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六月自驾游之行到沁阳。
在沁阳参观了明朝皇弟朱载堉故居暨“朱载堉纪念馆”,很是感慨!
朱载堉(1536年——1611年),字伯勤,号句曲山人,青年时自号“狂生”、“山阳酒狂仙客”,又称“端靖世子”。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孙,明成祖朱棣的第八世孙,郑藩王族嫡世。
朱载堉虽然贵为王子,但他的生活道路并不平坦,他的父亲朱厚烷是明仁宗朱高炽的第七世孙,为郑恭王。嘉靖三十年(1551年),朱载堉十五岁时,他的父亲朱厚烷被冤入狱,他“痛父非罪见系,筑土室宫门外,席藁独处者十九年,厚烷还邸,始入宫。”(《明史·诸王列传》)由于心疼父亲被蒙冤屈,他采用了在王宫外筑土屋居住这种方式默默抗议。在此期间,朱载堉布衣蔬食,发奋攻读,致力于佛教、乐律、历算等学问的研究,撰写了大量学术著作。当然啦,他的表达方式没有奏效,还是在嘉靖皇帝病逝后,新皇帝登基,隆庆元年,朱厚烷冤案才得以平反。次年,朱载堉结束了“席藁独处”的生活,重回宫中。
后来,他的父亲去世,他放弃继承王位,自称道人,潜心著书,过着纯粹学者生活。
载堉自幼深受父亲的影响,喜欢音乐、数学,聪明过人,后来又注重实践和实验,一生刻苦求真,呕心沥血,精心研究,确实也成了明代著名的律学家(有“律圣”之称)、历学家、数学家,艺术家,科学家。他精于音乐研究,功于舞蹈设计,共完成《律学新说》、《算学新说》、《嘉量算经》、《乐律全书》和《醒世词》等20多部巨著。首创十二平均律(或称十二等程律、新法密率),提出了“异径管说”,设计并制造出弦准和律管;他创立“舞学”,绘制了大量舞谱。在天文、算学等方面也硕果累累。在天文学上,他完成了《律历融通》这部历学著作;之后,又在总结前人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写出了两部新历《黄钟历》和《圣寿万年历》。
在算学上,他在珠算上进行开平方、开立方计算,他首次运用珠算进行开方,研究出了求解等比数列等式,解决了不同进位制的小数换算,其中某些演算方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他发明了累黍定尺法,精确地计算出北京的地理位置与地磁偏角,还精确计算出回归年的长度和的比重。
“他的理论是音乐学和音乐物理学的一大革命,也是世界科技史上的一大发明”,中外学者尊崇为“东方文艺复兴式的圣人”。
他的理论和科研的深奥、精准及高度,我万分钦佩敬仰!但完全不懂,专门家们去研究,有关方面去应用吧。
在他的纪念馆里,我突然看到一幅碑搨照片(图一)
,心头一震:
这幅画面如此眼熟,这不是明朝皇帝宪宗朱见深(他的曾祖父)一幅画作吗?为什么会在这里呢?当时不明就里,拍了片子就离开了
前一阶段因为感兴趣朱见深和他的爱妃万贞儿的故事,我查阅过大量他的资料。朱见深(1447—1487)是明朝第八代皇帝——成化帝,明英宗的长子。他的父亲英宗正统帝与他的叔父代宗景泰帝相互极端即位,波及于他,他的前半生坎坷波折,曾被废为沂王,后又勉强被立为皇太子。他于天顺八年(1464)登基,初年即为于谦平冤昭雪,不计前嫌恢复景泰帝帝号,还能体谅民情,励精图治。但在位末年,好方术,溺享乐,宠宦官,以至奸佞当权,西厂横恣。成化二十三年八月(1487)驾崩,时年41岁,庙号宪宗,葬于十三陵茂陵。朱见深在有明一代的皇帝中,基本算说的过去一位,他还是艺术家,会绘画。我浏览过几幅据称是他的作品,其中一幅就是《一团和气》图。
朱见深登基不久就绘制了《一团和气图》(图二),
并附《御制一团和气图赞》一首(图三)。
他绘制这幅图是有背景缘故的:
1、英宗和代宗极端即位,伤害程度、范围都很深很大。太子朱见深即皇帝位将近一年半左右(成化元年六月初一),出于对群臣万众一心的期望,他绘制《一团和气图》并《一团和气图赞》,期望全国朝野安定团结,这与他将要为于谦平反,并承认代宗景泰帝的历史地位有直接关系。
