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打了我的孩子,我到底该不该教他打回去?”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纠结在于,既怕孩子受欺负,又怕自己的回应不当导致自己的孩子也成为别人眼中的“熊孩子”,而“以暴制暴”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那么,当我们真的遇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要怎么做呢?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社会交往,成人不必过多参与,让他们自己去积累经验。如果父母教孩子在挨打时还手,孩子的人格、道德都没有收获;但是当孩子被打、感到委屈之后,他自己又去打别的孩子时,看到别的孩子被打得哭起来,他感到不好意思和羞愧,他的人格和品德就进步了。
孩子挨打了,父母是否应该鼓励孩子还手,这不是个“是否”问题,而是价值问题。“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看起来很公平,但是,孩子自己独立这样做,和成人教孩子这样做,就有本质的不同,小孩子容易把成人的做法看作是绝对正确的真理,而失去独立探索的机会。马西亚说的“同一性早闭”就是这么形成的。部分西方心理学者主张,应该教育儿童沿着公正、关爱和宽恕的路线一步步推进,但具体实施上,理论家们也有不同意见。以下建议,仅供参考呦:
一、首先判断孩子的年龄。如果属于孩子间正常的游戏打闹,请让孩子自己去解决。
1.物权概念不清晰
4岁之前的孩子,认知发展还不健全,无法理解自己的行为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所以当孩子遭遇挫折的时候很容易产生攻击行为,在强烈的情绪驱使下,手脚通常会比大脑先行动。
在孩子的认知发展中,有一个阶段会认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也就是孩子建立物权意识的阶段,大概是1.5岁-3岁,可长可短,这个阶段的孩子会常常强调:这是我的!
然而,在家庭中很常见的场景就是,大人经常会故意拿走孩子最爱玩的玩具,吓唬他说,我要把这个带回家,把玩具送给妹妹玩哦。
这个时候,孩子就会急得直跺脚,满屋子追着拿玩具的大人。
其他人看着孩子蹬蹬跑个不停的窘迫样,却觉得可爱极了,哈哈大笑。
很多时候,孩子“被打”和“打”其实都是物权不清的问题。
而物权概念不清晰的原因,就是这种不恰当的家庭玩笑所引起的。
所以,父母一定要帮助6岁之前的宝宝建立清晰的物权概念。
1.属于宝宝的玩具等物品,不要强迫孩子去分享,或者不经同意就送人。长此以往,会让孩子不知道处在一种不知道如何自己的权利的不安全感中,遇到冲突就更容易处于呆滞不知所措的状态。
2.明确区分每个人的物品,自己的要保护好,别人的不能拿,引导孩子尊重别人的权利。
2.孩子特有的沟通方式
6岁之前的孩子,几乎都不可能是敌意性攻击,因为他们还不具有故意欺负他人的心智。此时孩子间的打架,大多是工具性攻击,也就是抢夺玩具等。
小朋友间因为玩具、游戏所起的冲突,其实只是简单的冲突,父母此时一定不要上升到欺负这个层面。
但凡欺负,总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恐吓行为或伤害行为,有言语攻击和身体攻击。五岁以下的小孩,真会欺负人的,只怕少之又少。常见的学龄前儿童之间的冲突,多是吼,叫,抢,推,撞,严重些有咬,摔等。简称打,一种简单粗暴、不讲道理的沟通方式。
其实,小孩子动手打人、抢东西,更多的是不知道如何用语言去表达沟通自己的想法和情绪。
爱子心切的心情容易让我们把事情看得复杂而矛盾。
很多时候,孩子间的打闹很快就结束了,频率也极其之高。
挂着泪珠的小脸立刻又和刚刚“欺负”了他的孩子玩成一片。
我们却因为孩子刚刚在冲突中占了下风,耿耿于怀。
想想这样的情况下,是不是你代入了自己的情绪和焦虑?
是不是你在这种冲突中,曾经不知道如何处理而有不好的记忆?
小孩子间可以控制的冲突,请尽量让孩子们自己去解决,解决冲突的过程也是孩子认识世界的过程。
如果有发展到严重地步的趋势,请拉开孩子。
对于被打的孩子,父母一定要第一时间安慰他,鼓励他说出自己的感受。不要给孩子贴“胆小、容易被欺负”的标签。
而对于打人的孩子,请问清楚孩子为什么打人的原因,一步步引导他知道这是不好的行为。不要公开批评他,保护他的自尊心。
二、如果已经不单单是孩子间的游戏,而是欺负,请首先了解孩子出现这种行为背后的原因。
1.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
6岁之前的孩子更多地是通过感官来感受世界,通过模仿来学习。
如果你的孩子经常出现打人的行为,想想是不是孩子长期处于一种这样打打闹闹的家庭氛围。
平时是不是经常用暴力解决问题?
在处理关系中,是不是容易情绪失控?
在互动中,是不是有不恰当的行为方式?
有时候,爸爸妈妈之前开玩笑地打闹,孩子不理解你们的行为,过来制止的时候,你是不是会说:妈妈是爱爸爸,才打爸爸的,轻轻打的,不疼的。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觉得这是一种表达爱的方式。
孩子自己在建立认识这个世界的规则时,会模仿学习其他人的方式。
有时候,孩子模仿了这种打人的行为,父母可能会比较惊讶或者生气,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呀,你怎么打人啊,打人可是不对的哦。
孩子就会因为你夸张的表情动作,觉得这是一件好玩的事情。因为他发现打人这个行为,可以得到你更多的关注,他就会更加频繁地使用这个行为来获取你的关注。
这种情况下,一定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引导孩子表达出为什么会做出行为。
忽略孩子这种不好的行为,关注他积极的行为,在出现积极行为时,给予拥抱亲吻等正面的反馈。
2.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
但作为父母,我们更多地是担心孩子受到欺负怎么办?
万一宝宝遇到这种这种情况,而我们又不在现场或者不能及时上前制止,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所以,父母要提前教给宝宝自我保护的方法,因为即使是玩闹,小孩子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所导致的后果,可能也会受伤。
1.语言威慑,学会说不。
小孩子之间的冲突在所难免,一旦发生被打的行为,父母要教宝宝学会说不,坚定表达自己的感受,拒绝对方不恰当的行为。
比如说“打人的行为是不对的” 、“你这样做是不对的”……
2.高声呵斥,离开现场。
如果简单的语言威慑已经不能起作用的时候,请教孩子更加严肃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大吼说“住手”、“不可以”……
一边制止行为一边离开现场,同时保护自己的头和眼等重要部位。
3.主动求助他人。
任何时候,都要引导孩子求助成年人,同时在生活中,增加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力。
多带孩子出去参加社交活动,提前发现孩子在社交中的行为,有针对性地培养孩子的行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