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摘录:

关于感受,关于寻求合作,关于惩罚,关于赞赏,以及关于如何处置你的愤怒。

这本书就着重在怎么样跟孩子说话和沟通这件事上。我读完之后会觉得还是有很多的帮助,因此我愿意把它分享给大家。

第一个情景是关于感受的部分。就是当孩子跟我们讲述他的感受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样回应。

第二种就是关于寻求合作,怎么样让孩子听话。所谓的听话就是怎么样让孩子能够跟大人合作。

第三个就是怎么样能够代替对孩子的惩罚。就是我们很多人会动不动就用到惩罚的手法,因为我们太习惯于用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了,所以要学会代替惩罚的方法。

第四个就是关于怎么样赞赏。有的孩子甚至不喜欢自己的父母表扬他,你表扬了以后,你发现他根本不高兴,他甚至不干了,表扬反倒使得他干得更糟糕了。

第五个就是如何面对自己的愤怒,当愤怒出现的时候该怎么办。

忽略孩子的感受会使得孩子不愿意跟你沟通。孩子会觉得,跟你说话,反正你也不能理解我,你总觉得无所谓。

当你不断忽略孩子的感受的时候,孩子也会学会慢慢忽略别人的感受。而且最重要的是,他明白了,跟爸爸妈妈沟通是没用的,因为你们反正听不懂。

我们经常跟孩子说:“不要紧,没关系,这有什么了不起的呢?你怎么这么小气?”这种话就都是对孩子感受的忽略。甚至孩子饿了,回到家说,妈妈,我饿了,妈妈都会说,怎么会饿呢?你刚吃过饭怎么会饿?这就是忽略孩子的感受。尤其男孩子摔倒了,我们会说,不疼不疼,快起来。你怎么知道不疼呢?所以忽略是我们最常见的误区。

第二种误区就是给建议,但孩子不需要你的建议。比如孩子在学校里边,老师批评了他,他觉得受了委屈,不高兴,这时候很多家长会讲:“那你就跟老师说,你主动跟老师谈一谈,主动去解决这个问题。”当你说这种话的时候,你说的对不对呢?你说的是对的,但是没用。这种话会让孩子觉得两头受气,就是我在学校里边被老师欺负了,回到家里边跟你说,你还照样说我不行,那以后我就不跟你讲了。所以这种给建议的方法,其实根本无助于让孩子愿意跟你沟通。

那么当孩子表达感受的时候,正确的方法是什么呢?第一招,倾听就好。其实有时候你能够耐下心来听,说一些 “嗯、哦、真是”。这就已经够了,这就是倾听的过程。如果你想做得更好,你可以说出孩子的感受。比如:我知道兔子的耳朵断了,让你觉得很难过,对吗?我知道你很喜欢这个兔子,它的耳朵断了,真的好可惜。这就是说出孩子的感受。

大人不能够用自己的行为、自己的判断来替代孩子的感觉。

第三种方法是,你可以尝试着用一种幻想的方式来对话,这时候孩子会非常感谢你。还是那个例子,孩子的兔子耳朵断掉了,然后跟你说,我的兔子耳朵断掉了,我很难过。这时候幻想的方式是什么呢?你说:“我敢担保,如果你是一个魔术师的话,你一定会把它的耳朵给变出来,对吗?或者如果你有法力的话,你一定会让这个兔子耳朵噌地一下子长出来。”他就哈哈哈地笑。孩子是愿意幻想的。所以当你能够这样说的话,也能够说

你要制止孩子的时候,也要能够理解他的感受。比如这里有一个漫画,就是孩子喜欢拿着瓶子对嘴吹,“咚咚咚”这样喝饮料。父母会觉得这样不雅观,而且也不卫生,要制止他。如果这时候你说,多难看,放下,这是没教养。当你说这样的话的时候,其实孩子是不舒服的。他潜意识当中会觉得,对瓶子吹这件事很有意思,下次我爸不在的时候,我一定要做一次。因为越禁忌的事,他会越有兴趣。

