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我有点懂爱了

最近跟随万老师一起阅读育儿书,计划是一年6本,两个月1本,读的很慢。
这期的书——孙瑞雪《爱与自由》,刚读完了第一章。

第一章提到一个词——精神胚胎
这是第一次在心理学书上看对这个词,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想到了灵魂,佛洛依德的本我,荣格的共同想象体,阿德勒的共同体感觉,卡尼曼的系统一,三重心智中的自主心智,王阳明的良知,前世今生的细胞记忆,这些,都是敬畏的存在,不可知或不可说。

一般谈到意识, 通常分显意识和潜意识。
我的理解,潜意识可能更加倾向于生物体的本能,而精神胚胎会有一些更多的精神上的追求,或者说在成长过程中的那种自发向好的追求。潜意识可能更多的是趋于身体保护的本能,是为了延续基因的繁衍。

相对来说精神胚胎,层次更高一点,就拿个体来讲,可能会更高灵性方面的追求——人来到这个世界的目的,成长修行目的。

《细胞记忆》中是这样阐述的,人类存在着灵魂,灵魂目的在于修行,通过一世一世的肉体的道场,经历不同的体验,以达到圆满。灵魂的记忆是以细胞为载体的,当肉身形成,灵魂注入时,细胞就附带了灵魂所以记忆。

从生物进化学来阐述,细胞附带的记忆,是通过基因,通过DNA来继承的,当卵子和精子结合,受精卵中x,y染色体,将记忆流传到下一代身上。曾看到相关文章,最新进化科学也貌似相信细胞承担了一定的记忆,但这个目前还无法可证伪。

原一些比较玄乎的、灵异的唯心说法,一些常识性的内容,随着科学手段的增加,虽逐步的从科学得到验证,但依旧不能全然解释。科学通常是事后解释的。

又或许理性科学不足以说明伟大的存在,这又是不可说的。

在心理学著作读到精神胚胎这个词,让我对不可知有多了一份期盼的敬意。
人真的存在灵魂吗?不可说。

生物进化学有个词叫生态位。精神胚胎或许就是人类为了繁衍好,形成了的生态位,这是人类繁衍的自然规律。

人类的基因遗传,自发形成一些生存的本能,是为了让人类物种更好的活下去。同时也携带了一精神上的追求,精神上的期待。每个人一来到这个世界上,本身就是有他的追求的,本身就带着他的目的,只是说我们可能喝了孟婆汤,忘记了来到这世的目的。
生命就是寻找自己的过程。

之前看过一本书—— 《无条件养育》,提倡的育儿理念——作为父母应该无条件的为孩子付出,无条件的支持的孩子的成长,提供无条件的爱。

读完后,根本无法理解到底什么是无条件的爱,为什么要无条件的爱呢?
是出于责任吗?还是出于遗传的本能能?
用责任来推动我们去爱,这个解释,让我有一点不能接受。所以这也就是我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爱孩子,作为一个父亲,可能无法体会到母亲那样的感觉,无法体会到母亲与孩子身心连接的感觉。

所以,这对我来讲,体会到这份爱其实是有些难度的,或许是我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缺失,无法体会到家庭的爱,这种对孩子之间的爱到底是什么样的感觉?

嘴上在说,无条件的爱,无条件的养育,内心一直不知道为什么要去无条件的爱,如果只是出于责任的话,那这种爱,感觉好像是一种负累。

看到精神胚胎这个词,我仿佛有点懂了,明白了为什么要去爱了?
这种爱是对精神胚胎的尊重,是对生命的尊重,是对生命的敬畏。
生命原本就是高贵的,这种高贵所蕴含的能量就是爱。

对生命可能性的敬畏,或者说对那种未知的敬畏,就像有伟大神的存在一样,每一个孩子,每一个精神胚胎,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让人值得敬畏的,独立的个体。

每个精神胚胎,都有他的英雄之旅,在智力成长、心理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经历迷失,也会有喜悦,这是无法避免的事,经历就是成长。

从出生那一天开始的,或许我们就已经迷失了自己,看不到了自己,成长过程是一点点慢慢探寻自我的过程,这个过程并不容易,充满了艰辛。

这历练,是对精神胚胎的沉淀,经过锤炼和磨难后,慢慢的,会找到内心。找到己来到这个世界的精神归属。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成为自己。

或许会去追寻意义感,生命本身或许没有意义,意义都是自我构建的,随着情境、环境的变化,不断的设定一些目标,构建一些意义,去践行这样的意义,生命过程本身就是意义。

对亲子教育而言,尊重每个生命,尊重每个孩子,让孩子按照他原本有的天性去成长,而我们给予的只是一些引导,给孩子提供一些环境,让他去经历,他生命中所经历的一切都是他该经历的,比如说碰到什么样的父母,那仿佛是命中注定的。

顺势而为,遵从每个生命的意愿,因为他本身就知道该如何来生存。遗传基因携带成长所需的一切,也包含了文化的模因。生命本身就存在着对自由的追寻,所渴望的经历——经过这一世人生的探寻,成为自己。

但愿天下父母都有这份体悟 —— 每个生命都是自主个体,都存在着独特的个性,尊重孩子天性,就是爱。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次,我有点懂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