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书《游走:从少年到青年》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第一次读张炜的书约是在十年前了,长篇小说《古船》,老朋友送的。老朋友是老文学青年,极推崇佩服张炜,当时他对我竟然不看张炜的书极为遗憾,非要送我《古船》。然后,我才有意识地开始买张炜的书。

这本自传集里附了张炜的好多生活照,最早的有1983年的。这些照片中的张炜长相周正,神情淡然,目光直视镜头,嘴角不上弯也不下撇,看不见喜,也看不出悲。2007年时的照片,还这样,衣扣周周正正,神情周周正正。从照片上,看不出他曾“认为自己是世界上受苦最多的人“。事实是,1956年出生的他,在初中时得被迫参加父亲的批斗会,特殊材料制成的民兵随时可以进门捆走他的父亲,初中毕业不被允许上高中只能去校办工厂看锅炉,他总独自待着想的最多的一个问题时怎样快些死去……生活中唯一的乐趣是漫长的冬夜听家人读书,想方设法找书来看,写出来句子能被校长印在油印刊物上。他说"文学可以让人在一定程度上免遭苦难,这是我在那个年代里稍稍惊讶的一个发现”。

你以为少年时如此历经苦难的张炜笔下的记忆会很沉重吗?不,他的述说虽然沉甸甸,却充满风趣。他写自己因为向往写作而去寻找老师,拜师,把交往文学朋友和寻找老师这二者结合了起来,这其中的虔诚堪如当前少年们的追星。他都找到了什么老师呢?追寻到第一位老师在粉丝房,第二位是傲慢的严肃的二十多岁的代课老师,第三位是个长相如老太太的小城作家,第四位是村里一户人家的亲戚穿灰式中山服戴黑色宽边镜……令他不敢提出“拜师"二字,以致上大学之前,始终没能拜上一位文学师傅。张炜写的这段拜师经历实在是幽默风趣,每位师傅都以特写出场,栩栩如生,过目想忘也忘不了!他以同样的特写白描忆了几个文友、写家,个个充满对文字的激情。那个年代热爱文学的人真多呀!

热爱文学痴情写作的张炜四处游走,"遇到了多少有意思的、难忘的人和事,它们都算我一路的酬劳”。我最喜欢书中第三章《山地和平原》,这章里都是有意思的人,抛妻离子独居深山的老李花鱼儿,相信自己己120岁的铺佬,古怪的老酒肴,河汊隐士……这些有意思的人让我想起老家的小山村里的某些人,缠绕着Ta们的挤眉弄眼的流言蜚语。读书的乐趣莫过于此吧,能让人的记忆复苏,甚至有可能回到童年、少年、青年…

第四章《一些历险和奇遇》更有意思,全是张炜的漂流奇遇记,叹服人的独立特行的嗜好与勇气,叹服大自然的造化神奇,这些都炼化进了他的文字里,他的写作里。于是,他在第五章《书里书外》说:“我觉得与人的交流和交往既是通向极大发现和惊喜的过程,也是引起最大沮丧的原因。人与人的交往奇累无比,许多时候是痛苦的、劳心劳神的。而与自然万物的交往则简单明了得多,容易得多。人在自然中的欣悦,简真是无以形容的。人离开了这种交往,就是陷入苦恼的开端。“

好了,不用我再引用,你能觉得些张炜那般周正的根源了吗?我觉得,他是个素食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今日书《游走:从少年到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