,找寻儿童内心的“微尘”,让他们解开心结、重塑自我。

如果说梅兰妮·克莱因的文字相对更偏重理论,在她的文集中仔细探讨了以游戏进行精神分析的可能性、非教育模式下进行精神分析的必要性,以及儿童精神分析的技巧和结束时点;那么这部《孩子的心灵》则在侧重实践的同时,更多的探讨了孩子们发生“神经官能症”的原因、与孩子沟通的技巧以及老师、家长在孩子进行精神分析中所应当抱持的角色和地位。读这本《孩子的心灵》,可以清晰的感知孩子们在“箱根疗法”中的治疗及痊愈的全过程,也可以感受到一个心理分析师的敬业和爱心。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都值得倾心以待

《孩子的心灵》中接受精神分析的孩子,都或多或少的有“神经官能症”,或是选择性缄默,或是喜欢“咬人”,或是讨厌上学……他们身受困扰,但从不磨灭对爱的追求。

咬犬太郎是个喜欢咬东西的孩子,他甚至会去咬狗。他和山中康裕医生首次见面,便是拿着“枪”突然一跃而出的形象。然而,在和山中先生进行咨询的过程中,他感受到了山中医生的善意,逐渐打开了心结。

虽然这些孩子不完美,但我在孩子们幻想的“小红帽”和沙盘游戏等故事中,还是感受到了善意和美好。每个孩子,哪怕有这样那样的缺陷,都值得我们用尽全力去呵护,给予他们最好的爱。

到底是孩子们的错,还是成人们的过?

与梅兰妮·克莱因习惯将孩子的神经官能症归结于人性本身的“性”和俄狄浦斯情结不同,山中康裕医生对孩子的精神分析则更侧重于对孩子发生变化时刻的成长环境的变化。

比如,对爱“咬人”咬犬道太,山中认为原因在于孩子的父亲失业而母亲过度奔忙,使得孩子处于一个不稳定的环境;对“沉默太郎”的沉默,原因是太郎送给喜欢的女孩子虫子被妈妈呵斥形成心结;对庭子则是“知识型家庭陷阱”,父母过于沉迷于自己的世界,忽视了对孩子的世界的关爱……

我们习惯去指责孩子,大声对孩子说“不”,却忽视了孩子的成长环境才是孩子们变化的重要“原因”。到底是谁的错?

唯有爱,才是解决问题的良药

最近,看了一部在日本大热的童书《不可思议的朋友》,讲述的是患有自闭症的小安与他的朋友近四十年的友谊。其中,日本社会让“问题孩子”与普通孩子一起读书,让“自闭症”人群拥有同等的就业机会等内容让我动容。

读这部《孩子的心灵》,我也有同样的感触。面对神经官能症患儿,家长和学校付出了大量心血与汗水。有的老师在权衡一个孩子和班级其他孩子的重要性后做出了关注“特别”孩子的选择。很多父母不仅让孩子接受咨询,自己也接受咨询和力图改变。

改变,从来不是一蹴而就。需要的是爱、是心。


一部好书,教你走近儿童精神分析,走近孩子的心灵。

你可能感兴趣的:(懂一点儿童心理学,帮孩子拂去心灵的微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