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知识(三):先秦诗歌之《诗经》——风雅颂流传千年,赋比兴引领百世。

孔子讲话:不学《诗》,无以言。

圣人之言不可不听啊,所以咱们还是学学吧,孔老夫子说的这个“诗”,指的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诗经》。

春秋时期出现了咱们国家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流行歌曲”总集——《诗经》,就我个人而言,总觉得《诗经》就是当时的流行歌曲,而且其大部分内容还要归到民歌里面。

《诗经》原名《诗》,《庄子·外篇·天运》中,首次称其为“经”。

《庄子·外篇·天运》: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

当然了,庄子这里的“经”原意指的是书籍,至汉代提倡儒术,将据说孔子整理过的书籍奉为经典,才有了《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

自此《诗》便成为了《诗经》,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计311篇,我们今天乍一看《诗经》五百年才收录三百余首诗歌,对比“唐朝三百年,诗歌五万篇”,《诗经》收录的这个数字可太“可观”了,但实际上当时的诗歌数量应该是远远高于这个数字的,但是诗歌也扛不住时间的摧残,能流传下来的毕竟是少数。

而即使在《诗经》收录的这311首里面,还有6首笙诗有目无辞,有目无辞的意思是有题目没内容,这六首的名字分别是《南陔[gāi]》、《白华》、《华黍[shǔ]》、《由庚》、《崇丘》、《由仪》,这六首笙诗没有内容的原因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说原来有内容但是后来佚失了,也有人说这本身就是笙曲,只有声音而没有歌词。

所以我们常说《诗经》收录诗歌305篇,又称其为“诗三百”,也是经过缜密计算后得出来的。

《诗经》的编辑历程在先秦的古籍中尚未发现记载,我们大概可以了解到的就是《诗经》中的诗歌作者囊括了平民百姓至社会贵族的各个阶层,但其中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

也因此,“诗三百”中这些诗歌的来历就产生了很多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诗经》相传由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大家对孔子老先生都比较熟悉,但是对这个尹吉甫老先生却很少听说,就目前我所能查阅到的资料而言,这个老头子可是大有来头的。

尹吉甫是周宣王时的太师,辅助周宣王中兴周朝,是现在尹姓和吉姓的始祖,并且由于他老人家是《诗经》的总编篡者,所以又被尊称为中华诗祖,大家能在今天见到《诗经》并且背诵全文,这一切都得感谢他老人家,来来来,话不多说,三鞠躬先感激一下吧。

不过,感谢完了我还得再提一句,那就是关于《诗经》的第二种说法。

因为相传《诗经》是尹吉甫开始编纂的,所以在台湾省有一个著名的文化学者李辰冬先生穷尽一生来研究尹吉甫,他提出了一个轰动诗词界的观点,那就是《诗经》的作者只有尹吉甫一个人,直接否定了《诗经》是民歌总集的说法,但是李辰冬的这一结论始终没有得到认可,因为《诗经》中许多作品产生的时期是周平王到春秋中期,而这个时候尹吉甫已经去世了,人都死了还怎么写诗呢。

而历史上关于《诗经》形成说法影响最广的就是“献诗”、“采诗”、“删诗”之说。

周天子令公卿献诗以体察民情,故而周代公卿献诗多有记载。

《国语·周语上》: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

《晋语》:使工诵谏于朝,在列者献诗。

《礼记·王制》: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

而汉代人认为,周代设采诗之官到民间采集诗歌,然后周天子以此来体察民情。

《汉书·文艺志》: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

刘歆·《与杨雄书》: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遒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求代语、童谣、歌戏。

虽然汉代班固、刘歆等人有诸多关于“采诗”的记载,但是后代也有人认为“采诗”一事不太可信,清代崔述在他的《读风偶识·卷二·通论十三国风》中就曾提出质疑,他认为西周取代商朝之后的近五百年中,前三百年采诗极少,后二百年采诗却很多,而且周天子分封诸侯千八百国,而《诗经》中的国风采集却是少之又少,并且在国风的诗歌之中,大半都是周平王东迁以后所采集,而且周天子派遣的采诗官在《春秋》、《左传》中都不曾见到记载,所以他猜测《诗经》所谓“采诗”之说应该属于后人臆测。

《读风偶识·卷二·通论十三国风》:克商以后,下逮陈灵近五百年,何以前三百年所采殊少,后二百年所采甚多?周之诸侯千八百国,何以独此九国有风可采,而其余皆无之?……且十二国风中,东迁以后之诗居其大半,而《春秋》之策,王人至鲁虽微贱无不书者,何以绝不见有采风之使?乃至《左传》之广搜博采而亦无之,则此言出于后人臆度无疑也。

按说崔述这么怀疑并非没有道理,毕竟先秦的古籍中只是记载了“献诗”、“陈诗”,而并没有“采诗”之说,而关于汉代所记载的“采诗”一说,班固和刘歆也有不同,《汉书》中班固提到采诗时间是在孟春,而刘歆则说采诗时间是在八月,加之汉代距春秋有数百年的时间,所以“采诗”一说的确很难不惹人怀疑。

因此呢,周王朝是否有过“采诗”之举,我们还没办法确定,但是那些公卿在“献诗”之时,除了自己的创作之外,也未必没有从民间采集来的作品,

至于说,民间作品在被采集之后是否被贵族进行了“二次加工”,亦或者在那个教育只有贵族才能享受的时代,民间是否有诗歌创作,在笔者眼里,这大概只能算作一个谜题了。

总之,周王朝以及各诸侯国乐官的参与,使得民间之诗可以汇于朝堂,与公卿所献之诗,以及周王朝乐官保存下来的祭祀之歌共同流传下来,经过孔子的编订,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诗经》,而孔子编订《诗经》的时候,绝没想到后世会流传一个“孔子删诗”的故事。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诗》原有三千余首,而孔子在编订《诗经》的时候,删除了其中重复的诗歌,选取那些可以用于礼仪教化上的诗歌进行编订。

