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又如何?——《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曾国藩生前无论如何是料想不到,在他百年后,一个崭新的政权下,凭着自己的一生竟然可以养活这么多人!曾国藩被过度消费了。好在总有慧眼识珠,捡到宝贝。本书即是。

我是初中的时候开始接触到曾国藩的,那个时候因为白岩松在一档读书节目中推荐了唐浩明的三部曲之首《曾国藩》,每晚睡前必看一个小时,劣质的纸张和印刷,加上昏黄的灯光并没有让人昏昏欲睡,反而因曾国藩的屡败屡战而亢奋。

资质平平,一生多疾的曾国藩为何能成半个圣人,扶大清之将倾?直到手触这本书,张宏杰先生写的《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才解开这个答案。30岁,而立之年,是曾国藩性格的转折点,之前一直刚正不阿,直肠子一个,脾气火爆,在家守孝两年,读老庄反省自察,开了悟,选择了内方外圆,内圣外王。

在当时的封建专制下,制度的缺陷奇大,曾国藩为了能成事儿,一边“同流合污”,一边“亡羊补牢”,事实上,所花精力,十有六七都在人际关系上了,毕竟“事在人为”。即便如此,曾国藩依然自己作自己,太违反人性地用理学之理来格自己,做日课,活生生地把自己往“绝路”上逼。因为踏实,事亲躬,不信书,把实事求是这样考据学的要求折磨成了哲学命题,因此无论在见识上,还是思维上,“有清两百年来无可匹者"(钱穆语)。

在大而化之的传统综合思维氛围里,曾国藩竟然分而析之,一反传统文人的思维习惯,这也避免了自己陷入无法深入的泥塘。结硬寨,打呆战,这是曾国藩摸索出来的作战策略,也是其人生修炼的方法,日拱一卒,积土成山。我想,倘若曾国藩再多活过十几二十年,后来的大清势必另当别论了。

曾国藩虽然是个土鳖,但其思维之高,视野之宽,相比同时代的很多人,甚至出国之人均超出许多,否则洋务运动的领头人不会是他。在愚昧自大的那个年代,他甩开了绝大多数人,以至于到现在仍有借鉴的意义。

在封建专制的末期,曾国藩还是选择了做个圣贤,而非自由人,即使在他的晚年看到了种种大厦将倾的征兆,依然固执地尽力支撑,甚至想一死了之。王恺运(杨度的老师)其生三次见到曾国藩,建议自立为王,曾国藩什么也没说,手指蘸茶水在桌上写下一个“妄”字。王恺运自知不可得,便留憾而去,也便预见了曾国藩的结局。

一个CEO企图力王狂澜,可惜的是,所属的行业已经不行了。曾国藩忠心可鉴,只是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下,能供选择的并不多,如果不跳车,那只有一起坠入悬崖。历史选择了曾国藩,和同时代的左宗棠,甚至后来的李鸿章,张之洞,只是这几位中兴名臣之力,怕也是螳臂当车。

尽人事,听天命,这是信宿命论的曾国藩的人生信条,也使他承受了更多的责任与负担。头顶总有三尺明月,若人人皆具敬畏心,这个世界或许会更美好一些。又或者,我命由我不由天,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与人奋斗,这样,天地可能会换新颜!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又如何?——《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