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爱与慧爱:与中职教育者的心灵对话》的九点收获

        暑期收到学校发的这本书《爱与慧爱:与中职教育者的心灵对话》,从书中深切感受到余国良老师的大爱和智慧,很多人都觉得中职生是一群像哪吒一样的魔童,贴着闯祸刺头难管理的标签,但余老师却用大爱和智慧的魔棒改造了他的学生,也改变了人们心中的成见。以下是我读本书的九点收获 :

一、换种思维带学生,别嫌弃这群孩子。

        俗话说:“差秋苗也能长出好谷子。”关键看种田者怎么对待了。中职生绝大多数都是被中考淘汰上不了高中的学生,还有一些初中都没能正常毕业的,这样的学生必然事多且难教,既然这样,就不要抱怨和急躁,换个角度,多些耐心,科学周到地去打理和栽培,凝神静气,静待花开,时间到了同样会有好收成。

二、忘却教育是大智慧。

        忘掉老师的身份和面子,放下教育者的架子,伏下身来跟学生平等的对话,走近孩子,做他们的朋友,想法子顺顺他们的性子,只有当他们感觉不出你是在教育他,他才能走近你,听你的话。这点是很多老师都不容易做到的,当老师久了,总会有“好为人师”的职业病,所以像改变学生得先改变自己。

三、给学生多些赏识

        赏识是对学生的认可和肯定,其实所谓的“问题学生”很多都是缺少家长和老师的赏识,被一些世俗偏见禁锢,所以用一些偏激的方式和这个世界相处,其实只用多一些赏识就能打开他们“冥顽不化”的壳,赏识不花钱,听者像过年,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赞美,每一个学生都渴望被认可,多去发现和挖掘学生的优点,用赏识教育去引导学生的发展。

四、发自内心的尊重孩子,在乎孩子

        什么样的爱是孩子们当下最需要的呢?他们要的不是你的心肝,而是你的眼睛——我们的孩子缺少一双看得起他们的眼睛呀。社会对中职生的偏见很多,在学生毕业找工作时遇到的打击会更多,作为中职生的老师,我们要给他们尊重,给他们作为独立个性的个体去尊重,才能给孩子更多的自信,尊重、在乎和爱才会给孩子最好的盔甲,去面对这个社会中的风雨和打击。

五、优秀是可以种植的

      每个孩子都渴望自己的优秀被人发现并重视。我们可以做的最伟大的事情,莫过于让孩子知道他们能够优秀并且会一直优秀。每个孩子的身上都潜藏着无数像种子一样的“优秀点”,我们职业教育者就是要去挖掘孩子们的“优秀点”,助力他们发芽、成长。

        其实这点我们学校就做的很好,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和选修课,还有学校、市里、省里的各种竞赛活动,我们发现学生的“优秀点”,培养发挥他们的特长,给他们展示的舞台,他们也回馈我们一个又一个的惊喜。

六、演好自己的“戏”,抓住孩子的眼睛

        如果把教育比作一场有喜有悲、有苦有甜的大戏,教育者们就是舞台上的生旦净末丑。利用现代化智能化的教育手段,演好我们的角色,唱好戏,让“观众”就有看下去的愿望,不“中途退场”。

七、掌握沟通的艺术

      沟通应该是一种积极意义上的交流,要建立在沟通双方都积极面对的基础上。如果一方积极主动,而另一方却消极应对,那么沟通就不会顺畅。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有主动与孩子沟通的意识,更要掌握沟通的艺术。若只顾自己的单向输出,不顾及孩子的感受,那就有可能不仅不“通”,反而会“崩”。

八、声声传递精神正能量

        中职教育的首要任务不是传授知识、培训技能,而是为这群孩子充足精神能量,护住精气神。只有当孩子们的精神能量充足了,精气神固定了,其他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为此,我们要适时开展“心情教育”,让孩子们在心情舒畅之余补足精气神。当他们的笑声、歌声、掌声、口号声和感恩声这“五声”随心而动时,他们的精神正能量就会充盈饱满,他们的学习劲头和生活动力就会更足更强。

九、习惯培养:对症下药才见成交

        有关研究表明,3-12岁是孩子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12岁特别是18岁以后,孩子会逐渐形成生活、学习等方面的许多习惯,这些习惯会影响着孩子们的一生。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使新习惯取代旧习惯并在孩子身上扎根就比较困难。百草治百病,百病有千方。我们要认真把脉,望闻问切,对症下药,找到培养和改变孩子习的“灵方”。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一名中职教师,接触和教育着一群十六七岁,即将走向成人的学生,深知这个年龄阶段对学生的影响有多大,也曾苦恼于不知该怎么做好教育,通过余老师的书,我也学到了爱与慧爱,以后也要用余老师的大爱和智慧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做一个更好的中职教育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爱与慧爱:与中职教育者的心灵对话》的九点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