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拼爹,端茶递水跑龙套10年,曾国祥最穷时,钱包只剩2位数

这两日,最新一届金鸡奖公布电影提名,由曾国祥执导,易烊千玺和周冬雨主演的电影《少年的你》以11项提名的成绩领跑。

其中,最亮眼的,不该是周冬雨和易烊千玺,而是背后那个跟“星二代”标签较劲了数十年,终于明白,与其撕掉这个标签,不如证明自己的男人。

他叫曾国祥。

是这部电影最重要的幕后英雄。

曾国祥这个名字,听起来特别有年代感,倒真有些人如其名的意思。

他的日常生活很潮,但他在思想上,却是少年老成,有着叛逆不羁的主见,有着与众不同的细腻心思,还有着对社会的严肃思考。

01、被女人围绕的少年时光

小时候,曾国祥对父亲的印象,大约只有两个:很忙,很色。

曾志伟很忙,忙到没空参与曾国祥的所有成长。

以至于曾国祥的童年,完全被“女人”包裹着,从生活,到思想,无一不充斥着女人对他的“深远影响”。

曾志伟很色,这是从他的电影中说的。

他的电影,大多都有一个“猥琐”“色眯眯”的色鬼表现,以至于曾国祥打从心底里抗拒成为父亲那样的人。

甚至,这种抗拒,往往化为实际行动。

例如,小时候有人告诉他,踢足球会矮,他再也不踢足球,为了避免像父亲一样“猥琐”,他会坚持健身。

对大多数的孩子而言,父亲的形象总是英雄般那样伟岸高大,曾志伟在曾国祥眼里,却和他的身高一样,矮的可以忽略不计。

1982年,曾志伟策划并主演了一部特效恐怖电影《小生怕怕》。

几年后,一直忙于工作的曾志伟,被校长亲自邀请到学校里苦口婆心地劝说:“我知道您儿子很喜欢您,但能不能请您提醒他,早上唱校歌时不要带同学唱《小生怕怕》?”

那时候曾国祥要是在场,估计会嗤之以鼻。

他也许是很喜欢自己的父亲,但他并不喜欢父亲的电影,甚至直言:“他总是演色鬼,小时候我觉得很低俗。”

也许,带着同学唱《小生怕怕》,只是他想引起“大忙人”父亲的方式,也许,那只是他对自己父亲叛逆的一种方式。

他缺父爱,很缺。

以至于多年后,哪怕他已经成年,可当他第一次在父亲主持的《继续无敌奖门人》节目做嘉宾时,却鼓起了勇气,借着游戏的契机,对曾志伟提出了一个特别的游戏请求。

节目里,有一个背嘉宾走凹凸路的游戏环节,他却问:可不可以让爸爸背我?因为我从小到大都没被他背过。

这一年,他已经25岁了。

幼时的曾国祥,一直是跟着妈妈,外婆长大的。

邻里之间,三姑六婆,婆婆妈妈的闺蜜团不少,更别说,他那个张爱玲小说女主式的外婆。

第一次看张爱玲的小说,他就发现了,小说里的女人和自己的外婆如出一撤,里面的人物,对白,都带着迷之熟悉的感觉。

他从小爱看以女性为主角的书籍,电影,例如伍迪·艾伦和岩井俊二的片子。

姐姐曾宝仪在他的少年时光里,也充当了非常关键的角色。

曾宝仪给他推荐了很多不错的书籍,音乐,引导他徜徉在古典名著,历史书籍,文艺作品,摇滚艺术里。

春上村树,余华,莫言、王家卫……这些都是他的心头好。

可以说,家里的几个女人,外婆妈妈身边的其他女人,全都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他的个人思绪和情感思考方式。

他深知女人麻烦,却很复杂有趣。

盲猜他是不是也会很喜欢《甄嬛传》类的剧。

毕竟,《甄嬛传》也是一部大型的女主群像戏,而且复杂多了。

正因为曾国祥情感细腻,所以,曾志伟对自己儿子一直有一个疑问:“我一直在想,我儿子怎么会这么懂女人呢?”

