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教育》读后感——理解的基础是换位思考

       《微教育》读后感——理解的基础是换位思考

       感恩何老师,用了一个学期的时间,牺牲了休息时间,无私地跟我们分享她走遍大江南北追寻朱小平老师求学的收获,使我们足不出户却收获颇丰;感恩学校,安排朱小平老师的讲座,让我们有幸能近距离和“巨人”接触,真可谓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在工作和教学中,时刻都会遇到问题,想要把每件事情都处理好绝不是一件易事。总有摸不着头脑的时候,并不是问题无解,而是思维与认知受限。认知决定了教育的高度与宽度,而更高的认知自然不是与生俱来,所以学习是唯一途径,特别是作为老师,面对工作中的种种问题,只有不断提高认知,才会有更多更好的解决方法。这就需要走出自己的安全区,多和优秀的老师交流学习,了解更新更好的方法。像了解《微教育》一书、和朱老师面对面交流,这样的机会即使短暂,也是震撼与难忘的,因为那是灵魂的碰撞、是智慧的产生,让人惊喜又佩服。

       朱小平老师的《微教育》一书,字字珠玑。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恳切的态度,讲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教育无处不在。作为老师、家长,要时时刻刻言传身教,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家长就要先践行。他在书中和讲座中分享了很多“微思考”,也像是“微概念”,例如:“觉察”、“一点点”、“突破自我”、“言传身教”、“输入输出”、“舍得”、“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等等。都给了我很多很多启示和影响。

       而在他所有点点滴滴的分享中,最令我触动的是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

       当心灵有缺口,学习的时候就特别容易对号入座,就像是拼图少了一块,寻寻觅觅,不知道何去何从,然后突然一个偶然的机会找到了,终于得到了答案。

       当时,我正在为自己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不足在苦恼。明知道自己的不足,却不知道从何下手来改善自己。往往陷入循环,大大地影响了工作的效率和心情,难免会钻牛角尖,受到消极情绪的影响,无法坚持正确的路。而朱老师的话点醒了梦中人,他睿智地提出,家长与老师互相理解的基础是换位思考。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却让我意识到一个困扰我很久的问题,就是我一直是从我自己的角度出发,“自以为是”地和家长沟通,以为自己已经竭尽全力、想尽办法、掏心掏肺地爱我的学生,并为他们付出我的好心、好意。可是就在这种情况下我仍屡屡受挫,感到无助,因为事情难以尽如人愿,不仅有时候并没有真正帮到孩子和家长,甚至招来误会和不满,难免惹得自己灰心、难过。虽然这是少数,但也是失败的,应该反思方法。存好心、说好话、办好事,但不能自以为是,要“换位思考”才行。就是这样的一个方法,补了我心中的一个小缺口。所以在老师请大家上台分享自己的收获的时候,我勇敢地举起了自己的手,打开自己,拥抱每一次进步,我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并不完全是对台下的老师们、家长们说,更是对自己说,我希望,用我的真心换真心,更用我的学习换来自己更高的认知,更多更好的方法,真正帮到我的每一个学生。

       朱老师非常客观真诚,他在和我沟通的时候,不只肯定了我要和家长和学生换位思考的想法,更是坚定而又诚恳的借机和台下的家长们沟通。用不容怀疑的口吻、关心的语气告诉他们、提醒大家,也要和老师换位思考,理解老师的难处,说到这里,当时我已哽咽,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一次难忘的学习过后,更多的是实践。我感觉自己似乎茅塞顿开,面对自己的短处,我更勇敢了,趁着假期,我做了很多尝试和努力。我带着自己两岁的儿子,到学生们家里家访,建立和同学们良好关系的同时,更多地了解我的学生,看到他们身上点点滴滴的光芒,予以最诚挚的欣赏。同时和家长朋友们闲话家常,确也是学习倾听、换位思考,建立理解的基础。

       俗话说,会怪的人怪自己,不会怪的人怪别人。当出了问题,自然是要先从自己找原因的。想要别人理解你,自然是先要理解别人。

        学习要继续,尝到了学习的甜头,更要坚持。假期中,我潜心读书,录制了《微教育》的课程,最让我意外的是,我的家人听了后反响非常好,连我自己家庭教育的难题都在慢慢解开,这真是一本神奇的书。更有《微教育日记》,都值得我们慢慢品味学习。

        书,要反复的读,不一定什么时候,又可以找到空缺的一片,慢慢补全。

你可能感兴趣的:(《微教育》读后感——理解的基础是换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