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消香断有谁怜?

由于职业的惯性,在闲散品茗读红楼时也不自觉地戴上一副环保的眼镜。我发现红楼中不仅“大旨谈情”,还超越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更广泛地谈及人与自然深邃的哲学关系,蕴涵了人类必须体贴和善待自然万物的博大情怀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保理念。

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我读过的其他古典小说普遍忽略而惟独《红楼梦》相当关注的一个话题。它集中表现在宝、黛二人身上,通过他俩对包括落花、草木、小鸟在内的自然万物的种种处置态度和怜惜之情,表达了曹雪芹“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人类应“有一痴情去体贴”的博大情怀。

人们见惯了宁荣二府的奢华和浪费,其实宝玉和黛玉都把自然万物看成赋有生命的对象,加以呵护,细心体贴,并不时就有关话题进行平等、认真的交流和对话。例如小说第二十三回,宝玉在沁芳桥边桃花底下展开《会真记》,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掠过,把枝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落得满身满树满地皆是。此时“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在宝玉看来,落花是有生命的,“恐怕脚步践踏了”,因而“撂在那水里”,因为水是干净的。但黛玉有比宝玉更深刻的环保思想,在她看来,“撂在水里也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蹋了。”于是提出了“葬花”的想法:“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两个都怕把花糟蹋了,一个要“撂在水里”,一个要埋在土里,都表现了一种体贴和怜惜自然万物的“痴病”。这无不体现出掩埋处置身边固体生活垃圾的较早的科学方法。同时黛玉认为不能把垃圾倾倒入干净的河流中,不然脏的臭的混倒,不仅把花糟蹋了,更坏的是污染了江河水质。

这里需插一句的是,宝玉黛玉这样做是随心随性随情去做,不是有谁让他们去做,又有谁能迫使他们这样做呢?二人把埋藏在心中这种朴素的环保理念,化为日常的自觉行动。现如今,与其在孩子中间宣传一些环保口号,还不如由家长或老师带着孩子认认真真地读读红楼,从中汲取丰富的人文关怀和自然关怀的情感营养。

不仅如此,宝玉协同黛玉葬花后,葬了也罢,可地点还记得很清楚,(第二十七回)送走了宝钗后,“便把那些花兜起来,登山渡水,过树穿花,一直奔了那日同黛玉葬桃花的去处来”。将已到花冢,又听到了一个女孩(可能是黛玉)泣沥的痛诉声。黛玉还一边葬花,一边吟唱着:“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完全赋予了落花飞鸟和人一样的情感与生命。而她紧接着提出的“而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的问题,更把落花当作了唯一的知己,两人就生命问题坦诚交流,互诉衷肠,落花的命运和少女的命运融为了一体。暗示生命如此短暂,大地万物轮回,要珍惜生命,呵护自然。

宝玉对自然万物的痴情更甚,“时常没人在跟前,就自哭自笑的;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和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的。”(第三十五回)在宝玉这样的“情痴”眼中,“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得了知己,便极有灵验的。 (第七十七回)包括怡红院阶下的一株海棠花,无故死了半边,正应在晴雯夭死上。这篇袭人所谓的“痴话”,正是宝玉视天下之物皆有情的世界观的具体阐释。其实宝玉之所以有这样的环保情结,是缘于他认为自己乃女娲补天剩余的一块石头而已,来源于自然,最后要回归自然,所以要善待自然,回报自然,至少不能伤害自然。

所以在小说末回“情榜”中,宝玉被列榜首,其评语为“情不情”。所谓“情不情”者,按照脂砚斋批语的解释,即“凡世间之无知无识,彼俱有一痴情去体贴。”(甲戌本第八回批语)视草木有情,视天下万物有情,作为人类,都应“有一痴情去体贴”它们,这正是“情不情”的具体体现,也是曹雪芹通过他笔下的人物所表达的“情文化”的重要内涵。因此,《红楼梦》里的“情”就完全逸出了“男女之情”的狭隘理解,而上升到一种哲学环保的高度:这个“情”首先包含了男女间的相悦相爱之情,同时又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的同情关爱之情,更涵盖了人对自然的体贴怜惜之情;它们共同构成了《红楼梦》“情本思想”的丰富内涵。

你可能感兴趣的:(红消香断有谁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