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时间 ,借口,你的时间都去哪了?

最近由于各种原因断更了两个月。一天收到朋友私信:这段时间没有看到你的更新,怎么了?她还期待我的持续更新!!!一种莫名的感动和鼓舞,一个素未谋面的朋友还如此关注我,我有什么理由再找借口?

在此感谢所有鼓励我的人,当然还包括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

前段时间读了牛人冯∙诺依曼的介绍,他在美国负责氢弹研制工作期间,由于经常需要计算而当时没有适用的计算机,就顺便发明计算机的系统结构。他还是个全才,提出冯·诺依曼代数,发明线性规划等。

我不尽感叹,他哪来的这么多时间做出这些杰出贡献。先不拼智商,以我们现在的努力程度根本轮不上拼智商。

我们时常抱怨上天不公,但有一件事老天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那就是时间,一天24小时。不会因为你富有、美貌、健壮就会平白的多冒出一些来,也不会因为你今天虚度,无所事事,明天就会多出一些。

不会不会,无论你怎么使用,它都不会倒退、停止、变慢,只用同一个速度不断向前,并且它都会在当天晚上24点清零,毫不留情。

即然时间对大家都是公平的,一天24小时,那为什么这些牛人在很多领域都有成就,而我们就会抱怨时间不够?

也许我们应该先从这个地方下手-管理自己的时间。

你最早应该时间管理方法,可能就是将事情按重要及紧急程度做一个二维四项线。先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但是大多数人都在做重要并紧急的事,更多的时候在做既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然后时间就溜走了。看你,有没有被说中。

也不要以为自己的是万能的,事无巨细都能做好,那只是理想主义者的一厢情意,通常结果都不是很美好 。

《跳着踢踏舞去上班》里巴菲特谈到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那就必须做一些取舍。既然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做好,那就将你最擅长的事情抓紧时间做好。有时你思索牛人哪有时间做那么多的事,其实他们无非是把时间集中起来做几件最重要的而已。

这个道理一点不复杂,而且还有理论支撑。那就是经济学里最基本的概念--机会成本,你做这件事情,就不可能同时做另外一件事情,你做这些事情的成本就包括做另外一件事的收益。

比如你本科毕业想考研,考研的成本就不仅仅包括你的学费和时间,从经济学上说,你考研就不能上班,考研的成本还包括上班的预估收入。从这个维度考虑,你的脑洞会大开。

那应该把时间花在哪,这里有两个建议。

1,做半衰期长的事

什么叫半衰期?百度解释: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时所需要的时间。

最早提出这个说法的是采铜,他在《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这本书谈到一件事情应不应该花时间和精力去做,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评估:

1) 这件事在当下的收益,可以理解为收获的大小 。

2)这项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称之为“收益半衰期”,这是个非常有趣的提法,将化学的概念引入时间管理。

多做半衰期长的事情,想想做这件事对你半年后有什么影响,5年以后有什么影响。

你是想做沙发土豆吃薯片,还是起来运动,做对身体健康有益的事?

你是想刷微博,还是读书,做以后的你感谢今天的你的事?

你是想单独宅在家里打游戏,还是陪伴家人和朋友,让时间变得更有意义?

有没有觉得做前者的时候很爽很开心,但是之后就后悔,有浪费时间的罪恶感。并告诫自己要自律。

但后者或懒或累一直拖着不想做,但最终做了之后,收获满满,心情大好,后悔为什么没有更早的时候就开始。

明白了半衰期的道理,你就更容易做出选择。

2,做能给你带来指数增长的事

你听说过一万小时定律,一项技能如果能持续练习约一万小时就能成为该领域的专家。前段时间有个新闻,主人公在收费站收了十年的过路费,到36岁被辞退,十年来没有成长为收费专家,却浪费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这真是个的悲催故事。

其实一万小时定律是有前提的,就是要走出舒适区,进入学习区,不断的精进强大。这种成长才能带来增长。

社会在进步,科技在发展,只有不断的学习精进才能适应现代的变化。不断重复内卷化的工作是没有意义的。从长远来看甚至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如果可以,这种成长性最好是能叠加,甚至以指数型为好。什么叫指数型?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还记得每个围棋棋格放一粒米的故事吗?到最后整个城市的米都不够放。

这里就推荐那种基础能力,比如写作能力,演讲能力,沟通能力,它是贯穿于所有基本技能的底层技能。即使转行,也会成为能够迁移的技能。

我们感叹那些大V 能写出爆款文章,这种写作能力,可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练成的,依靠多年的积累终于遇到了内容经济的风口,顺风飞扬就如病毒般爆开。

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他人人前的光环,而看不到人后的汗水。厚积薄发、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现在你知道时间应该用在哪了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没时间 ,借口,你的时间都去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