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读书札记01

       《孟子·孟子见梁惠王》,是孟子的第一章。孟子主张,亦有仁义而已,何必曰利。而《论语·学而》第一章,谈的是学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第一章,应不是随便选一章就放这的吧,就如国家的每年的第一号文,往往传达出在国家大政方针中,什么是最重要的,最关切。再看《水浒传》,开篇写的是高俅的发迹史,而不是梁山好汉们,这传递出的是乱自上作,官逼民反的主题。这第一章是很值得玩味的。《论语》的第一章,传达出,孔子关注的是个人,学习是可高兴的事,要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要有涵养,要做君子。而《孟子》的第一章,传达出,孟子是个心怀天下的人,他关注的是国家的治理,是仁义,反对站到利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论语》的第一章,没有具体的情景,直接切入子曰,用了多种修辞,反问,排比,反复,用了否定句,句子都不长,不亦这个句式反复出现。反复强调了人的精神状态,喜悦,高兴,不愠,内心的喜乐平和,君子的人格,君子的行为,君子的交友。

        《孟子》的第一章,有一个具体的对话情境,孟子不远千里,来到了魏国,其意图是宣传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牛刀小试,梁惠王心里时刻不忘的是怎样让国家复兴,怎样让国家获利,露头就问的何以利吾国。孟子干脆指出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分析了上下交争利的害处,谈了仁义的好处,希望梁惠王转到对仁义的追求上去。孟子的话不多,可是充满了力量。用了一个句式,“何必,亦有”,直接棒喝,上下交征利害矣,国危矣。反复用了一个句式“之国, 弑其君者,必  之国”,用了一个假设论证,归谬法,不夺不厌。追求利的和信奉仁义的对比,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正反对比,哪一个可以选择,不言自明了。最后重申孟子的观点,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对话的前后呼应。排比句式的使用很有震撼力,否定句式的使用,增强了说服力。

        篇幅的长短自是不同,《论语》的第一章篇幅较短,孟子的不少章节都颇长。孟子应是继承了孔子的仁的观点,又发展出了一个义,仁义和说,并提到了利的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孟子》读书札记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