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古画 一首新诗-001

富春山居不只是一幅画,而是一种哲学,一种生命态度,黄公望把积压了九十年的亡国痛转成另外一种情感或体认,把豁达的态度,摆脱异族统治的痛苦,还原到山水里,不管朝代的兴亡,只是回来做自己,做一个简单的自己。元分天下民众为四类,依次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 黄公望一直是“四等公民”,文人心中几十年都压抑着宋朝亡国的失落感,汉民族前途的危机感,当时张士诚雄踞江南,朱元璋后来居上,蒙古人的统治已经接近尾声,但社会动荡、战乱不停,他八十多岁,行于富春江上的时候,竟可以超脱朝代的兴亡,追求“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的人生境界,这才有画中的渔、樵、文人形象,隐居于山林而相忘于江湖。”

【一幅古画】

《富春山居图》

元·黄公望

剩山图

无用师卷(部分)

此画是“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之一的画家黄公望(1269—1354)于1350年创作的纸本水墨画。

被誉为“画中之兰亭”, 是国宝级文物。这幅画黄公望为师弟郑樗chū(字:无用,道士,所以称无用师)所绘,几经易手,因“焚画殉葬”而身首两段(明末著名的收藏家吴洪裕临终时命家人焚画陪葬,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随葬了唐太宗李世民,吴之侄吴静庵赶到将画火中救起,从此画分两段),前半卷: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后半卷: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画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画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富春山居图内容约80%为桐庐境内富春江景色,20%为富阳景色。

【一首新诗】

《富春山居图》-黄子久-1350

乔红吉

叶子停摆[1]在瓷器出窑[2]的时刻

温度的姿态开放,春风上山

顶着杏花桃花穿过雨夜里的对视[3]

我认出满身瓷骨[4]出入山林的你

南方的好天气本该如此

听到木头里发生的事[5]正被树冠拔高

我们之间的梯子[6]生长了好多年

扑倒在河两岸[7],桥下流走了寒江雪

山峰重新站立起来[8],在羽毛拖着[9]麦积[10]的时刻

在回望中起伏[11]飞鸟的去处

这白云煅烧[12]的倒影

在尘埃[13]中摩擦,墨色不归[14]

2019.5.23

注释:

[1]停摆可联想到钟摆,铁质的重量对应叶子的轻,同时对应后面出现的瓷器之脆;

[2]瓷器出窑暗喻年老的画家出入山林,从构思、动笔到绘制完成大约用了七年时间,那时他已经81岁,为了画好这幅画,终日不辞辛劳奔波于富春江两岸,观察烟云变幻之奇,领略江山钓滩之胜,身带纸笔,遇到好景,随时写生,富春江边的许多山村都留下他的足迹;

[3]今人与古人、现在与过去、是与非、对与错、得与失等所有对立二元之间的对照或冲突;

[4]瓷骨意指画家岁老,但是骨子里的超脱足以同瓷器相比,瓷者,贫瘠之中煅烧出的高贵,没有哪个朝代的人比得此等风骨;

[5]木头泛指山林,富春山上无数的林木皆有灵性,自然之道无人可追;

[6]梯子指明一个去向,也表明一种差距,更是一种敬仰;

[7]富春江的两岸是实指,此岸与彼岸则是困惑和谜题;

[8] 山水画不是简单描摹自然的风光,而是画家的精神诉求与流露,是画家人生态度的表达、人生追求的体现;富春山在黄公望的纸上重新建构,富春山居图却在诗句里面重新构建,《富春山居图》画了一段漫长的江水,在一千年的历史里,流过浅滩、激流、高峰,前面一段给人夏天的感觉,到后面一段,出现了秋景,树叶部分淡掉,全部用垂直的皴法,好像繁华落尽的感觉;两次建构之后的富春山重叠或者分离;千年前的富春山与现在的富春山又是否如一?时间和空间变换折叠中的物象、意象如何才能理清?[9]中国画,山水画都是用毛笔为材料,拖指皴法;[10]麦积、麦秆是纸的原材料,笔在纸上的皴法建构了此巨峰之作;[11]起伏是富春山势的动态,是画家笔下经过艺术处理的线条,是构建画面的核心要素,中国画对线的要求极其之高;

[12]煅烧是涅槃,同再生,这不只是一幅画,而是一种哲学,一种生命态度,黄公望能够把积压了九十年的亡国痛转成另外一种情感或体认,把豁达的态度,摆脱异族统治的痛苦,还原到山水里,不管朝代的兴亡,只是回来做自己,做一个简单的自己;[13]尘埃即历史,历史不是跳跃的瞬间到达的,无数的生死、轮回后到达我们眼前,正如这幅画的故事:《富春山居图》完成后,黄公望将此图题款送给全真教同门师弟郑樗(字无用),它便有了第一位藏主,从此开始了它在人世间600多年的坎坷历程;明代成化年间,《富春山居图》传到书画家沈周手里,沈周痛失真迹,他硬是凭着记忆,背摹了一幅《富春山居图》;嘉靖年间,安绍芳成了《富春山居图》的新主人,隆庆四年,无锡画家谈志伊将其收入囊中,万历二十四年,《富春山居图》被董其昌(晚明最杰出的书画家)所购得,董其昌晚年又把它卖给了宜兴收藏家吴正志,到清朝顺治年间,传到了孙子吴洪裕手里,焚画殉葬后,重新装裱后的《剩山图》,在康熙八年(1669年)让与王廷宾,后来就辗转于民间收藏家之手,长期湮没无闻,1652年,无用师卷从丹阳张范我手中转于泰兴季国是收藏,后又历经高士奇、王鸿绪、安岐诸人之手。1816年胡敬等奉嘉庆帝编纂《石渠宝笈》三编,《富春山居图》始得正名编入在册,在乾清宫里静静地存放了近200年;1933年,故宫重要文物南迁,包括《富春山居图》在内的万余箱珍贵文物,先运抵上海,再运至南京。1949年,又随国民党败退,辗转迁台。真伪两卷(乾隆收藏真伪两件)《富春山居图》都存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2011年6月,富春山居图前后两段在台北故宫首度合璧展出。[14]黄公望不归。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qiaohj-1984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幅古画 一首新诗-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