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照我说的做,千万别学我的样子!

前两天在网上看到王人平先生写的一段话,特别有感触。他说:”我们缺乏自律,却怪孩子任性;我们推卸责任,却怪孩子不愿认错;我们习惯抱怨,却要求孩子阳光;我们缺乏界限,却怪孩子不守规则;我们惯用暴力,却要求孩子文明;我们不思进取,却怪孩子不爱学习;我们自卑,却要求孩子自信;我们攀比,却怪孩子虚荣;我们常失信于人,却总要求孩子兑现承诺。“

短短几行字,句句戳中我们当家长的心。我们希望孩子“照我说的做,别学我的样子”,我们希望他们超越我们,而不是延续。诚然,这是所有家长的梦想,现实却总不缺少给我们以教训。因为孩子并非是听我们如何说而学习的,他们恰恰是通过对我们细微的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的,这就是镜映思维的力量。


什么是镜映思维呢?英国心理学家菲奥娜·默登在其图书《镜映思维》中做了这样的解释:对于他人的言行,我们会先观察、模仿,然后理解、消化,重复去做。

你见过小猫模仿猫妈妈洗脸吗?你是否见过猴子如何吃香蕉?猴子之所以知道香蕉要剥皮吃,那是看到人类是这样吃的,他们跟着有样学样罢了。简单说,镜映思维就是“有样学样”。

    关于镜映思维的发现,最初来源于意大利神经生理学家科莫·里佐拉蒂和他的帕尔马大学的科研团队。1992年,他们在研究大脑是怎样控制手抓握东西的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偶然间与猴子同屋吃饭,研究人员将食物送到嘴边时,有一只猴子没有做任何动作,但监测显示它的大脑中的神经元被“激活”了。也就是说,这只猴子看研究人员吃饭,它的大脑神经元也在给它发送指令:“嗨,赶紧拿起好吃的送到嘴边来,等不及了~”

    这种模仿式的学习有时是有意识的,更多的时候是无意识的。想一想,你是如何学会穿衣服、系鞋带的?你是如何学会吃饭的?你的价值观是如何形成的?如果想要追溯我们是如何学会这些的,恐怕只能想起对某些特定的人或事印象深刻,但很难找到直接的形成原因或场景。事实上,我们就是在周围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中逐渐塑造了我们自己。

    想象一下,当我们来到一家高级西餐厅吃饭,周围坐着的人吃饭都是静悄悄的,想必你用刀叉时也会尽量不在餐盘上发出太大声响。如果你不甚了解西餐礼仪,甚至还会多留意周围人是如何使用各式餐具,如何分切食物,如何拿红酒杯……然后及时模仿调整。我们就是这样有意识或不经意间地做出模仿动作,然后逐步形成习惯。

有调查统计,我们一生中平均要见8万人,我们彼此之间传递文化、观念和态度,我们既会影响别人,也会受别人的影响。如果我们选择了不好的镜映对象,就易误入歧途。

    2007年,在芬兰曾经发生过这样一起事件。一位平时表现平常,从未惹是生非过的中学生奥文,某一天在校园中枪杀了7名同学和1名校长,之后开枪自杀。这一事件让荷兰乃至国际一片哗然,在众所周知教育系统优秀、幸福指数很高的芬兰,居然会出现这种恶性犯罪事件。

    在芬兰司法部门之后的调查中发现,奥文生活在一个普通的芬兰家庭中,家庭成员稳定,家庭氛围和睦。只是奥文的父母一定程度上灌输给了奥文“不与年轻人为伍”的观念,奥文变得越来越孤僻,越来越难交到朋友。他开始上网寻找安慰,并且在网络中结实了一群朋友,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都有着不合群的特征,他们在网络上互相认同、信任,互相分享信息。

    调查员从奥文和这些人的聊天记录中发现,他们集体关注美国校园枪击案的影响,奥文查询了爆炸杀手西奥多的资料,并在网上分发校园枪击案的影像资料。并且,奥文会仿照资料中的内容来发表言论。

    很显然,奥文由于现实社交带来的挫败感,导致他没有选择身边的亲朋好友作为镜映对象,而是选择了“校园杀手”这样的角色楷模作为模仿对象。奥文想要在网络中获得这个集体的认同与肯定,就越发会模仿他们有共识的的言行,以此来显示我们是自己人。

    这就如同虽然你平时穿惯了牛仔裤T恤,而你新入职的公司要求穿西装打领带,为了快速融入公司氛围,你也很快会做出改变着装习惯的决定,以此来表明我愿意加入。只是对奥文来说,他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选错了镜映对象。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与孩子日常接触的时间和频率最多,孩子更多地会镜映我们的言行。做好以下三件事,不仅我们能成为好的角色榜样,也能为孩子创造积极的镜映环境。