那么在你制止他的时候,你可以说:“我知道对着瓶子喝水很痛快,但是爸爸担心的是这样做会滋生很多细菌,而且会传染疾病,这个不健康,所以不要这样做。”你先去认同他的感受,你知道他急于喝到饮料,说这样喝很痛快或者怎么样。把这个感受说出来以后,再告诉他这样做的危险是什么,为什么不让你这样做,而且这样做也不雅观,所以我希望咱们倒到杯子里边来喝。孩子就很容易配合。

第一招,就是关于孩子感受的问题,要排除掉忽略和给建议的误区,而要准确地讲出孩子的感受。甚至你不讲,你就是倾听,点头说“嗯、啊、呀”都是可以的。

例证。比如这个孩子看起来很焦虑,说明天要参加数学期末考试。父母这样讲,放轻松,我相信你能考好的。有用吗?这句话是没用的。第二句话说,你要是早点花时间学习,你现在就不用发愁了。更没用,这是讽刺、挖苦。正确的方法是这样说,你听上去很发愁,我打赌你肯定希望现在考试已经结束了,而且你已经通过了。

例:孩子正在玩你新买的珍珠项链,你不乐意,因为那个东西很贵。有的父母会这样说:“我跟你讲过很多次了,不要动我的首饰,你真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这句话你有没有强调他的感受?没有,是完全忽略的。第二个说:“不要玩妈妈的珍珠项链,小心弄坏了。”这只是否定他,而没有理解他的感受。正确的方法是对他说:“你很喜欢我的项链,对吗?问题是它们很容易就弄断了,所以玩这些木头串珠或者围巾吧。”这就是理解了孩子的感受,并且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是正确的方法。

例:孩子用手抓意大利面,想想看,一个三岁的小孩拿手抓着吃。这时候错误的回答是什么呢?“你用餐习惯真恶心,你太丢脸了,不要这样。”这是错误的。“我简直不敢相信,你这么大了竟然还拿手抓东西吃。”这都是给孩子凭空带来很多压力的话,没法让孩子抵制用手抓食物的诱惑。那么正确的方法是:“我知道用手吃东西一定感觉很棒,但全家一起吃饭的时候,我希望你用叉子吃。”先肯定他的感受,你理解他的感受,然后再告诉他为什么这样做是不对的。

例:孩子很生气,跟你说,我要离家出走。这时候父母怎么回应呢?我知道很多父母在心里都已经有答案了,说,好,走吧,我帮你打包。这是错误的方法。然后还有:别犯傻了,我不想听到这样的话。这种话都不对,都没有能够感受到孩子的这种感觉。所以正确的答案是,你听起来很不开心,我敢打赌你肯定希望好多事跟现在大不一样。

第二招,关于寻求合作这件事。希望孩子听话,常见的误区是什么呢?包括指责,辱骂,威胁,命令。这些方法可能都只会让孩子在当下配合你一下,但他内心当中是抗拒你的。

孩子最怕妈妈长篇大论,好多东西等着他:“你看你怎么没有公德心,你这多危险。”你说一句“香蕉皮”就够了。就像我带嘟嘟去美术馆的时候,我想让他安静下来,只需要说“嘘”,就一个动作。你就斩钉截铁地说一句话,这个孩子反倒会觉得,你们约定俗成的事就来了。所以只说一个词,这是一个方法。

例:孩子在客厅的墙上画画,或者在客厅的桌子上画画,你不愿意他在这儿画画,那么有几种方法。我听过很多父母说这样的话:如果再让我看到你在客厅里面画画,我就把它们都扔了。很多父母会说,这招很有用,上次我扔了一次,他后来就好了。但你知道你扔一次玩具给孩子心灵上造成的伤害有多大吗?你是怎么回事?你知道除掉地毯上的颜料有多么麻烦吗?指责也没法让孩子去改变在客厅画画的行为。你可以告诉他,在客厅画画会弄脏地毯,你可以在厨房或者自己的房间去画,你自己做决定。这就是给对方提供一个选择,让孩子更容易配合你。

