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拉近彼此距离,却替代不了面对面参与读书会的真实体验

2020年的尾声,以为COVID-19已要跟着进入尾声,竟是另一波的反击,打得原是防疫模范生的台湾,跟着人心惶惶,连带掀起向大陆购买疫苗的议题…等。原已开始报复性旅游试着拉起经济高峰,现又像被打入与其他国家一样地忧心忡忡,开始施实进入公共场合需配带口罩,不过这样的现况并不影响台湾对于「读书会」的参与。

在没有参与帅小冰老师的线上课程之前,我对于大陆知识付费平台是个比小白还小白的小白,这样的情形可反应出台湾一般民众对于这块市场,是完全空白。因为撇开已生活、工作在大陆的台湾人民,其他的一般民众并不会特别购买「知识产品」,如同我前篇文章所说,在台湾人的脑子里,从不感到缺乏知识,因此并不特别感到需求。而且,台湾的交通路程不长,能够运用在通勤上获取知识时间相对不长。


大陆读书会商业模式值得效法


从「读书变现课」开始,陆续接触到各式关于知识变现的资讯,以及与他们同学们的交流,感到把”知识”做为一项商业模式,有许多值得效法的地方。像是微信群组的各种互动方式,这在台湾是没见过的,虽是对着手上长方型的金属面板,却可以牵动人们的喜怒哀乐,随时挂念着群里的一举一动。另方面就是将幅员广阔的各地城市同好,全都圈进同个群里一起互动,这是相当神奇的事情。

对于”十点读书”、”樊登读书”、得到”、”知乎”…等读书类产品,我皆没有参与过。做为一个外行人、外来人看这些读书会,我认为:是氛围建造起来的。不断地宣传着:人呀!就应该读书、就应该学习、就应该加入读书会…等!最后钱是缴了,但有没有参与,未知!有没有读到,未知!有没有得到知识,未知!因为没有谁会去测验、会去检视。

因此,部份看衰知识付费产品的学者、媒体人们,才会这样说:”知识付费产品是在贩卖恐慌。”



台湾读书会存没


反观台湾对于读书会的态度,采取较”自由”、”随缘”、”为理念而读”的市场机制。在台湾人爱读书的朋友来说,我们是落实”以书会友”,对这些读书会发起人来说,就是罗列书单,如果愿意参与者就一起来。或是有些是办”佛经读书会”、”企业读书会”、”身心灵读书会”…等,为了理念而办读书会,宣导佛教、企业等。

好处是,不用费劲地号召成员,自然地令读友们自发性地参与,使得读书会互动性强烈且热情。坏处是,当读书会流于形式,或是读友们忙就渐渐解散。

补充说明两点:一、台湾读书会仍以面对面交流为主;二、有些企业会资助某些团体,免费邀请到大咖作家们来参与读书会,形成一种文化活动。

读书会,对于台湾人们来说是交流情感的一种方式,也许书,只是一项工具。所以我们更喜欢面对面参与读书会,这样才能感受到人之间的温度。如果能再从中得到书的知识,那是加乘想要继续参与读书会的效果。


综观两岸读书会


其实对于我来说,或者是说对于台湾人来说,读不读书也没什么非得担优不可的议题。因为台湾媒体没在炒热这个议题,也没有哪个KOL出面呼吁这个议题,可能是台湾的新闻节目24小时连番播出,光是看新闻节目的资讯就够让大脑爆炸了。

在我看来,如果自己本身有才识的,说出来的话、做出来的事就能让他人信服,不需靠着购买读书会会员展现自己是个有知识的人;当然也存在着那些,藉由读书、参与读书会、购买知识产品,从中获得优越感的台湾人,我想这是人的通性。只是,是否真心喜欢研究知识,与人相处后,会得到答案。

别想要通吃,读书会这件事仅能找「同温层」取暖。这是我朋友与我聊着读书会这件事,得到的结论。就像是,总会有人喜欢”红楼梦”,但也有人连里面在讲些什么故事都不知道的人。我们就与同好聊着共同的话题即可,得到个人身心灵的愉悦,无需想要影响不喜欢该领域的朋友们,徒劳无功。


我想要做这样的线上付费会员读书会


这只是一个雏型:

「拍卖我」在线读书会 

主题: 读苏东坡这个人,学圈粉干货,用起来推销自己 

敬邀: 全球华人企业主们


想推销产品的企业主都适合进来这个读书会

平台: 微信群 + 视频 

入会费: ??元 + 每周购买所需的会员内产品并说出感想


进行方式: 每日一打卡,打卡内容共二项

1、推广一项产品

2、以苏东坡主题的作业


进行时间: 每周二,微信群:综艺小游戏


每周四,腾讯会议共读一个单元


加码:每天中午12:00选出三篇最佳作业,增加曝光


领读人:康瀞文 + 阅读小伙伴


五个星期的主题:

一、在下东坡,一个吃货

二、十年生死两茫茫,东坡的情感生活

三、大江东去浪淘书,东坡诗词

四、身行万里半天下,官海浮沈奔波忙

五、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

你可能感兴趣的:(互联网拉近彼此距离,却替代不了面对面参与读书会的真实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