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我们可从下面这些写景角度来鉴赏中国古典诗歌。
1、远近结合:空间角度(观察角度)
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由远及近(远近结合)、由高到低、由上而下、由内而外、俯视仰视等。通常是两联一句描写近景,一句描写远景。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描写由远及近,由高到低,层次分明。
苏轼《鹧鸪天》,上片写景,由远到近、由高到低,层次分明。“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先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再写近处翠竹遮隐墙头,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接下来“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可见空间顺序是写景诗句鉴赏的一个角度。
2、动静结合:一句描写动景,一句描写静景,常与对比手法相结合,其名为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等等。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比如陆游的《幽居初夏》“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
3、声色结合: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也是衬托的一种,可以说是以声衬静,即诗中有对声音的描写,比如《长安晚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有时候和动静可以结合起来看。
王维《田园乐》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两句诗,红绿相映,色彩分明,让人联想到一夜春雨过后鲜艳的桃花盛开,碧绿的柳丝笼罩在若有若无的水烟之中的迷人景象。“红”“绿”两种色彩在鉴赏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赏析诗歌抓住表示颜色的词语,分析绘形绘色的画面美,写景的特色就突出了。
4、感觉器官结合: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角度描写景色。比如2011山东卷语文诗歌鉴赏储光羲的《咏山泉》中“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山泉的。
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描写对象是雪,诗中句句不写雪,可作者依次从自己的触觉、视觉和听觉写来,突出了雪之大。
5、点与面结合: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点面结合,指出一点,隐括全面,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
6、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画法:白描也是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①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罗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西风、瘦马等一系列意象,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游子深秋远行图。
②再如苏轼的《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采撷生活中的两个小景,以白描手法加以表达,融情于景,造成了一种别有情趣的美感。
③《归园田居》的第九到第十二句:“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诗人写自己家的田园居所,对这里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都是墨线勾勒,不着颜色,但清晰的形象却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这种景境氛围中住着一位从尘网中逃归的贫士,真可以说是情景相宜,神象相同。
④又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淋铃》),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情人分别时的情状一不忍离别又不得不别,万般无奈,只能手拉着手相对流泪。
7、虚实结合:虚与实是相辅相成的,又是一对相对的概念。
(1)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2)景物为实,情感为虚(3)形象为实,抽象为虚(4)客观为实,主观为虚(5)正面为实,侧面为虚分为虚实结合、以实衬虚、以虚衬实。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柳永《雨霖铃》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ーー王昌龄《送魏二》
前两句写实景,是送别时的环境描写,后两句虚景,想象别后的情景,虚实结合,扩大意境,深化离别感伤的情绪。
8、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诗人写景时,除安排顺序外,总要运用一些表现手法。最常见的是一些抒情方式和描写方式,前者如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后者如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虚实结合(或以虚写实),侧面烘托、白描、渲染、意象组合等。这些手法是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需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的。
举例如下:
(1)虚实结合:王昌龄《送魏二》醉别
(2)动静结合: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钟馨之音,远远超出了“晨钟暮鼓”的报时功能,而被赋予一些寓意深微的象征意义,这是来自佛门圣地的世外之音,这是引领人们进入纯净怡悦世界的奇妙佛音,这是回荡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天籁之音,悠扬而宏亮,深邃而超脱。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与世隔绝的居处,寄托了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
写景的角度,要想答全答点上,必须先有基本概念。系统总结归纳一下,从此为诗歌写景角度储备起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