    首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曾经有妈妈问我:“怎么样才能让孩子不玩儿手机呢?”我问她:“您平时玩手机吗?”妈妈点头,说自己平时上班忙,回到家也有一堆事要张罗,等到能休息的时候,就想刷会儿手机,看看短视频,逛逛淘宝,这样感觉才能放松一些。

        同样是职场妈妈的我,很是能感同身受这位妈妈的辛劳。作为女性,我们的压力一点儿不必爸爸们少。一边承受着工作压力赚钱养家,一边肩负家庭育儿重任,闲余之时想要刷会儿手机放松一下,不知不觉地就变成了手机奴。我们自己都很难拒绝电子产品的诱惑,更别说孩子了。

        如果我们不想孩子玩手机,我们就不要总是看手机;如果我们不想孩子骂人,那我们就不能当着孩子的面咒骂别人;如果我们不想让孩子吸烟,那我们自己就不能吸烟。我们不想让孩子镜映的言行,日常我们自己首先就要坚持做到。

    其次,我们想要孩子镜映的好的言行,就要积极保持,还要不断做的更好。

        如果我们想要孩子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我们自己就要做好情绪管理。想象一下,当你正在与人吵架的时候突然接到老板的电话,你是会接过电话延续刚才的怒火说:”您可真会挑时候打电话,有事快说!“还是瞬间平复情绪,温和以待:”喂,老板您好,请问您有什么指示?“

        想必我们都有变脸如翻书的本事,因为我们很会审时度势。面对决定我们饭碗的领导,即便有再强烈的怒火,我们也可以瞬间切换温柔面孔。可面对孩子,我们觉得自己可以一言堂,就时常会放任对情绪的把控。

        想要孩子学会控制情绪,理性地表达,我们也要把孩子当成“老板”,让自己冷静下来再继续对话。在相处的日子里,孩子逐渐会发现,每个人都会有情绪好的时候,也会有情绪不好的时候。当情绪不好时,爸爸妈妈是如何处理情绪的,潜移默化中,孩子就学会了我们处理情绪的方式。

        如果我们宽和待人,孩子也会懂得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果我们行事有分寸,孩子也会懂礼守规則。如果我们经常阅读,孩子也会爱上阅读。

    最后,帮助孩子创建结交积极楷模的环境和机会。

        对于角色楷模,我们可以用一个泛概念来理解,它可以是我们身边任何一个有所长的人,也可以是历史上的伟人,或者是某个领域的名人,又或者是一个有着优秀品格的虚拟人物。

        特斯拉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他时常会提出一些异想天开的想法,比如将人的大脑与电脑联系起来;在洛杉矶挖掘一个地下隧道,让汽车能在其中以每小时130英里的速度行驶;进行太空旅行,移民火星等。这些计划听起来很疯狂,而数十年前,PayPal和特斯拉也是一样令人不敢相信。

        马斯克曾说他小时候很喜欢看漫画,他小时候就说过:“我读过我能买到的所有漫画书。”他的家里摆满了漫画书,他也完全沉浸在漫画的情节中。马斯克最喜欢的是蝙蝠侠、超人、绿灯侠、奇怪博士和钢铁侠。据说,他也深受漫画中科幻情节的影响,激起了他对太空旅行、技术和能量的兴趣。

        漫画书作者和学者大卫·刘易斯说:“我认为,马斯克接受了这样一种想法,即聪明和创新是一种英雄主义。”马斯克镜映的是《蝙蝠侠》和《钢铁侠》的理念,他也因此而幻想自己成为通过技术为社会谋福利的人,他也确实成为了技术英雄。

        给孩子提供高品质的书籍和影音作品,孩子既可以自己独立阅读,也可以成为家庭互动的一种方式。重点在于,我们要主动的和孩子探讨他们喜欢哪些人物角色,为什么喜欢?孩子想要效仿他们的哪些行为?哪些行为应该效仿,哪些行为不应该被效仿?效仿的意义是什么?在与孩子的深度讨论中,我们就潜移默化的教会了孩子如何选择好的镜映对象,如何有意识的效仿好的行为。

无论是现实中的角色楷模,还是虚拟的角色楷模,对于孩子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角色楷模们,我们有责任引导孩子学会分辨和选择的方法,让孩子们有意识地选择优秀的角色楷模。

想要塑造孩子,就要以身作则。当我们忙完工作下班回家,在进门时给伴侣和孩子一个爱的微笑或者拥抱,这种简单的互动就会产生连锁反应。如果我们专心地陪孩子玩耍而没有回复手机信息,我们就能通过镜映,告诉他们付出情感的重要性。每一次与孩子高质量地进行沟通交流,都能够改善我们与孩子的关系,并增加传播知识的可能性,能够促进孩子认识到人际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

我们不仅影响着自己孩子的成长,在每一次积极的互动中也都将会给他人带来无形而巨大的多米诺效应。活出榜样,因为我们不仅塑造我们的孩子,也将改变整个世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孩子,照我说的做,千万别学我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