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职后的第543天,好有共鸣

情绪模糊

然而回避痛苦并不会使痛苦消失,反而会使其转入潜意识,变成模糊的感觉。而具体事件一旦变模糊,其边界就会无限扩大,原本并不困难的小事,也会在模糊的潜意识里变得难以解决。
真正的困难总比想象的要小很多。人们拖延、纠结、畏惧、害怕的根本原因往往不是事情本身有多难,而是内心的想法变得模糊。
但有些事一旦进入潜意识,可能很难消除,比如童年的不幸经历,虽然意识早已将其淡忘,但潜意识却始终保留着这些印记,并隐蔽地影响着我们的性格和行为。

我对这三段话,都挺有感触的。因为说的这些情况,我都遇到过。

以前知道一些小事,真的不值得生气,但是自己还是控制不住生气。但是自己又不能说出来,因为怕别人说自己小气,也怕别人远离我。

自己就是会想一些特别难的事情,经常自己吓自己。对一些小事就耿耿于怀。

这些情绪都放到了心里,以前会认为是自己承受压力的能力太弱,还有社恐的问题。

但是书中又给出了另一种解释,是因为情绪模糊。没有真正的面对情绪,不知道情绪是怎么产生,也不知道情绪为什么而来。只是知道,自己生气。但是这样的生气,对自己和别人都不好。

没有把情绪及时的解决,这些情绪在生活不断累积,就有可能变成“定时炸弹”,只要触发了条件,自己就会发脾气。关键是自己都不知道真实的原因。而在别人看来,自己就是一个性格极其不稳定的人。

我想到好多的小事,听到别人说一些话,我就开始生气,音调也不自然会调高,就不能和别人好好说话和沟能。那时自己的正常需求,自己都说不出来,就开始语无伦次。那时候,真的很讨厌自己。

以前自己也没有问过自己为什么要生气,但是那时候,真的只顾着生气,哪个有时间问自己。为了尽快的逃避这些情绪,就开始看电视看小说。

情绪没有那么强烈了,就会误以为自己好了,接受了,其实那是假象。

书中说“回避痛苦并不会使痛苦消失”,把自己以前那些自欺欺人的话和想法,不留情面的拆穿了。这样痛苦一直都存在,只是自己平时选择性的忽略了。

不遇到类似的事情还好,只要遇到了,那些痛苦就会苏醒。

这四个词“正视它、看清它、拆解它、化解它”精准的总结,也是出自这里。这里的“它”不是发生的事情,而是引发的情绪。

行动模糊

行动力不足的真正原因是选择模糊。
所谓选择模糊,就是我们在面对众多可能性时无法做出清晰、明确的选择。这样的情况很常见,比如当你心中有很多欲望、脑中有很多头绪,或者拥有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时,你就会进入“既想做这个,又想做那个;既可以做这个,又可以做那个”的状态,就像自己始终站在十字路口,却不知道该往哪里去,从而使自己陷入一种不确定性之中。
当我们的头脑中有很多模糊的选项时,我们就会不自觉地选择那个最清晰、简单和确定的选项。也就是说,当我们没有足够清晰的指令或者目标时,就很容易选择享乐,放弃那些本该坚持但比较烧脑的选项。
就必须学会花费更多的脑力和心力去思考如何拥有足够清晰的目标。我们要把目标和过程细化、具体化,在诸多可能性中建立一条单行通道,让自己始终处于“没得选”的状态。

行动模糊这是我一直在经历的事情。我都怀疑我以前读过这本书,因为封面很熟悉,但是里面的内容,我却想不起来。

可能以前没有读懂,就早早的放弃了。当自己真实的感受到后,在脑里就记起了与之相关联的话。

自己以前就怪自己没有自控力,什么都没有做完,原来不是自控力的原因。

我之前也想过,是自己贪心,想做的事情太多了,反而最后一件都没有做成。

选择做什么没想到这么费脑力。还有自己一直纠结的很难“开始学习”也应该是这个原因。

因为自己只想学习,但是没有给自己一个确定的答案。学哪个好像都可以,所以即使不喜欢看视频,也不想关了手机。就是因为不想面对不确定的选择。

之前我也精减了好几次,虽然少了很多。但是还是没有做到书中说的“没得选”的状态。

现在对这种情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原来大脑喜欢-确定性强没有选的情况。

看来自己还要在这些事情上优化一下。把要做的事情更具体,更细化。之前也这样做过,可是失败了,就放弃了计划的方法。因为自己有一个毛病,自己越做的计划,自己越不喜欢做。总是在做计划外的事情。看来还是要把做计划的方法用起来。

不过自己也可以深入想一下,自己为什么不喜欢计划,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看来多读书还是有用的,把以前不太明确的或者没有做好的事情,让自己更明白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辞职后的第543天,好有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