例:孩子跟你抱怨说,妈妈,你今天答应带我去买玩具的。你答应过的,你又不去了。孩子有了抱怨的情绪,这很正常。那么如果父母说,不要再抱怨了,这是不对的答案。或者说,现在不要烦我,过一会儿再说。这都是在忽略孩子的感受,并且没有给他提出具体的要求。那么你可以跟孩子这样讲:我希望你这样跟我说,妈妈,今天可不可以带我去买玩具?这种语言的模式是我们教给孩子的。

例:你的孩子忘记给他的花浇水了,花枯掉了。有人说,我下次再给你买花,我就买个塑料的。这是逃避问题,而且充满着指责。你求我给你买那盒花,你现在让它自生自灭。这是讽刺挖苦。正确的答案可以是,你新买的花正在掉叶子。就告诉他一个事实,描述一个看到的事实就可以了。

这些方法描述一个事实,然后给他提示,给他提供不同的选择,或者描述自己的感受,或者写便条。这些方法都是能够让孩子寻求合作的沟通方式和方法。

第三个就是关于惩罚这件事情。尤其是体罚,因为有很多父母会用体罚的方法,或者是取消孩子看电视的资格,或者怎么样。

不要轻易用惩罚的方式来对待孩子。我们讲的《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中提到过,惩罚有两种,一种叫直接后果,一种叫间接后果。最要命的是间接后果,就比如孩子打碎了一个瓶子,你不能说,好了,打碎瓶子了,不许看电视。不许看电视这件事和打碎瓶子这件事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当你用这样的方法惩罚他的时候,你让他学会的只是暴力手段。以后他跟别人沟通的时候,他也可以说,行,你这次不听我的话,我就在那件事上欺负你。这是不讲理。因为父母用不讲理的方法跟孩子沟通,所以孩子就学会跟别人也用不讲理的方法沟通,他的人生就会困难重重。

直接后果有时候是可以的。比如咱们说好了五点钟吃饭,然后五点钟我叫了你三次你都没来,那今天没饭了,饿着别吃了,看来你是不太想吃饭,这是可以的。用直接后果的惩罚代替间接后果的惩罚要进步很多。

但是更好的方法是什么呢?当孩子出现了问题的时候,我们要能够学会首先理解他的感受,倾听他的感受。所以比如老师跟你反映说,这孩子在学校里边跟人打架,你怎么办?有的家长回来就会劈头盖脸地把孩子训一顿,甚至有的不管孩子有理没理,家长都会揍一顿等等。我们小时候都经常被这样对待。

正确的方法是倾听并且回应。你应该说:“我听说了这件事,我现在很担心,我想知道发生了什么情况。”他说:“他把我气得要命。”这时候你怎么回应呢?还记得我们前面讲的关于感受的部分吗?不要说,你怎么那么容易生气呢?你要跟同学和平相处,这种话都没用。你要说:“我能够理解,他一定是把你气坏了,你才会跟他打架的。妈妈能够理解你,他一定是把你气坏了,他做了些什么事把你气成这样?”然后鼓励孩子跟你讲出来那些事情。

在孩子讲的过程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不要评论。你只有不评论孩子的这些东西,才能够鼓励孩子不断地表达。在这个过程当中,只要你说,你也太小心眼了,这事有什么了不起的呢,你跟同学之间要和平。这样的话都会被孩子打住,孩子会说,我就不跟你说了。所以接纳,不评论,就让他把他的话讲出来就好了。

讲出来之后,你可以总结一下。说:我知道了,因为他随便翻你的东西,不跟你打招呼,所以让你变得很生气,你跟他打了一架,对吗?这是总结,在孩子讲完之后总结。一个人说完话之后,对方能够准确地总结出来,这个人会觉得非常愉快,因为这代表着尊重。

