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学习的深度、广度与环境
框架:
引子:从一件小事谈起;知识是用来解决问题的。是什么阻碍了我们学习?
1.由浅入深与深入浅出哪个更好?
2.广博、专精与常识:什么叫有文化?
3.学习的环境:学校、工厂、农村与部队各有什么优势?市场的特殊性
概括性结论:
素材:
谁会玩手机?小孩学游戏;南洋技工;农民的局限性和农民工的意义;军队是个大学校;交易员改行学医;
正文
老人家里的抽屉发生了问题——只能推进去一半,另一半怎么也推不进去。老人家左看右看就是搞不定。
我试着推了推,感觉是最里面掉进去东西挡住了。轨道抽屉不是蛮力可以取出来的,我试着找到了那个胶条机关,轻轻提压,取下来抽屉,清除出了许多掉进去东西,然后复原、就绪。
这么一个简单的事情,但是如果你不知道这个机关,你就搞不定。这就是常识的作用。
有些常识是我们无意间慢慢学到的,它可能会在某个不经意间发挥作用。有些人可能学富五车,学历很高,但缺少常识,很多事情也照样搞不定。知识是用来解决问题的,而不能仅仅当作敲门砖,用来谋取职位。
我们常常会发现,小孩们学东西会很快,一款游戏不需要怎么教,很快就会玩的很溜。这是一种什么能力?成年后,我们为什么会失去这种能力?究竟是什么阻碍了我们学习的能力?
首先,孩子们学习东西,他就是好玩,没有那么功利,也没什么框架束缚,他们没有约束,没有恐惧。成人就不一样,我们往往患得患失,怕丢人,还着急,心理没那么单纯,所以我们的阻力大都是来自于自己。
从客观上说,学习能力与我们的学习环境和学习顺序也有关系。
一、学习顺序:
(1)由理入文易,由文入理难
每个人的知识结构都是不同的,这与其所受的教育有关,而且与所学知识的顺序有关。比如一位医生改行想当一名厨师,比较容易。但是如果让一位厨师改行去当医师则非常困难。
因此我们有如下推论:深入浅出比较容易,而由浅入深则非常费劲。
比如,数学和外语学好的人学起计算机专业知识相对容易,因为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因此,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学习一些浅层次的东西,再想深入学习复杂的东西就比较困难。所以最好是先学那些最基础最难也是最重要的东西,比如数、语、外、音乐、编程,打好基础之后,其他具体学科就比较容易。
(2)由细到粗易,反之则难
很多人知识结构不均衡,或偏文,或偏理,或偏艺术,一旦形成某种定势,就会对自己不熟悉的东西产生畏难情绪。比如很多人惧怕跟数字打交道。有的人一看到ABC字母、公式就回避。而知识的偏向会让人产生知识盲区,这些盲区经常会给人带来消极后果。
真正的专精一定是建立在一个相对广博均衡的知识基础之上,否则是极其不牢靠的。它会影响一个人知识的繁衍,影响个人的成长。
你发现很多人过了30岁就停止了成长与学习能力。原因就在于他们的知识根基过于狭窄,层次太浅,很容易限制其成长空间。
如果有机械制图基础的工人,他要当个木工,做个榫卯,那太容易太简单的事情。
毕竟工厂都是用丝米毫米忽米,甚至更精微的单位来计量的,木工最多也就是毫米级的,不可同日而语。
(3)由古学今易,自今学古难
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一个精通古文的人,如果学习现代文,是比较容易的。很多大作家都有很扎实的古文基础。现代文即便学的再精熟,如果不懂古文,其作文水平是很难上层次的。一些当代诗人,之所以他们的作品上不了台面,与其古文字功底浅薄有很大关系。
二、在哪儿学很重要
(1)在学校。
单纯学校学习知识很单薄;学校是一个打基础的地方,要获得全面的,扎实的真知,90%以上的还是在学校之外。
(2)在农村
农村在继承传统和文化,传承民族习俗方面有优势,这些东西在城市和书本中是学不到的。一些植物学的研究实验在农村也有一定优势,但总体来说离现代科技则比较远。
(3)在工厂