02、活在B级片里的男人

曾国祥是什么时候开始痴迷于电影的?

其实很难说得清楚。

父亲是电影圈大佬,即便再抗拒,他从小对电影的关注度也一定比普通的孩子要高。

至于是什么时候开始明确的,大约就是16岁那年吧。

即将成年的他,在那年的某一天跟父亲有一次郑重其事的谈话,谈话内容,关于他的未来。

他坦言以后想做电影。

这是第一次,他对自己“星二代”的身份有一丝不算成熟的期待。

曾志伟态度模糊,没说同意,也没说不同意,仅仅是告诉他:大学毕业后再说。

他很听话,安分地听从安排,选择了在国外上大学,主修社会学,辅修心理学、历史学、政治学等。

相对吃香的经济学,管理学专业,社会学很冷门,甚至看起来有些“不实用”,但却能让人沉下心来,潜心研究人性与社会的复杂关系,了解更多不同的思想。

当然,他仍惦记着“做导演”的梦。

17岁那年,身在国外读书的曾国祥,烦闷的看着父亲的《甜蜜蜜》,在和朋友的派对上“发酒疯”,喝酒喝到一半,突然就哭着对天怒吼:我要当导演。

在大学里,研读莎士比亚的戏剧,学着分析经典电影,对具有浓厚现实主义色彩的第五代导演作品情有独钟,尤爱张艺谋,陈凯歌早期的作品。

大三那年,两父子关于未来,又有了一次谈话。

曾国祥再一次向曾志伟重申自己想要当导演的想法,曾志伟这一回不声不响,给他的却是最好的电影圈入场券。

做了20年的甩手掌柜,曾志伟总算靠谱了一回,把儿子交给了陈可辛,当年,曾宝仪想做导演,曾志伟同样也是把这个女儿,放到了别人的眼皮子底下。

曾国祥入职的第一天,著名电影监制许月珍就问他:“你未来想干什么?”

“我要当导演。”

还是不变的回答,但做电影,却没有他想象的简单。

走进陈可辛的电影公司,他从最底层的打杂开始做起。

曾志伟儿子的“星二代”身份,唯一让他能讨的好,是没被骂的这么凶。

他每天要做的事情很多,端茶递水叫外卖,打板子,做场记,翻译文件,计算拍摄时长,做海报,送片子到电影院,做了两年最基本的“杂事,陈可辛开始让他做制片助理,特技演员,编剧,MV剪辑,副导演……

