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驱力是培养孩子的积极性

那个谁曾说: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自我主宰是在表达一切皆在掌控中吗?还是在表达恰如其分的自律呢?

自律是自己听自己的,做到也好难,我们经常意识和行为不统一,想的多做得少,自律本就是很高的要求了,关键是我们缺的不是自律,而是自驱,自我驱动的能力,光有自律是不够的,仅凭调动意志力式的坚持,不靠谱,太费能量太伤力了,比如锻炼、减肥、戒烟,靠意志力坚持都是一阵子结束的,是因为这个过程你的身体不开心,找不到乐趣,做起来谈何积极性呢?

想要通过意志力来达成自律,强迫自己倒逼自己形成一种自律的生活方式,往往是行不通的。意志力就像一块肌肉,如果你对他要用力过猛,他就会变得疲倦,力量越来越弱。我们要追求的不是自律,而是自我驱动力,就是内驱力,只有当你开始自我接纳,从心底愿意自我负责的时候,并喜欢自己做的每一个决定,你才会有足够的动力去持续去做那些有益于你人生的事情。

内驱力背后的心智模式中的积极性

积极性让人琢磨不透,要让孩子做一件事情,可是他并没有按照我们所说的去做,怎么办?这时我们要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分:让孩子“做什么”和让他们“做到什么”?有什么不同?是你让他做到的,还是他自己做到的?孩子们是没有那么多积极的想法去配合我们,他也不知道我们到底是啥意思呀?很多父母这一刻都简单的使用了一种历史悠久的古老的外部动机策略:胡萝卜加大棒,就是奖与罚,这种方法在某些情况下是的确能够有效地激发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奖励可以有助于孩子实现短期目标,还可以帮助孩子着手去做某件事情,迈出重要的第一步,奖励带来的负面效应就是孩子会对奖励本身感兴趣,从而伤害到了内在动机。罚可以让孩子知错就改,心生敬畏,并且长记性不再犯第二次错误,罚的坏处就是让孩子感受不到爱和温暖,而且这些的外部驱动都比较短暂,我们要的是放长线钓大鱼,着眼于未来的内在驱动力。

培养内驱力首先是要明确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然后才会去想做些什么,之后才会又自律的行动,最后梦寐以求的东西也会随之显现。内驱力的配方:正确的心态,自主性、胜任力和归属感,处于最佳水平的多巴氨,心流。这些原料都来自于我们的心智模式,卡罗尔德韦克的两种心态:固定型心态和成长型心态来描述,培养内驱力就是典型的成长型心态,德韦克建议,要赞扬孩子身上用于解决问题的努力和他们所想到的各种点子,而不要去赞扬他们所取得的成绩,这是激发他们的自主能力,自主能力又分为自主需求,胜任需求和归属需求,这三种需求都被满足了,多巴胺就会在头脑内大量分泌,达到最佳水平,这种状态下孩子去做一件他又喜欢又有一点挑战的事情的时候,就很容易进入心流的状态,全神贯注忘记了时间的存在,要是每一个孩子做作业都能达到这种状态,那该多好啊!我要告诉各位的是,他们在做游戏,玩手机都能达到这种状态,这个是享受的过程,而不是意志力坚持的过程。

我是田建华

阅读《 自驱型成长》打卡

本月第21次

金句:外部控制策略会降低孩子的表现水平,会让孩子爱上奖励的外部条件本身,而不是正在做的这件事情

感受/触动:我们总是在沿用简单的方法,而不是在思考,用长期有效的方法

启发/思考:如果不使用胡萝卜加大棒,我们怎么调动对方的积极性?

疑问or行动:可以问一下孩子,他做什么事情是真的开心的?真的喜欢的和快乐的?给足够多的时间让他们去做他喜欢的事情,并去创造心流体验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驱力是培养孩子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