2、儒、释、道三教关系错综复杂,如果各自教派相互对立,必然消耗,不利于社会安定发展。他所绘《一团和气图》乍看如同一人,实为三者。根据《御制图赞》,图中笑面弥勒应为慧远法师,左侧着道冠者应为陆修静,右侧饰儒巾者则为陶渊明,三人各为儒、释、道教代表,整个画面布局巧妙,和睦喜气,体现“三教合一”思想。
3、“御制一团和气图赞”:“……和以召和,明良其类。以此同事事必成,以此建功功备。岂无斯人,辅予盛治?披图以观,有概予志。聊援笔以写怀,庶以誉俗而励世。 成化元年六月初一日”, 他煞费苦心地希望朝野团结,共同维护朝政的稳固。
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他的预期起到一定的作用,成化初年还是做了一些顺意民心的事。这幅画作现在就成了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馆藏。
话说回来,朱载堉的《混元三教九流图》是怎么回事?查阅了些资料。原来,号称“山人”的朱载堉后来脱离宗族,可以离开郑王封地怀庆府了,他常到南边二百里外的登封少林寺求佛学礼。在那里,他遇到了知己松谷和尚。朱载堉“博综古今”,对佛法经义“犹所笃嗜好”,且身体力行,逐渐变得豁达开朗。
他觉得人生百态,世事无常,万般滋味,皆是生活。有感于此,在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他参照一百年前他的曾祖宪宗朱见深的《一团和气图》,在少林寺内刊刻了《混元三教九流图》碑,这通碑碣现在就矗立在少林寺的钟楼前(图四)。
这通碑的画面是释迦、孔子、老子三圣合体像(图五),
碑文曰:“佛教見性,道教保命,儒教明倫,綱常是正。 農流務本,墨流備世,名流責實,法流輔製, 縱橫應對,小說諮詢,陰陽順天,醫流原人,雜流兼通,述而不作。博者難精,精者未博。 日月三光,金玉五穀,心身皮膚,鼻口耳目。 為善殊途,咸歸於治。曲士偏執,黨同排異。 毋患多歧,各有所施。要在圓融,一以貫之。”
图赞中写到:“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图六)
百家争鸣,争来争去,不过就为了说明世间“求和”的真理,体现了内外合流、和睦相处的思想宗旨。
问题来了:一百年前他的曾祖父朱见深作《一团和气》图,传喻内阁、六部、都察院及五军都督府长官观看,以便统一思想,而后画作就应当珍藏诸深宫,不会流传,更不会流向世面。那么,被册封在怀庆府的郑王后裔是如何接触到这幅画卷的呢?须知,明代实行藩王分封制度,规定严格,亲王封国后到了一定年龄,必须出到封国,以后非奉诏不得进京;两藩王不能相见,不得擅离封地等等。这些措施实际杜绝了朱载堉赴京城的可能。也就是说,朱载堉不可能到京城观摩这副画作。
而且,从《混元三教九流图》画面来看,高度仿真《一团和气图》,只是改动主题名称而已,朱载堉肯定是有所本,并常常认真欣赏观摩把玩学习的,他的摩本是什么呢?当年没有大幅书画的印刷品可以流通,供他观赏啊!
我又翻阅了些资料后以为,虽然当年有种种禁锢,但皇家自有相应的书画流通(赏赐、传喻)渠道。
明时,成祖朱棣虽然少谙文墨,但他已开始重视书画艺术的功用,曾遍征天下知名画士至北京服务,试图仿效宋代翰林书画院体制,建立明代的翰林书画院。宣德至弘治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画坛也十分活跃。宣宗朱瞻基雅好诗文书画,尤擅绘事,使明代院画日趋昌盛。宣宗以恢复两宋画院盛况为目标,除永乐时供奉的画家边文进、谢环、郭纯等人外,还从江浙一带广泛征召民间高手如周文靖、李在、马轼、倪端、商喜、孙隆、石锐等人,一时名家云集。嗣后的成化朝朱见深、弘治朝朱祐樘,均擅长绘画。当时画院内名家也很多,主要有林良、吕纪、吕文英、殷善、郭诩、王谔等人。院画创作题材丰富,风格多样,并形成明“院体”的时代特色,宫廷绘画遂达到鼎盛时期。 在这样的形势下,皇帝的大作尤其是含有政治意义的书画赐予或传喻相应的藩王,或交由画院名家临摹,再转送、传喻藩王或外臣,这也是正常思维,总不可能皇帝再亲自绘制十数幅同样的画作吧!
梳理《混元三教九流图》的来龙去脉,传承关系,分析流通传播途径,也是件有趣之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