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改写示例||杨氏父子

01、杨氏之子

【原文】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yì)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译文】

在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孔君平来拜见杨氏子的父亲,可是父亲不在,于是便叫杨氏子出来。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写作准备】

所选的12篇小古文,都是故事性很强的文章,故事中都有一个个人物,他们个性鲜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拿第一篇《杨氏之子》来说,古文中的杨氏子,特点非常鲜明,那就是“聪明”,作者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具体表现了杨氏子的聪明。因此,文章的主题也就有了,就是讲故事来表现杨氏子的聪明。

写作准备一:结合译文,读懂小古文,确定文章表现的中心主题。有时甚至要“百度”了解一下,当时的历史、创作背景,或人物生平。这其实就是一种自主地拓展学习,获得的知识,要远远超出一般的学习方式。长此以往,知识的积累怎能不丰富?

确定了文章的中心,那就要围绕中心,合理地去展开想象,进行合理地添加,使故事情节得以丰富而有趣。

大多数聪明的人,在外貌上是有所体现的。比如,我们经常借“大眼睛”“能说会道的嘴”来暗示人物的聪明。因此,不妨在文章中添加一段对杨氏子外貌的描写,表现他的聪明气质。

“父不在,乃呼儿出”孔君平来拜见杨氏子的父亲,可是父亲不在,他为什么叫杨氏子出来呢?这就需要你细致而合理的想象了。两种可能:一是没遇见主人,有些话想对杨氏子交代;二是听说过杨氏子的聪明,想亲眼见识一下。仔细推敲一下,是不是觉得第二种可能更能表现主题呢?当然,也可以将两种可能结合在一起,都写一写,这咱故事情节也就更加丰富了。

杨氏子非常有礼貌,待人接物非常得体,见父亲的朋友来拜访,立即“为设果”。是呀,这一点可不是一般的小孩子能够做到的。即使放到现代,我们的生活中,像这样有礼貌的小子也是不多。这一切都是谁教的呢?当然是他的父母了,这也说明了杨氏一家,知书达礼,很有可能,就是当地的书香世家。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添加一段文字,对杨氏的家风,进行一番描述呢?

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子,说:“这是你家水果。”其实,这一句是孔君平故意拿杨氏子开玩笑,因为“杨梅”首字是“杨”,而朋友家又是姓“杨”,这一句一语双关,意思是笑话杨氏子和杨梅同姓。说这一段话的时候,孔君平是另有用意的,甚至可以说,这是孔君平在杨氏子面前故意卖弄,想要戏耍一下这个闻名乡里的聪明孩童。因此需要发挥想象,细致地描写他说话时的神态和动作,将话外之意,显露出来。

而杨氏子的聪明表现在哪儿呢?那就表现在,杨氏子听懂了孔君平的真实意图,并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话,而是不假思索地用一句反问,有力地回击了孔君平。“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呀。这一句回答实在是妙,孔君平说杨梅是杨家的水果,杨氏子立即脱口而出“孔雀是孔先生家的家”,态度不卑不亢,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

写好了这段人物的语言描写,杨氏子的聪明才气也就显露无遗了。

原文到此就结束了,可是我们在创作时,不应该就此结束,可以进行适当地添加,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一写孔君平在被一个九岁的小孩子,巧妙应怼之后的反应。面对这样聪明机智,又应答得体的杨氏子,我想孔君平也只得是尴尬一笑,自叹不如了。

写作准备二:围绕人物的特点,结合故事情节,进行巧妙地想象添加,使原有的故事变得丰富而有趣。需要说明的是,所有的想象添加,都是从人物的形象特点入手的,必须要是合情合理的。每一篇习作,都能这样用心地思考,用心地对待,习作水平怎能不提高?

每一篇小古文都有一个标题,但有些标题不是适合拿来当改写、扩写之后的作文题的。在习作的文题上,还是需要自己独特的构思与理解,体现自己文章不同的风格。否则,如果文题都是一样,你的习作肯定会淹没在众多相似的文题之中。好的文题,写作已经成功了一半。对于《杨氏之子》这篇小古文,你会别出心裁地想到什么有趣的文题呢?

写作准备三:根据习作的内容及中心,选定一个有趣的、吸引读者眼球的文题,这项准备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最起码这是写作个性的体现,是自己的一种独特构思。在习作的文题上多动动脑筋,巧妙设计,你的习作怎能不引人注目?


【例文】

聪明的孩子

古时候,在梁国有一书香世家,主人姓杨。杨氏一家,出了许多大人物,可谓是人才辈出,受到了人们的一致敬仰。

杨有一个小男孩,受家风的影响,从小饱读诗书,灵气逼人,遇到难题,他总能想到巧妙的解决办法,令许多成年人都惊叹不已。他的聪明才气早已远近闻名,人们纷纷称赞他,将来必定前途无量,是国家的栋梁之材。

这一天,杨氏的朋友孔君平远道而来拜访杨氏。这一位孔君平可不是一个普通的人,他的家族也是非常显赫,年纪不大,就已经做上了大官。因此,他非常自负,总是觉得天底下,自己是最聪明的人,经常拿别人逗乐子。

孔君平来到杨氏府上,刚巧杨氏主人外出了,家里的仆人见他是主人的朋友,也没有怠慢他,将他引到了客厅,等待着主人的归来。

孔君平坐在椅子上,喝着香茶,欣赏着墙上的字画。突然,他想到了杨氏的儿子。早就听说这个孩子非常聪明,很想见识见识。在他的印象里,这个孩子应该九岁了,一个九岁的小孩子,能聪明到哪里去,一向自负的孔君平,很想逗逗这个孩子。

“去,去把你们杨家小少爷叫过来。”孔君平傲慢地仆人说,“听说他很聪明,我想考考他。”

不一会儿,一个小男孩子端着一盘水果走入了客厅。只见他唇红齿白,一双圆圆的大眼睛里透着一股机灵气,再加上头上梳着的两个羊角辫,样子显得更加可爱。

杨氏子非常有礼貌,走到孔君平旁,奉上水果,恭恭敬敬地施了礼,向孔君平问好:“孔先生,您好!家父不在家,让您久等了,真是对不起。”

“嗯”孔君平答应了一声,拿起一个水果,尝了一口。这是一盘杨梅,那紫红色的杨梅一入口,孔君平想到了一个“好点子”。只见他嘴角轻轻一扬,微笑着,用手指了指盘中的杨梅,说道:“这是你——家——的水果!”孔君平说时,故意将“你家”拖得很长,心中暗自得意,他想看看这个远近闻名的聪明孩子会如何应答。

杨氏子看了一眼杨梅,再瞧瞧孔君平那得意的样子,心中早就明白了。他也学着孔君平说话时的腔调,轻声反问:“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孔雀是孔——先——生——家的鸟呀!”

说完,杨氏子扑闪着一双大眼睛,看着孔君平,等待着他的回答。听到这话,孔君平愣了一下,脸色变得非常尴尬,想应答又不知该如何回答,只得无言以对。

“哈哈哈……这个孩子果真聪明,答得好,答得妙,我自愧不如!”孔君平一边笑着,一边摇摇头,他难得地在一个九岁的小孩子面前甘拜下风。

从此,杨氏子的聪明更是人人皆知,他和孔君平的这一问一答更是广为流传,被编入了《世说新语》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古文改写示例||杨氏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