《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不只是司马迁这么说,班固在《汉书·叙传》中也记载了这件事情。

《汉书·叙传》:虙[fú]羲画卦,书契后作,虞夏商周,孔纂其业,纂《书》删《诗》,缀《礼》正《乐》。

虽然司马迁和班固都记载了这件事,但是后人却并未完全相信。

首先呢,孔子确实承认了他自己在从卫国返回鲁国之后做过一些整理《诗经》的工作,但这并不代表他老人家删过诗。

《论语·子罕》: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对所谓“孔子删诗”之说,后人多认为是太史公出现了谬误。唐朝初年,有一个唤作孔颖达的人就对“删诗”之说提出了质疑,他认为未收录进《诗经》之中的古诗数量极为有限,从而说明孔子并没有大规模的删诗之举。

《毛诗正义·诗谱序》:如《史记》之言,则孔子之前,诗篇多矣,案《书传》所引之诗,见在者多,亡逸者少,则孔子所录,不容十分去九,马迁言古诗三千余篇,未可信也。

而且论语中也出现过“诗三百”的说法,这说明在孔子之前,“诗三百”已经成型,孔子只是做了一些整理工作,而无法确定有大量删诗之举。

《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就我个人来说,孔子删诗的证据还是不太充分的,我比较倾向于孔子只是做了《诗经》的整理工作,而并没有进行大规模删诗的观点。

孔子整理《诗经》之后,曾以《诗》来教授弟子,并且对学诗的意义进行了阐述,同时因为《诗经》易于记诵的特点,在汉代之时便开始流传,出现了今文(今文可以理解为汉代隶书)的齐、鲁、韩三家诗,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在西汉被封为官学,然而虽有官方扶持盛行一时,可三家诗的生命力却并不顽强,先后丢失。

我们今天看到的《诗经》是战国末年时,由鲁国毛亨和赵国毛苌[cháng]编著的“毛诗”,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生开始说诗,由此确定了“诗三百”的经典地位。

《诗经》中的作品,内容十分广泛,涵盖了当时生活的各个方面。

我们按照《诗经》的内容不同,一般将其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郑樵·《六经奥论》: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

风有十五“国风”,共计160篇;雅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计105篇(6篇有目无辞的小雅不计在内);颂则有“周颂”、“鲁颂”、“商颂”,合计40篇。

郑樵·《通志序》:乐以诗为本,诗以声为用。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

所谓“国风”,其内容主要是当时民歌,也是公认的《诗经》精华之所在。民歌更能直接反应当时社会的人民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作为精华并不为过,毕竟脱离了人民群众的艺术是没有任何生命力的。

而“雅”分《大雅》与《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当然了,《小雅》中也有些许民歌,但大都是贵族文人所作,有祈祷丰年的,也有讽刺政治的。

《诗大序》: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那什么是“颂”呢?其实主要是宗庙祭祀的音乐,当然了,也有一些是舞曲,这个一般都是宫廷祭祀或庆祝所用。

《诗大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诗经》关注现实,作为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诗经》主要采用赋、比、兴三种创作手法。

关于赋、比、兴的说法,历来有很多解释,这些不同的解释中,关于“赋”和“比”的讨论基本一致,然而对于“兴”的说法则有不同。

我在这里取了朱子的一些说法,也基本是目前学术界比较公认的说法来解释。

赋是平铺直叙。

朱熹·《诗集传》: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则是比喻、类比。

朱熹·《诗集传》: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的本意是“起”,借助于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开头引起所咏之物。

朱熹·《诗集传》:兴者,先言他物而引起所咏之词也。

风、雅、颂与赋、比、兴合称为“六义”。

《诗大序》: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诗经》全方展示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深受中国历代诗人和思想家的重视。

梁启超曾说:“现存先秦古籍,真赝杂糅,几乎无一书无问题;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

而也正是因为《诗经》的存在,所以“风雅”一词历经千年而不衰,一直都是文人的追求。

诗三百中极少有叙事诗,大都是抒情诗,所以我们可以简单认为《诗经》本身就是几千年前的一部抒情流行歌曲专辑,但是由于他脱胎于民众,因而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所以你看,其实也没有那么可怕,还是很好背诵的。

而我这里正想推荐一首十五国风中的郑风——野有蔓草。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tuán]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ráng]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zāng]。

《野有蔓草》以野草露珠起兴,然后对人物进行刻画描写,最后抒情深入主题,这首小诗还创造了我们至今都觉得美好的一个词语——邂逅。

说完了国风,但我再本推荐一首也含有千古名句的小雅。

《诗经·小雅·鹤鸣》

鹤鸣于九皋(gāo),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zhǔ]。乐彼之园,爰(yuán)有树檀,其下维萚(tuò)。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zhǔ),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g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推荐理由其实很简单,最早在小时候刚接触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句的时候就特别喜欢,后来查阅才发现出处竟然是诗经,也因此就在这里推荐给大家了。

其他的不多说了,这两篇全文背诵了解一下!


我暗夜而来,祝你笑口常开;

我踏鸿而去,愿你幸福满怀。

你可能感兴趣的:(诗词知识(三):先秦诗歌之《诗经》——风雅颂流传千年,赋比兴引领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