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3)

 

(结合读后感1与2)

  到底怎样的人生,才算成功

  斯特里克兰最终来到了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与一个土著女人爱塔结婚了。在那个桃花源般的岛屿里,处处都是素材:喂奶的妻子、小憩的佣人、玩耍的幼童。他与世隔绝,日夜醉心于绘画。

  但不幸的是,他晚年患上了麻风病,在当时,这是一种易于传染的绝症。他的女人爱塔没有离开他,不避嫌地照顾着他。在病痛的折磨下,他依旧坚持绘画,直至双目失明。

  生命的最后时段中,他以墙壁为画布,将内心的挣扎、尘世间所看破的一切统统画在了上面。

  这座贫穷的房子里拥有如此惊世之作,但斯特里克兰临死之前却逼迫爱塔承诺,放火把房子烧得干干净净。

  人生中极致的快乐,早已在创作壁画的时候尽情享受过了,他人看与不看,又与我何干?临死之前,他安详而平静。他已经如愿到达了梦想的境界。

  有时候,我在想,张爱玲晚年坚壁清野,离群索居,全身心进行文学创作,是否受斯特里克兰这个人物的影响?

  在外人看来,斯特里克兰和张爱玲都是孤独可怜的,但他们内心的丰盈带给他们的快乐,恐怕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无法体会。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他们是幸福的,而我们是多么不幸可怜。

  有时候,世事相近得可怕,张爱玲在美国很长一段时间里寂寂无名,离世后再度大红大紫;斯特里克兰生前,没有多少人能欣赏他的画作;死后,却成为名垂画史的天才。

  叙事者多年后追溯斯特里克兰死前的情况,发现了一些和斯特里克兰同样选择的人:医术高超的亚伯拉罕丢下伦敦安稳优厚的工作,听从内心的召唤,到亚历山大港当了普通的检疫员;布鲁诺船长抛下了备受尊敬的身份来到太平洋,买下了一个荒岛,与妻子将其改造成了花园。

  十年后,叙事者再次遇到亚伯拉罕时,发现他娶了一位当地女子,“穿着破旧的衣服,头发差不多掉光了。他的职位非常低,样子有些寒酸。”

  问他后不后悔时,他说:“没,一丁点都没。我赚的钱只够过日子,不过我很满足。我别无所求,只想这样活到死。这一生很美好。”

  当我们为生活而奔波劳碌,却还总是感到迷茫之时,亚伯拉罕这类人,早已在生活中找到了人生的本真快乐。“做自己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泊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与此相反,做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薪一万磅,娶一位美丽的妻子,就是成功吗?”

  到底怎样的人生,才算成功?

  是找到内心的安宁,过着别人眼中很普通甚至不值一提的生活呢,还是拼尽全力在社会上纵横驰骋,获得一切别人羡慕的东西呢?

  关于这个问题,毛姆谨慎地写道:“我想,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是的,人生哪有什么绝对的对与错,哪有什么高下之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三观,它们都客观存在着。

  人生不过是求仁得仁,尽量让自己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也欣赏与自己不同的人,用他们的方式度过一生。

(未完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