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自李跃儿《关键期关键帮助》第六章 给孩子建构哪些人格 )
孩子从出生第二月起就是个社交高手,他们单纯通过跟别人的目光对视就能获得愉悦,并且使别人也获得愉悦。人是群居动物,需要在彼此服务中生存。
当人们发现一个4岁的孩子对群体总是没有兴趣,对身边一群人所感兴趣的事无动于衷,对身边人所做的事情毫不注意,从来也不关注别人做了什么,不去比较自己能做到什么,别人能做到什么,不能通过别人的表情和肢体语言理解别人怎么了,别人可能需要什么,由此判断出自己该做什么,人们就会怀疑这个孩子有了问题,因为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孩子正是这样。
原始人不是自然界中跑得最快的动物,也不具有锋利的牙齿可以靠撕咬捕猎动物,因此在被其他动物当作猎物时绝对无法通过奔跑逃命,也不可能靠撕咬反击。那么人类靠什么才能保住生命呢?我想一部分原因是人类依靠了群体,也许对群体的需要也作为基因遗传了下来。
人们总是联合起很多的人去做同一件事情,每一个人无论怎样不同,在完成群体任务时都会放弃自己的意志去完成集体的意志。人们也发现了作为一个个体适合于群体的重要性,于是家长们很希望教育能帮助儿童完成这一能力的成长。
在以前的教育中,人们用一些故事如《三个兄弟,十根筷子》,来试图使孩子能够适合群体;老师也不断地通过讲团结的重要性,唱有关团结的歌和做有关团结的事来试图达到使孩子能够适合群体的目的。但人们发现当孩子能听懂这样的话,能被这样的故事所教育时,实际上已经有点晚了,而这样的教育模式也不能使个体真正地从心底里热爱群体,有时可能会起反作用,反而使个体在完成群体任务中因为担心自己的付出不能被发现,担心自己的功劳会记在别人头上而斤斤计较。
通过硬性的教育要求基至体罚教育孩子进入群体,会破坏孩子对群体的需要,也会破坏孩子对群体的认识,使人类自然需要为群体付出,变成高标准的道德要求,使人感觉无法达到。
我们观察到,在不被干涉的情况下,儿童在生活中会自然地发展一些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儿童自然组织成的群体是他们投入了情感和需求的,所以他们特别在意维护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这个自然组成的群体一定帯有自然的特征,这就是各种个性、各种能力、各种力量的人都有,不像人为组织的群体那样充满着组织者的想法和目的。在儿童期人为组织群体的目的由于不能成为儿童群体成员自发的需要,所以不能像儿童自然组织的群体那样对每一个孩子都具有绝对的吸引力。
儿童只有在自然组成的群体中,才能利用集体活动中出现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社会性能力。
在儿童自组织的群体中,成员之间的向心力使得每一个人都不愿离开群体,所以在个别孩子出现了成长的烦恼时他们会自然选择继续成长而不会选择离开。只有这样才能肯定保证群体中的成员得到持续发展的机会。使他们自己个体的技能适应于群体的目标,他们很少抱怨和负气离开而使自己放弃成长的机会,这就是儿童的社会。
儿童害怕被群体抛弃所产生的力量就是对群体热爱的力量,这一点儿童当下并不能意识到,所以在不自知的情况下,他们虽然受了很多的委屈,却使自己具备了在群体中生存的基本能力。
成人只有给儿童自然组合的自由,而且保护这种群体,并允许群体按照自己的方式发展和运行,才能使群体成员成长起对群体的需要和留在群体中的能力。
儿童自然组成的群体是宝贵的,儿童对群体的热爱是有价值的,我们要非常珍惜儿童的这种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