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大伦《道德经》13

第一章6 静默的力量|解读经典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今天是在广东广州和深圳附近的博罗县的罗浮山在给大家录这段《道德经》。

罗浮山是我们古代近代的时候,一位中医和道教的名人——葛洪,葛洪先师他修炼的地方,他曾经在这里炼丹。这个地方景色特别优美,空气清新,到处都是森林,各种树木让人目不暇接。我到这儿来一看,PM2.5基本上是10以下,10左右,有的时候据说它能达到零,所以说这是一个休息养生的好地方。我觉得好多中国人还不知道罗浮山在哪儿,各位有机会一定在您那地方雾霾重的时候到这儿来休息一下,到这儿来休息一段时间,学习一点养生知识,我觉得实在是一个特别好的事情。

今天跟大家聊《道德经》,我觉得在这儿聊是特别有感觉的。聊的哪句话?叫“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这句话什么意思呢?这句话首先看现在通行本是怎么写的,通行本是这么写的“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所徼”,大致是这样的。两者有什么不同呢?首先这个“恒”字,原来是“常”字,现在我们看《帛书甲乙本》是“恒”字,《帛书甲乙本》又多了一个“也”字,这个“也”字,点这一逗号又不同了。原来有人这么给点,有人是什么?“常无,欲以观其妙”,把这个“无”后边点个逗号,但是现在人是“恒无欲也”,这“也”一出来,发现这逗号只能点在“也”后边了,那么那种“常无”那种状态,那种说法就不成立了,所以这个我们看《帛书甲乙本》真的是有用,能够帮我们校正,否则就这标点符号各位都点不清。

这句话什么意思?我们先来讲第一句。这话意思是,我们要经常保持一种“无欲”,没有欲望的这种清静的状态来观察、来体会“道”的奥妙,“以观其妙”是这意思。为什么要在这种状态“观其妙”?老子这句话有大学问。什么意思?老子这两句话告诉我们,要用两种状态来观察一件事儿,一个是“无欲”,一个是“有欲”,任何一件事您都要这两个角度去看,您能发现不同的一些看法,发现一些不同的内容。比如说,“常无欲以观其妙”这是一种人生的智慧,我们通常每个人会带着一点自己的角度去观察周围的世界,去分析周围的世界,这个是带着有色眼镜的,我们不知不觉每个人都带着好多有色眼镜,老子告诉您尽量要学会一个什么角度?放下。保持一个虚空的,没有什么主观的能动性,没有主观的意愿的这种状态去观察事物。比如说,您一出门,看您孩子跟别人家孩子,两个孩子吵起来了,都动起手来了,怎么办?一般人会想:这是我孩子,哎呦!你敢碰我孩子,所以说一句:你凭什么动我们家小孩儿啊?结果那边家长也这么想,两边家长打起来了。这就是带着自己的是家长的这种角度去看待事物。老子告诉您什么智慧?两种角度。您还要随时学会跳出来,用一种完全没有有色的眼镜去看待事物。比如出来,这是两个小朋友,我跳出来,不是我孩子啊,就想我是这两个是普通的孩子,因为什么事儿?玩儿呢,有点儿吵起来了,小事儿一桩,没关系没关系,来,你们俩小朋友来互相道个歉,好了解决了?您看这时候解决方案会完全不同。可是如果不懂这个,完全结果会怎么样?吵起来了,会导致更大的冲突。所以以一种没有任何主观色彩的这种谦虚的跳出来的状态去观察身边的事,这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我们应该学会。

老子讲的仅仅是这个涵义吗?不是的。老子有更深的涵义。什么涵义?老子认为万物在它刚刚起源的时候,“无名”“无形”没有任何特质,这个状态是万物的最初状态,“道”在这里边帮它运转。老子说这种状态你要怎么体会它,你要保持一个虚空的、清静的没有任何欲念的状态,您才能跟这个力量相沟通,您才能真正地觉察到体会到这个力量的运转的模式,它是怎么运转的。因为这是一个修炼的法门。老子这句话您看着简单,但是这是个修炼的法门。老子为我们打开大门,就是说您要真的获得那种大智慧,那种很高的智慧的话,您首先要保持自己的虚空的状态,清空自己,安静下来,你更容易跟它沟通,你更容易体察到它是怎么运转的。这种状态老子在《道德经》里不断地强调,他经常用各种比喻,比喻成一个中空的器皿,比如一个管道等等等等,他总是用“空的”这种状态来描述这种你的要保持的状态。老子认为,这个时候你才能真正地跟这个力量沟通,你才能明白世界运行的这种奥妙。

这个在生活中确实如此。比如说,很多有大成就的人,都是在一种非常安静的状态下获得灵感的。我发现一个奇妙的事儿,很多大师,比如说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德鲁克就特别喜欢凌晨四点起来写作。很多很多这样的名人都喜欢起早,四点多钟起来,为什么?这时候特别安静,安静的时候更容易捕捉灵感,在你忙乱忙得头晕脑胀的时候,可能灵感不会来的。比如说我们的科学家要发明什么,元素周期表,门捷列夫发明周期表,整天研究头晕脑胀,没想出来,结果晚上睡觉的时候,他梦到什么?梦到这个周期表这些元素形成一个圈,像一个蛇一样,头咬着尾巴,突然想到,这是一个周期表,是一个环形的。这灵感一来,他就怎么样?他就明白这个事情怎么样了。他在这个睡梦中其实是在一个安静状态下,所以这事是很悬的事,是不是如此,您说非要证明一下,我们不一定能证明,但是圣人们哲人们往往是这么认为的。他认为您在保持安静的状态下,除了能对周围的事物能做一个客观判断之外,您还能与那个创立世界最初的力量与它沟通,您能更加清晰地体察到它给您带来的一种灵感,带来的一些启发。老子认为这个状态是一种修炼。所以老子在《道德经》里经常讲,“致虚极,守静笃”,要保持自己虚空的状态,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会的修炼方式,我们人生往往急于赶路,很少有人真正能够停下来,能够真正达到这个状态。所以大家看各种修炼,都要求大家打坐,静坐等等,无论佛家道家,为什么?其实从某种程度来讲,都是为了让您更接近于创立我们这个世界的那个本源的力量,这是一个天大的秘密。我们如果能了解了,每天安静一会儿,保持自己的“致虚极,守静笃”的状态,那么各位,您可能人生会与以前完全不同的。这个是就是老子要给我们的启发。

今天就讲到这儿。明天讲“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为什么老子告诉大家虚空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告诉大家一定还要站在另外一个角度,带着“有欲”的这种状态去看待一个事物?老子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你可能感兴趣的:(罗大伦《道德经》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