整个电影的拍摄制作的每一种过程,他都参与了个遍,电影上大大小小的知识,他都摸索的清清楚楚。

尽管距离他的导演梦还很远,但他已经很忙,也许已经忙的能体会父亲在自己成长中长达20多年的缺席。

在这之后,不少人看到了曾国祥是曾志伟儿子的“星二代”商业价值,开始给他发出演戏的邀请。

2001年,22岁的曾国祥开始以演员的身份,混迹在不同的剧组里打酱油。

他的第一个角色,就是港式爱情恐怖片《幽灵情书》里的青年阿史。

这是一个油腻的边缘类角色。

自此,曾国祥的角色类型像是被定型了,各种各样功能性、符号性的角色向他扑来。

他所出演的,无一不是宅男,网瘾青年,混混,废青,软饭男等类型的角色,甚至他一度被媒体称为“活在B级片里的男人”。

大约也是这样的边缘性角色,反而让他对于小人物角色内心情感地挖掘,人性的揣摩和社会问题的思考更深,更重。

熬了这许多年,曾国祥初心不改,他仍旧是渴望当导演的,即便他也很认真地去演戏,但他在演员这条路上,没有期待,没有野心。

一直到2008年,他攒足了勇气,终于向导演梦出发了。

03、一个有很多问题的人

其实,早在90年代的时候,十六七岁的曾国祥就已经注意到了香港影坛上的一个重要人物|——王家卫。

王家卫的电影,总能带给他新鲜感,让他明白,原来华语电影可以这样拍。

而社会学的专业,混迹在大大小小剧组的那许多年,都让他对边缘文化,边缘群体情有独钟。

事实上,早在大学的时候,他就已经跟朋友尝试着用老式胶片机拍摄过一部关于青少年为了争夺牛奶票获得权而绑架市长女儿的故事短片。

这部短片,极富荒诞主义抗争精神,后来的《少年的你》,可以看作是他对这个社会思考的一种延续。

尤其是对于青少年成长这一块的。

2008年,曾国祥推掉了所有的演戏邀约,在家闷头写剧本。

在家写剧本,意味着他没有了收入,每天看着卡里的钱一点点变少,终于,只剩下不够果腹的两位数。

可他还是乐观的,他知道,比自己惨的朋友多的是,他还能熬着。

剧本写好以后,他拿着剧本去拉投资,像一个销售,一家一家地走,一次一次的拒绝,一遍一遍地修改。

但每一个拒绝的人,总要给他说上一句:“你还是回去找你老爸吧”。

“曾志伟儿子”的标签,让他避无可避,即便他已经非常努力地想去撕掉它。

2010年,靠着向政府申请而来的电影基金,曾国祥找朋友连手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自编自导的处女作《恋人絮语》。

这部片虽说没有获得太大的成功,却让他跻身导演界,让陈可辛将视线落在了他身上,并将《七月与安生》交给了他。

许月珍曾经说过:他最可贵的地方就是,他一直在去观察这个细节,他希望去了解人性是什么样,人在什么处境里面,他们会做出什么反应……我觉得导演应该是一个有很多问题、很想找到答案的一个这样的人。

在《七月与安生》之前,青春题材的电影,早就被各种撒狗血的情节充斥着了,很多人下意识地觉得,青春电影也就那样了。

《七月与安生》的原著小说也带着那些撒狗血的情节,不加改编拍摄,很容易走入早前那些电影的死胡同里。

作为一个蛰伏了十多年的新人导演,即便许多人对他不抱太多的期待,但他却有足够的耐心去证明自己。

他对剧本做了不少的改编,为演员量身打造角色,设计了七月和安生“交换人生”的情节,让七月和安生都拥有“2个灵魂”,直接升华了整个故事的格局。

《七月与安生》,是曾国祥对这个世界的一种新的探索和表达。

它的成功,让已经被误导的“青春片”有了一种新的表达姿态。

2017年,曾国祥开始了他的新尝试。

同样还是青春片,但却是一个全新的校园暴力题材《少年的你》。

光是在男主角的选择上,他就花费了不少功夫。

易烊千玺试镜三次,从一开始的“他看起来只有十五六岁,没有长开,做不了小北这么狠的角色”“你真的演得不错,而且我能抓住你里面的东西,但是你确实还是有点小”再到“他有一种男人的味道,眼神有力量,加上他的经历,会让人感觉是个有故事的人。”

从2017年夏天的第一次试镜,到2018年夏天进组,为了选男主角,整整耗费了一年。

就在易烊千玺进组一个多月后,一部戴着“校园暴力”帽子的青春疼痛电影《悲伤逆流成河》上映了。

“校园霸凌”在国产电影里,本身就是一个很特殊的新题材。

有了《悲伤逆流成河》打前锋,观众对《少年的你》的期待,几乎达到了一个顶峰。

而为了将校园环境,高三学生生活还原的更真实自然,曾国祥带着人到学校蹲点,收集资料,看高考纪录片,找老师和学生聊天,去高考考场抓拍镜头,感受氛围。

最终,他采用偏记实性的拍摄手法,将一部集反思与批判的青春电影,拔高到社会现实的角度上。

整部片子里,不同层面的人物角色构建,都引发更多人的思考。

在校园霸凌下的受害者,旁观者,执法者,施害者,原生家庭……全都放到了同一平面的不同维度上去给观众自由讨论。

这个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们又是怎么样的?

曾国祥的人生和他的电影都没法给我们一个确定的答案,但他用行动告诉了我们:“只要喜欢,就放手去做。”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愿拼爹,端茶递水跑龙套10年,曾国祥最穷时,钱包只剩2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