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中的依恋第五章读书心得

第五章主要是讲的自我,首先讲的是有五个体验性的自我,然后从神经生理学上来讲自我,最后将合二为一,依恋,具身的心智和觉察性的身体。

第1个体会:自身体验的自我,将自我分为躯体的自我,情绪的自我,表征性的自我,反思性的自我和觉察性的自我。情绪性自我是根植于身体体验表征性自我,自我基本上是奠基于情绪体验。所以躯体自我,情绪自我,表征的自我是一步一步向前迈进的。

第2个体会:首先介绍的是躯体自我,躯体自我也就是我们小时候吃手吃脚,通过吃手吃脚来确定啊,原来这个手和脚是我自己。

第3个体会:情绪自我,情绪在依恋中是具有核心地位的,我们通过情绪对体验赋予意义,并对下一步行动作出选择。比如我情绪感到愉快,我就愿意和依恋对象接近。我的情绪感觉到不愉快,我就回避依恋对象。还有情绪源自于我们内脏。

第4个体会:表征性自我,也就是我们在大脑里构建出一个模型,所谓的心灵地图,通过这个地图再去向外探索。如果我们是安全型依恋,那么这个表征性自我具有可塑性,可以升级修改。特别是谈到了两个概念,一个概念是分化。分化创造了心理的界限,尤其是自我与他人之间,内在世界与外部,现实之间。也就是说分化良好的人能分清楚自己的事,别人的事和老天的事。第二个概念是整合,整合涉及到综合与连接,对自己和对他人整合的表征,能让我们在情感上的矛盾体验,放在一起,例如我们能在对某人生气时仍然爱着他。如果整合的好,那么我们就不会形成非黑即白的观念。在这里尤其要注意,我们的表征性的自我。有很大一部分是由支撑他们的情绪主导,处于觉知之外。这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这种表征性的自我是出于潜意识。如果治疗师与来访者对话时没有觉察到这一点,那么都会被情绪淹没,无法理解心理体验,在本质上是表征性的从而成为现实的囚徒。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咨询师在共情的同时一定要分裂出来,觉察来访者当时的情绪以及情绪背后的含义。

第5个体会:最后介绍反思性自我和觉察性自我。文中说躯体上的自我,情绪上的自我和表征性的自我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但是反思性的自我和觉察性的自我,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治疗,就是培养来访者反思性自我和觉察性自我。那么什么叫反思性自我和觉察性自我呢?正如第4章所说的,心智化就是具有反思功能,也就是反思性自我,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看待自己。觉察性自我。是我们在体验情绪的同时能够分裂出来,从外部观察自己。尤其是对自己情绪体验不加评判的,去注意并有意识的去练习。这样就有助于调节困难的情绪,还可以去除那些自动化化的习惯性反应模式。其实这个很简单,也就是冥想。我个人认为学会了冥想就学会了觉察性自我。

第6个体会:接着是从神经生物学这个维度去讲自我。据理解自我是一种同步放电,脑神经元建立起来的神经网络。首先是脑干是所有的爬行动物都具有的是最古老的脑。这一层脑主要是用来做战斗或者逃跑或者僵住这个状态。什么鳄鱼,青蛙,小狗,小猫,都有这一层脑。

第7个体会:边缘系统是情绪脑,是我们的第二层脑。边缘系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方式,从我们自己五脏六腑的内部去评估体验。边缘系统对于记忆学习和动机也同样重要,包括与依恋有关的动机。其中杏仁核负责我们对体验的本能反应,在不到一秒的时间之内,杏仁核就可以完成对输入感觉的评估。海马是对信任和那些不加以区分,失去控制的反应偏好进行调整,能够辨别虚假警报,让我们冷静下来。由于海马和语言相关,但是海马是要到三岁以上才能够发育成熟,所以我们大多数人无法用语言表达三岁以前的记忆。但实际上三岁以前的情绪记忆已经牢牢的在体验当中了,这也就说明为什么在一岁以前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非常重要。

第8个体会:大脑皮层,也叫智慧脑,这是我们人类独特拥有的大脑,是很晚才进化出的大脑。这个也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地方。正是因为有了大脑皮层,我们可以思考。只有当前面的爬行脑和情绪脑稳定的时候,智慧脑才开展工作。这个也就是为什么遇到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我们应该首先接触他的情绪,安抚好情绪之后,他才能听得进道理。因为发脾气是用情绪脑,当安抚好情绪后,情绪脑逐渐平静。这个时候你和他讲道理,他的智慧脑才开始工作,才能接受家长的劝说。

第9个体会:合而为一,依恋,具身的心智和觉察性的身体。还就是讲的觉察性,第一,如果我们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我们的情绪,那就说明我们具有外显心智化的重要特征,能够降低这些痛苦体验对神经系统的影响。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当我们生气的时候,我们用语言表达出来,而不是用肢体表达出来,那我们的情绪已经被消解了一半。

第二通过觉察性的关注呼吸的身体,也就是冥想当中持续的关注自己的呼吸,呼气降低了杏仁核的放电,使情绪脑安静下来。情绪脑安静下来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启智慧脑,那对于我们处理相关的问题就更容易。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理治疗中的依恋第五章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