工厂是培养动手能力的最佳途径,现代化离不开产业工人。近些年,人们总是重商轻产业,很多人并不知道一个产品是怎样被设计、生产和加工出来的,这样部分人的思维就很脱离实际,不容易真正理解科技、经济、生产、制造之间的关系,也容易忽视动手能力。
(4)在部队
军队是个大学校,这一结论至今没有过时。很多人轻视当兵的,其实很多农村的人,在部队锻炼几年以后,回到农村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无论见识、能力还是体魄,尤其是价值观会获得极大的提升。部队里面有时间,有很好的学习和实践条件,有些甚至可以接触到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因此,部队经历是人生宝贵财富。以色列,美国等许多国家,他们年轻人都要有服兵役的经历,这不仅有利于他们培养一种尚武精神和家国情怀,更重要的是,在部队上能接触到最先进的生产力,建立最真诚的战友情谊,也最能理解国家的战略考虑。
这些年,我国从部队上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人才,战略家乔梁,军史专家徐焰,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上校戴旭,战史专家王正兴,文学评论学者郭松民等等。服兵役是最好的综合教育。
(5)出国留学
应该说出国留学是我国近些年科技发展进步十分重要的通道。有些东西不是仅靠努力,或者靠砸钱就可以获得的,需要时间和积累,而出国留学大大缩短了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科技差距,对个人而言,也多了一些人生的选择和阅历。尽管出国留学也让我们损失了不少精英人才,但是哪怕就是留下的少部分,也足以改观我国的科技发展路径!
老一辈儿的科学家就不用说了,从钱学森,李四光,林巧稚,画家徐悲鸿,军事家刘伯承等。他们对我国近现代化的发展和促进作用可谓是开天辟地的。
抗战时期,爱国商人陈嘉庚给国内捐了很多汽车,而伴随着的是一批南洋技工的归国。但我们是个农业国,要找到能开车,会修车的,那是很难的,也没有没有地方去培训学习。这批南洋技工在抗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现在我国几乎年轻人都会开车,这个看似无奇的成绩,若在80年前有这么多会开车的,我们何至于要抗战八年?
(6)解决问题必须跨学科学习
前些日子有四个年轻人在哀牢山野外野营殒命,是冻饿而死的。野外生存需要很多的常识、经验和能力,需要做许多功课。稍有不慎就会死于非命。这些知识和能力在任何一个学校,任何一个学科都不会教你,必须靠自己去收集摸索。只有在做事的时候才真正考验人的自学能力。
三、掌握学习方法是学生最重要的课题,学会方法,终身受益
A.李笑来的方法:
方法1:掌握最少必要知识;
方法2:弄清楚核心概念;
方法3:自学是个技术活儿!
方法4:首先学会使用工具,如编程语言,外语,搜索引擎等;
方法5:掌握逻辑思维方法。
B.冯唐成事法
成事法1:弄清一个行业100个关键词;
成事法2:读5本这个行业的经典书籍;
成事法3:接触这个行业最顶级的三个牛人。
C.1万小时刻意练习。任何本领都离不了时间和积累。
D.吴军学习方法: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用逻辑展开的方式建立科学体系。比如,几何学,法学,历史学,科技史,总有一条逻辑主线贯彻始终。
总结: 学习能力是一项终身受益的技能,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努力掌握的本领。大部分综合性知识主要靠自学掌握。
学习知识不仅与兴趣禀赋有关,而且与学习知识的顺序有关,与个人经历与所处环境有关。丰富的阅历,浓厚的兴趣,攻坚克难的勇气,有助于提升我们的学习能力。如果我们能拿出足够的时间去刻意练习,每个人都有可能取得好的学习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