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臣国学著作:论语商释



论语商释•为政篇第二﹝六﹞

【原文】

      孟武伯问孝﹝一﹞。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二﹞。”

【注释】

﹝一﹞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名彘。武是他的谥号。

﹝二﹞父母唯其疾之忧:其,代词,指父母。疾,病。亦有品行之模拟。 朱熹云:“言父母爱子之心,无所不至,唯恐有疾病,常以为忧也。人子体此,而以父母之心为心,则凡所以守其身,自不容于不谨矣。”﹝《四书集注》﹞

【释义】

      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向孔子问什么是孝顺。孔子说:“对于父母来说,要时时刻刻关心他们的健康状况。”

【商释】

    作为一个鲁国的大夫,孟懿子的父亲曾经向孔子打听什么是孝道,而孔子告诉他说“无违”。并且又当着他和樊迟的面做了很详细的解释。总的来讲,无非还是说一个人对待自己父母的态度问题。

      作为孟懿子的儿子孟武伯又向孔子探讨什么是孝,这回孔子不是重复上次跟他父亲说的了,而是又专门拿出一个新鲜说法:“父母,唯其疾之忧。”就是说,一个孝顺的人要时时刻刻关心父母的健康。

      从以上两点来看,孔子对于孝的解释都是针对父母的,只不过两次的解释各有不同的侧重点而已。不管怎么解释,对于当今社会的许多人都是有意义的。很多人一味地在商场上纵横拼杀,就知道如何如何地赚钱,却忽略了亲情、友情或爱情。人似乎就成了赚钱的机器。只要有了钱就什么都有了。最后落得一个穷得只剩下钱了,这是十分可悲的。

      那么在当今社会,人们在金钱面前不得不处处充满着激情和冲动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处理金钱和情感(尤其是对父母的情感)的关系呢?

      我个人认为,对这个问题应该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不管金钱多么重要,它终究是一个手段而不是目的。既然是手段,我们就应该处理好手段和目的的关系。我们说钱是死的,人是活的。如果一个人有了钱又有境界,那当然很圆满。但这并不妨碍一个人在没有钱的时候也同样有境界。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每个人是否认识到了来到这个世界的真正目的。如果我们认识到金钱是可以作为行善的手段时,我们也就自然知道怎么用金钱去孝顺自己的父母了。我们可以不庸庸碌碌,有所作为,但这绝对不是我们不关心父母健康的理由(当然,孔子所说的健康是什么我们并不十分了解,而以今人之念应该是生理和心理的因素都有)。

      其实,作为父母而言,他们不过是让你经常回家看看而已,并没有过多的奢望。满足这一点并不一定十分困难。

      当然了,我们绝对不主张在父母死了以后大操大办或所谓的什么厚礼之类的奢华,而应该趁父母在世的时候,尽可能多地关心他们的身体或心理,让他们健康地生活,活着的时候能够非常幸福,死了以后诸多的繁文缛节倒可以一概弃之。

      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这一点非常有意义。凡是可以信赖的人,我认为他首先应该是对父母孝顺的人。若是对父母都不孝顺,而空洞地说什么对公司很忠诚,恐怕难以让人信服。作为上级管理者,在考虑用人的时候,不要仅仅考虑他的才能。还应该重点考虑德的因素,即此句中所说的孝。才能是可以培养的,而且速度会很快;而一个人的德性培养是有过程的。很多老板都说“德才兼备”,也都是德在前才在后。这是对的。

      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也就没有必要怀疑古代的官僚为什么在父母逝世后要丁忧三载,人家皇帝的事情难道就很小吗?肯定不是。但是,人家却允许你回家丁忧三年。这说明古代封建社会一直都把孝这种超级德性放到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李宝臣国学著作:论语商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