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图解论语》顺时施宜02-[14·13]君子道听不途说

《论语》原【第14宪问篇第13章】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杨伯峻译文】孔子向公明贾询问公叔文子:“他不说、不笑、不取,是真的吗?”公明贾答:“这话过分了。他该说时才说,人不厌其说;快乐时才笑,人不厌其笑;该取时才取,人不厌其取。”孔子说:“是这样吗?难道真是这样吗?

【钱穆译文】先生向公明贾问及公叔文子,说:“真的吗?他先生平常不言不笑,一毫不取于人吗?”公明贾对道:“那是告诉你的人说得过分了。他先生要适时纔言,所以别人不厌他有言。要逢快乐时纔笑,所以别人不厌他有笑。要当于义纔取,所以别人不厌他有取。”先生说:“这样吗?真这样吗?”

【李泽厚译文】孔子向公朋贾问到公叔文子说:“是真的吗?他老先生不讲话,不笑,不索取吗?”公明贾回答说:“这是告诉你的人讲错了。他老先生到时候才说话,大家不讨厌他的话;真快乐的时候才笑,大家不讨厌他笑;合理的才去索取,大家不讨厌他索取。”孔子说:“是这样吗?真是这样吗?”

【注】三大家基本情况:杨伯峻——代表老式的考据,更多文言文解释的传统视角;钱穆——代表台湾最高水平,更多历史学家和宋明理学的视角;李泽厚——代表大陆最高水平,更多哲学家和五四西学的视角。


【游梦僧译】孔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说:“真的吗?夫子不辩论是非,不戏谑逗趣,不取利于人吗?”公明贾恭敬地回答说:“以此告诉你的人夸张了。夫子合于时宜的时候才辩论是非,其他人都不嫌弃他辩论是非;愉快喜悦的时候才戏谑逗趣,其他人都不嫌弃他戏谑逗趣;应取宜取的时候才索利于人,其他人都不嫌弃他索利于人。”孔子说:“应该是这样!就应该是这样吧!”

【游梦僧意译】孔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说:“真的吗?夫子不辩论是非,不戏谑逗趣,不取利于人吗?”公明贾恭敬地回答说:“以此告诉你的人夸张了。夫子合于时宜的时候才辩论是非,如此,其他人都不嫌弃他辩论是非;愉快喜悦的时候才戏谑逗趣,这样,其他人都不嫌弃他戏谑逗趣;应取宜取的时候才索利于人,所以,其他人都不嫌弃他索利于人。”孔子说:“应该是这样!就应该是这样吧!”


【详解】本章讲的是孔夫子“道听”一怪事:公叔文子这个人“不言不笑不取”。夫子为有德之人,故其没有“道听”而“涂说”,而是向公叔文子亲近的人公明贾询问确认,这就是本章的内容。


首先作个预告:本章中的“时然后言乐然后笑义然后取”,《论语》中有三章分别与之一一对应的。详细,请耐心看完《拼图解论语》的“顺时施宜”版块。


老习惯,先介绍相关人物。


子:孔子也。


公叔文子:春秋时卫(都城在濮阳西南)大夫,即公叔发,卫献公之孙,名拔。

单谥号“文”,《谥法》:“慈惠爱民曰文。”,故称公叔文子。


全谥号“贞惠文”,《礼记·檀弓下第四》:公叔文子卒,其子戍请谥于君,曰:“日月有时,将葬矣,请所以易其名者。”君曰:“昔者卫国凶饥,夫子为粥与国之饿者,是不亦‘惠’乎?昔者卫国有难,夫子以其死卫寡人,不亦‘贞’乎?夫子听卫国之政,修其班制,以与四邻交,卫国之社稷不辱,不亦‘文’乎?故谓夫子‘贞惠文子’。”。


公孙文子家臣异僎有贤才,他推荐僎和他做同等的官,受到孔子的赞赏。见《论语》【14宪问篇18】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公明贾:复姓公明,名贾,春秋时期卫国人。


夫子:公孙文子。《论语》中,多处章句中的“夫子”都是指孔子,而本章则不是,而是指代前面的公孙文子。


信乎:真的吗?疑问词。信,副词,果真,确实。

 

