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二)

20多年没见面的老同学到成都出差,路过我这儿,特地来看我,在我这儿住一晚后天我送他去车站,他在候车厅里面我在外面隔着窗户说话,直到他乘坐的列车开始检票才惜别。

回家路上,收到他发来信息,信息很短就一句话:“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送别之举,自古有之。国家之间发生战争,为军队出征的送别,有朋友出远门之间的友情送别,更有夫君苦读十年一朝金榜提名的恩爱送别,当然也有亲人离世,痛苦悲伤的送别。人这一生,无论是什么阶层,哪怕草根阶层也会经历朋友离开的送别,没有朋友,没有子女的赤贫者也会遭遇亲人离世的送别。

送别有喜送,也有悲送,但大多数还是以喜送为主。要说送别,名声最大的莫过于李白,寥寥数语,就为我们展现出朋友之间真挚的情感:“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王伦人未见,声音先到,这场景,这份豪情是历历在目,如临其境。

“平夙莫逆于心,临别难分难舍。”送别只会发生在亲朋好友之间,如果平时相处的两人交恶,你不想搭理我,我看见你浑身起鸡皮疙瘩,平素说话是点到即止,一旦对方远离,内心一阵狂喜,俨然一副送瘟神之的感受。只觉得世界太小,从没有想到将来会再见面,至于送行那更是不可能的。

现代人生活里,送行和请客拜寿送葬一样成为必要的礼节。既然是礼节,那就不是强制性的,可送,亦可不送,出于礼貌送行,让人觉得你不缺少礼数。不送,其实也有自己的理由,在送与不送之间,既是社交能力亦是格局的一种体现。我最不喜欢的一种送行就是为领导送行,而偏偏有些领导就喜欢大场面,在加上总有一些“积极向上”的人,这些人深谙领导的脾气性格,一造势一怂恿,送行时的场面是锣鼓声天,好不热闹。当然一个领导离开,必定又会有新领导到来,那迎接的场面自然宏大,真亏了这些“积极向上”的人鞍前马后的奔波。一个领导真正让人记住的是动员大家为共同的愿景努力奋斗的领导艺术,而不是送别场景。

当然,也有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悄然而行不让人送的,这类人通常不愿意麻烦人,或者两人关系一般,怕自己提出来后遭到对方婉拒。这类人活的明白,所以悄然而行,为别人也为自己省去不必要的麻烦,顶多下次见面时解释说“上次临时有事来不及通知您了......”,而对方也马上就驴下坡,忙不迭的回答说:“可不,要不你老兄怎么会不告而别,一定是遇到急事了。”

送行既然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事情,就有一定的技术含量了。如果送行发生在普通人身上,关系一般,只是怕给人留下不礼貌的印象而去送行的话,且送行只限于在车站码头,握手就别,那问题就简单了,彼此之间下次再会不知是何年,若有缘再次相见,你来我地,我按同等礼节还赠回去就是,这种情况常发生在有业务关系的同行之间。但两人关系莫逆,且一方凡事讲究礼节,追求完美,在送行前,“吃”是优先考虑的,美其名曰“践行酒”,当然,这还不算,酒足饭饱临行之前奉上当地有名的土特产若干是必不可少的。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父亲去太原开会,也带我回山西。车票是一票难求,父亲在车站排了两天队才买到一张卧铺和一张硬座。车是晚上12点45的,记得那天晚上来我家送行的人很多,都是父亲的同学。家里生活条件刚刚改善,而山西老家的生活依然贫苦,所以,父亲多准备了几个提包的货物,母亲怕我在老家受饿,也给我准备一个书包的零食。十几个人,十几辆自行车,11点时,开始把行李捆扎在自行车的后架上,一番忙碌后出发,亦有空车送行的。一路浩浩荡荡,从我家骑车到车站需要四十分钟,路上有说有笑,乐此不疲。一到站,分解各车上的行李,父亲逐个点数后用一粗绳将提包长短大小相近者捆扎在一起,然后在和送行的人一一话别,直到他们消失在夜幕中。

人之间的送别每天都在上演着,有走过场图完成任务的,有真挚情感难舍难分的,所以离别最能看出感情的深浅,我不愿送人,亦不愿人送我,对于自己真正舍不得的人,离别的那刻像是开刀,所以离别的苦楚最好避免。

我来,不需要你接,我走,不需要你送,就像一阵风,不带走一丝遗憾。

你可能感兴趣的:(送别(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