总结之后,你可以说出自己的感受:“我听到你跟他们打架,真的吓了一跳,我特别害怕你和同学做出互相伤害的行为来,你能理解妈妈的担心吗?”这是通过讲出自己的感受,让孩子知道妈妈对这件事是担心的,是不赞成的。“那么一起来做解决方案,咱们有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你能不能跟妈妈一块儿想想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

孩子其实是可以解决问题的。这时候你要邀请他,你要说,咱们一块儿来解决问题。在孩子说出解决方案以后,一定要把这些方案写下来,因为写下来代表着认真,孩子会觉得很受尊重。写下来之后,在所有的解决方案当中,你注意,这里边可能会有很离谱的方案。对很离谱的方案不要评论,再离谱都写下来。当孩子发现再离谱的建议都能写下来的时候,他会觉得这是个游戏,很好玩,觉得太有意思了。

复述一下,倾听,并且回应,不要做评论;然后总结孩子所说的东西,讲出自己的感受;然后跟孩子一起找解决方案,把它记下来;最后挑出一个好的解决方案。用这样的方法来代替简单的惩罚,会比我们过去的互动方式要好很多。

关于赞赏。表扬他,并且说为什么。这个“为什么”是非常重要的。有很多孩子不喜欢听到父母的表扬,比如书里边的一个案例:这个孩子在投篮,投了半天,终于投进去了。爸爸就说,太棒了,了不起。当他说太棒了、了不起的时候,这个孩子反倒不打了,把篮球一丢,不玩了。这个老爸说,怎么回事?我夸你两句,你怎么反倒不爱玩了?

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你一夸他,他就不做了。原因是什么呢?很简单,我们的这种评价式的赞赏,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什么叫评价式的赞赏?孩子你真棒,孩子你真了不起,你真是与众不同,你太棒了。当你用这种评价式的赞赏的词去夸孩子的时候,孩子会觉得,既然都已经这么好了,那干嘛还要做?再做,剩下的就都是挫折了。

父母总是对孩子的缺点很敏感,但是对于孩子的优点,我们就会马马虎虎地过去了。所以在这里需要提醒大家,就是即便孩子做了一些让你不那么满意的事,你也可以学会从这里边去寻找一些进步的地方。当你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时候,孩子也会变得更加阳光和开心。

有时候有一些事,孩子也有可能会做得不到位。比如孩子早上起来去上学,然后还是晚了,但是他有没有努力呢?如果他努力了的话,你要告诉他,爸爸今天看到你已经很努力了,今天咱们穿鞋,吃饭,然后离开家的这个时间比昨天已经提前了十分钟了,你真的已经在进步,你肯定会做得更好的。这就是看到优点的部分。当你能够有这样一个心态,能够去看到孩子的优点的时候,孩子也会这样做。

关于愤怒这件事。作者有一招特别逗,他说,快去逃命。什么叫快去逃命呢?就是有一个妈妈说,我真的气得不得了了。然后专家就告诉她,在这种时候,你可以说:“不行了,我气坏了,我现在要打人了,把手举起来,然后说,你快点逃。”告诉孩子,妈妈要打人了,你快点逃,然后孩子一溜烟儿就跑掉了。过了一会儿,孩子把头伸回来说:“妈妈,现在我可以回来了吗?”然后妈妈说:“还不行,我还在生气,除非你跟你妹妹关系和好,我才能够不揍你。”孩子赶紧去哄他妹妹开心,然后在家里边扮演各种小丑,蹦蹦跳跳地让妹妹高兴,两个孩子很快又玩在一块儿了,妈妈自然就不生气了。

你愤怒的时候,你可以学会用一个词表达。你可以比较严厉,因为你生气了,你可以说“小心,注意,不要这样”。这是可以的,一个词的表达也是一种方法。

还有就是明确说出你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比如说,我特别不喜欢你在餐桌上随便丢东西,你拿食物乱扔别人非常不礼貌。这是可以表达出来的。然后我希望你有点餐桌礼仪,好好吃饭,不要拿食物玩耍。你可以提出这样的要求。

