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与神仙,蹉跎成两失---读《李白传》有感

幼时读李白,读的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少时读李白,读的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青年读李白,读的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大多数人对于李白的印象都是浪漫、天真、豪放。而今有幸读了哈金的《李白传》,对于李白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让我有机会重识李白。

失意的人生与自信的态度

李白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磨难,失意是他人生的主旋律,他从少时就想要做官,但其父李客经商,出身于商贾之家的李白,并没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于是他开始了“干谒”,屡次干谒屡次失败,但李白总是充满希望,正如书中所言:“李白一直怀揣希望”,他相信自己总有一天会到朝廷重用,施展自己的才华,济世为民,匡扶天下,直到李白去世之前都依然怀有这份信念与希望,即使他的一生充满坎坷,青年求官之路坎坷,壮年在朝不得重用,晚年凄苦多病穷困潦倒,而我却总是读出李白的自信与乐观,这大概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的那句话:“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李白就是这样的一位英雄。

道教与求官的矛盾

李白二十多岁时师从赵蕤,深受道教的影响,所以李白想要求取功名的同时又对道教有着极度的热爱。所以李白想要的做官是不同寻常的,他既想要为官后的功名利禄,又想要精神上的超拔脱俗,在李白的一生中一直充斥着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最终两者都不能久留。李白在晚年炼丹求法,经常服用自己炼制的仙丹,却因此而差点中毒身亡。得欣慰的一点是:李白通过了道教仪式的考验,成为了一名真正的道士,但他求取功名为朝廷做贡献的心一点也没有停下。

停不下脚步的旅行者

李白的一生大多数都在异乡,有时是无奈,而大多数时间,是他不喜欢一成不变的生活,想要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亦或是外出求官。他先后到过长安、金陵、重庆、安徽、河北、洛阳、山东等地。如果李白生活在当代,一定是一个环球旅行博主,整天满世界地飞,还会通过自媒体发诗写文。放在如今,李白也肯定是受人追捧和爱戴的“网红”,他总有一颗去外面的心,停不下前进的脚步。而李白所到之处,仰慕他的人会热情招待他,而李白热情豪放,离别时就会写诗赠人,于是就留下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赠汪伦》、《渡荆门送别》、《灞陵行送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也成就了一个个文化名胜古迹。

能喝酒会聊天的自来熟性格

说到李白的热情,他为人坦率豪放,不拘小节,又能喝酒作诗,所以朋友遍天下,书中这样写道:“李白一生中有一项伟大的技能就是他到处都能跟人建立友谊”。这种能力不是人人都具有的,但是这种性格不够顾忌严谨,有时也会给李白招致不少麻烦和祸患,所以他干谒的人都不愿也不敢推荐李白做官,都怕给自己招上麻烦。所以一个人的优点就是他的缺点,缺点就是优点,正如余光中翻译的诗:“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猛虎与蔷薇的平衡,才是性格的平衡点。

这本书以历史为线索,将李白的一生以故事的形式演绎出来,情节完整饶有趣味,读到赞同处,想要拍案叫好,读到李白的痛处及晚年的凄凉,竟也有怅然若失之感。李白晚年很凄苦,他被流放夜郎,后来又遇大赦,他兴奋地回来后,疾病产身,甚至没有人知道他的去世,他的坟墓只是掩映在杂草丛中,他的儿子伯禽只是盐场的工人。正如大多数名人一样,留下身后名。在李白去世一年多后,代宗皇帝要任用李白为左拾遗,讽刺的是谁也找不到李白,哪也找不到李白,英雄迟暮的遗憾在心中久久不能挥去。

这样的李白,如何教人不喜爱,如何教人不崇敬?每每读到古人之事与古人之书,总能想到他们也只是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最终随时间消逝而烟消云散。正如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还如辛弃疾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王羲之的“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历史的波涛滚滚向前,又留下了什么呢?从长远看,人类是永恒的,但从微处看,个人又是如此渺小,沧海一粟,不及海中一朵浪花,田中一颗砂砾,又该如何度过这一生呢?不宠无惊过一生,也无风雨也无晴大概就是生活最好的模样。


你可能感兴趣的:(富贵与神仙,蹉跎成两失---读《李白传》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