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终身学习研究】八月共读感悟一:做一名有教育悲悯和教育敏感的教育者

 【八月共读】感悟一

                                   做一名有教育悲悯和教育敏感的教育者

  ——读《农村留守女童:她们的日常生活与教育支持——以草山小学五(2)班为中心的考察》有感  

    八月,全民终身学习阅读小组的共读材料是戚务念博士的三篇论文,其中必读材料《农村留守女童:她们的日常生活与教育支持——以草山小学五(2)班为中心的考察》,参考材料《乡村初中班主任职业倦怠归因的个案考察——当地人的视角及其社会学的后设分析》《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赋能》。

     这三篇文章,看似内容不同,细读钦佩于戚博士对教育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深层思考,作为一名教育研究者强烈的悲悯情怀和教育敏感扑面而来。这次,我想就三篇文章各表达一下我的学习心得。

       一、几分沉重,几点思考

——读材料《农村留守女童:她们的日常生活与教育支持——以草山小学五(2)班为中心的考察》

说实话,读完戚博士这篇文章,我有一种如鲠在喉之感,如果不是这篇文章,我对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境遇的理解,可能依然停留在表象上。尤其是对留守女童的生存境遇和精神世界,会不会有很多人如我一样,不曾设身处地思考过。

作为一名母亲,读到这些留守女童的生活状态,尤其当地社会还普遍存在着的重男轻女现象,感受着这些女童们生活中的不平等和内心的委曲求全,甚至为了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一切都要装得无所谓,这样压抑着的童年、甚至被扭曲的对自我的认知,对她们的未来的人生观、家庭观乃至婚姻观可能发生着怎样的影响?

文章最后一部分,作者指出:“农村留守女童的童年是不幸的,然而个体的这一生命历程却是更大的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的产物。父辈的不在场改变了本是‘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的家庭生态,从而让亲子之间分隔各方,处于不同的时空之中。不在场的共同生活导致家庭劳动力的不足,再加上性别偏好的交叠作用,使留守女童在家庭劳动中承担更多的劳务负担。家庭照料的不周、女童青春期教育的缺位也会导致农村留守女童在未来成长中处于不利境地。”

——女孩儿天生细腻而敏感,对于父辈的远离本来就更有情感上的依恋与不舍,这种内心的不适,在现实生活中非但得不到身边祖辈(多数)的积极情感回应和安抚,相反却因为自己是个女儿身,在文化程度不高、见识少、眼界不高的祖辈眼里,“将来总是别人家的人”,在生活上、学业上得不到与男孩儿同等照顾,这无疑对女童的内心世界是雪上加霜。或者慢慢变得麻木,将来以同样的观念去对待自己的下一代。这将是一种怎样的怪圈?

现在的女孩儿,就是未来的母亲。她们能成为怎样的母亲?她们中间有多少可以活成自己希望的样子?

越想越沉重。真心希望有更多人关注这个群体,希望有更多人读到戚博士这篇田野研究文章,唤起更多人对留守女童的关注,唤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

随着城市化发展,更多务工人员进城打工,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其实随着国家的乡村振兴建设的推进,笔者从近十年亲前前后后到过的城市、郊区和乡村所见所闻,得出的个人结论是——-现在很多年轻父母外出打工,实际上并不完全是因为在家乡无法维系家庭生活,而是自己“不安心于乡村生活”。我曾和一位在三线城市生活的亲友一同回到更为边远的山区老家,途中,友人看到山坡上一栋栋房屋,她很难理解,当即说:“我宁愿到城市里乞讨,或者捡破烂也不愿意在这样的穷山恶水的环境下生活。”我半天无言以对。从我父母对山中老家老屋的依恋而宁愿固守那一方山水,而不愿意搬进城区生活的切身例子,我感受到的是常年生活在乡村里的老一辈,他们对那一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而乡村的年轻人则不一样,他们或许因为学业和工作经历看到了外面世界的精彩,用外在的生活便利比较,乡村自然是无法比的。

但是,殊不知,城市里生活的人们对乡下市外桃源一般的生活,是多少城里人一生的愿望?!从这种意义上讲,我多么希望乡村年轻父母能有可能认识到人生中身为父母之后,能更多从孩子需要父母陪伴角度出发,从尽可能积极从当地自然土地资源上寻找生活出路,而不是简单的以逃避心态,出门打工。现在所处信息时代,各种农副产品通过直播,靠勤劳致富维持一家人的生计,总是有办法的。至少夫妻二人有计划地安排外出务工,心中有这个意识在孩子尚幼,对孩子的陪伴和心灵关照是不能缺失的。一旦缺失将来永远难以弥补。这样,自然会找到更适合自己和家庭的生存之路。

而谁来引领这些乡村里的年轻父母们转变观念,对乡村本身的热爱,对身为父母角色的担当,对个人价值实现的多元理解……我觉得这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来关注和引导。

 这也让我们看到了乡村里更需要建立起适合于他们的全民终身教育体系,让乡村里的老人和年轻父母也同时收到适切的引领和教育。唯有观念更新了,他们对待子孙后代的教育观念和相处模式才会改变。

谁来挑起乡村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大梁?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我想教师,是这其中重要的一股力量!

乡村父母只有深切认识到:只有家庭的完整,父母宁静笃定的态度,才是女童们最坚实的精神力量!我一直对我的父母心怀感恩,因为当年在无比艰难的条件下,交通不便利,也会想方设法利用当地资源发家致富,供我们姊妹几人上学。而在村村通公路,国家对乡村有各项优惠政策的今天,在农村踏实生活,陪伴孩子成长,哪怕是陪伴孩子度过幼童期,等孩子身体和心灵都成长到基本独立的时候,能经受住外界的风雨的时候,父母再多一些外出务工,改变生活条件,又何尝不可呢?这一切都是基于一个外人的视角去设想。或者有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自说自话。但我真的觉得年轻的父母转变家庭建设观念和劳动致富观念,是可为可行的!心态转变了,提高的是全家的生活质量,女孩儿因为从小有父母的陪伴,有更多安全感,同时孩子们从小看到了父母为了扛起家庭重担的各种付出,更能隐性激发他们对家庭的担当意识和孝亲意识。

(未完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全民终身学习研究】八月共读感悟一:做一名有教育悲悯和教育敏感的教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