有一种状况是真的爆发了。我相信各个家里都会有,真的揍了孩子,或者真的大喊大叫了,父母抓狂了也会有,怎么弥补呢?弥补的方法是,不要就让这件事过去。过个三五天,你的情绪好转了以后,你可以很认真地把孩子叫过来。你说,我想跟你谈一谈上个礼拜咱们在公园里边发生的那件事。孩子可能会比较敏感,不愿意谈。你可以告诉他,妈妈现在想起来也很后悔,妈妈不应该在那儿大喊大叫,我那样做是不对的。

一个原理,就是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其实是你和孩子建立情感的机会。孩子做对事的时候,才是塑造孩子行为的机会。所以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你就算当时没忍住发了脾气,以后也要借着这个机会跟孩子建立起来更亲密的情感。告诉孩子,爸爸也不愿意这样,爸爸这样做是不对的,爸爸向你道歉。那么咱们讨论一下,咱们怎么做能够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

例:一个家长说,他的孩子总是说不。就是他的孩子两岁多,让他穿袜子,他说不穿,连袜子他都不穿。这时候怎么办呢?作者就说,他如果不愿意配合,那么你跟一个两岁的孩子斗争是没有任何胜利可言的。你不能说你把他战胜了,因为没有所谓胜负的概念。

这时候既然你改变不了他的思维,你可以改变他的情绪。你可以用有趣的方式来解决,比如把手放在袜子里边,让自己代表袜子说:“不要把臭脚丫放在我里面,臭死啦臭死啦。”然后一边说这样的话,一边帮他把袜子穿上。这个孩子可能会咯咯笑,觉得很好玩。因为孩子就喜欢玩游戏,他会拟人化,把袜子当作是一个会说话的对象,然后就把它穿上了。所以这就是一种沟通的技巧,可以用在孩子说不的时候。

例:一个三岁的孩子,父母从来没有打过他,但是他经常会动手打别人。其实这个是所有小野兽们都会有的问题,就是每一个小孩在成长的时候,在两三岁都会有个暴力期,就会打人。那么这时候应该怎么办呢?作者的建议是,你的任务就是不厌其烦地重复,你要跟他讲,不要打人,我不喜欢那样,停止。然后告诉他,你这样打我很痛,以后就不能这样,你必须得不断地制止他。

例:孩子哼哼唧唧,很磨叽。有人问,我女儿总是哼哼唧唧的,让我很抓狂,我该怎么办?最没用的办法就是告诉他,不许哼唧,老哼唧什么。这是否定孩子的感受。你如果用了前面的方法,你就会知道了,这种指责是没有用的。

这时候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告诉他:“妈妈知道你不舒服,妈妈知道你对这事不满意,你有什么想法,你说出来。”这时候你要去跟孩子确认他的情感,而不是指责他。甚至有的妈妈会说:“你不说出来,我帮不到你,你如果不好好说话,我完全帮不了你。”这种指责都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压力,然后他会更哼唧,因为他不会表达。这时候你要让他感到安全,鼓励他,让他慢慢地表达出来。

例:孩子一遇到各种情况就会抓狂,然后对别人拳打脚踢,很狂躁,这时候应该怎么办?当然,我想你们已经有答案了吧。首先,你要接受他的情绪,理解他的情绪,然后在决定做任何一个变化之前,你要提前跟他商量。还有一招就是邀请他加入到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当中来,问问他怎么才能减少这种方式的发生,就是把我们前面所讲的方法用上。

核心的地方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工具:首先,我们要能够尊重孩子的感受。当你把孩子的感受安抚下来、认同出来以后,孩子才愿意跟你沟通,然后邀请孩子跟你一起解决问题。说来说去无非就这两三招,当你把这两三招灵活使用,再加上万一你愤怒了,你能够事后弥补,愤怒来的时候,你能够让孩子快点逃命。这本书的精髓你也就掌握得差不多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