言:《说文解字》直言曰言,论难曰语。如毛说,一人辩论是非谓之言。如郑说,与人相答问辩难谓之语。《礼记·杂记下》 “三年之丧,言而不语,对而不答”用的就是本义。


所以,“不言”,即“不辩论是非,而不是不说话,公孙文子不是哑巴,不可能不说话,这是常识,孔子不可能那么傻,信此以为真。


《论语注疏》云:中时然後言,无游言也,故人不厌弃其言。大白话就是:说话应时合适,不多废话,所以人不嫌弃他说的话。


笑:《说文解字》从竹从夭。义云:竹得风,其体夭屈如人之笑。可能许多人觉得解释这个字,属于多此一举。是的,它有“微笑”的意思,如《论语》【17阳货篇04】有“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节选)。但本僧经过排序,结合上下文,此处的“笑”应该为“戏谑逗趣”之意。详细,请耐心看完《拼图解论语》的“顺时施宜”版块。


笑,有“玩笑,逗乐”的意思。就本章而言,也可推出“笑”为“戏谑逗趣”的意思。人有七情:喜,怒,哀,惧,爱,恨,恶,欲(见《礼记·礼运》),笑属于喜的正常表现,又何言“人不厌其笑”呢!只有戏谑逗趣他人,才会有他人厌或喜的反应。


《论语》此章之“乐然后笑”,就是教导人,戏谑逗趣,要注意场合把握好度。大家乐融融、轻松愉快之时,开些适度的玩笑逗趣别人,人则不厌。

 

《论语注疏》云:可乐而后笑,不苟笑也,故人不厌恶其笑也。


取:索取也。

 

以告者过也:以此说法告诉你的人夸张了。


义:合宜。《释名》曰:“义者,宜也,裁制事物使合宜也。”


《论语注疏》云:见得思义,合宜然後取之,不贪取也,故人不厌倦其取也。


对曰:恭敬地说。


厌:嫌弃,厌恶。


其然:其,大概,应该,如《论语》【15卫灵公篇24】中有“其恕乎!(应该是恕吧)”。其然,应该是这样


杨钱李三老解读成“这样吗”不妥。原因是:孔子对公叔文子这个人的品德是肯定的,见《论语》【14宪问篇18】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所以,他不可能怀疑公叔文子做不到“顺时施宜,言笑取”。


孔子说的“应该是这样”的意思是“公叔文子不应该是不言不笑不取,而应该如你所说的‘时然后言,乐然后笑,义然后取’”。


岂其然乎:“岂”假借作虚词,用在句中或句首,表示反问。无义。岂其然乎,就应该是这样吧!表示理应如此。(因为孔子视公叔文子是有德之人,所以,听完公明贾的话后,才会说“他就理应是如此”。)


是故,君子不应“道听而涂说”,夫子身体力行之。

 

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人皆“练就”顺风耳和千里眼,做到“道听而不途说”显得尤其重要,以免祸从口出,讹由手转。


本章解读完毕,后面将接着解读《论语》的另三章,举例说明分别说明何为“时然后言乐然后笑义然后取”。敬请继续关注游梦僧之《拼图解论语》,谢谢。


14宪问篇第13原文】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游梦僧译】孔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说:“真的吗?夫子不辩论是非,不戏谑逗趣,不取利于人吗?”公明贾恭敬地回答说:“以此告诉你的人夸张了。夫子合于时宜的时候才辩论是非,其他人都不嫌弃他辩论是非;愉快喜悦的时候才戏谑逗趣,其他人都不嫌弃他戏谑逗趣;应取宜取的时候才索利于人,其他人都不嫌弃他索利于人。”孔子说:“应该是这样!就应该是这样吧!”

【游梦僧意译】孔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说:“真的吗?夫子不辩论是非,不戏谑逗趣,不取利于人吗?”公明贾恭敬地回答说:“以此告诉你的人夸张了。夫子合于时宜的时候才辩论是非,如此,其他人都不嫌弃他辩论是非;愉快喜悦的时候才戏谑逗趣,这样,其他人都不嫌弃他戏谑逗趣;应取宜取的时候才索利于人,所以,其他人都不嫌弃他索利于人。”孔子说:“应该是这样!就应该是这样吧!”



版权所有,请尊重之!

你可能感兴趣的:(《拼图解论语》顺时施宜02-[14·13]君子道听不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