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之孔融5:口舌取祸

现在随便在路上问一个中小学生,是否知道孔融,你得到的答案可能除了“孔融让梨”,也没有其他故事了。

在三国这个英雄辈出的乱世之中,孔融实在算不上很突出的人物,甚至在《三国志》中都没有个人传记,仅仅在《崔琰传》末挂名而已。

前面说到孔融十岁时以孔子后人身份拜见名士李膺,李膺对这个能言善辩的孩子很是赞赏,说他“高明必为伟器”。

当时太中大夫陈韪恰巧也来到李膺府第,得知此事,他不以为然地说:“小时候聪明长大后就不一定聪明了”。(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孔融立即反诘:“那么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吧。”(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陈韪顿时哑口无言。

《三国志集解》里,对孔融答陈炜语有一句评价:“观融答炜语,即可卜其后必以口舌取祸。”

孔融之死与他的口无遮拦有很大的关系。

自从孔融向汉献帝上奏应当遵照古时京师的体制,千里以内,不得封建诸侯(宜准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内不以封建诸侯),明白人都知道这是想限制曹操发展。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想成就自己的王霸之业,而孔融始终是汉室王权的坚定维护者,两人政治关系自此分道扬镳。

曹操面上装着无所谓的样子,内心已经对名重天下的孔融开始疑忌了。

《后汉书》说:“(太祖)然以融名重天下,外相容忍,而潜忌正议,虑鲠大业。

张璠《汉纪》也是相同的记载:“(太祖)外虽宽容,而心不能平。

作为闲官的孔融日子过得很滋润,加上他一向重视人才,奖掖后进,举贤荐良,当时有学问的人都乐于与他结交。

孔融府邸经常高朋满座,他们讲谈文学,品评人物,议论政治,俨然成了当时许昌最热闹的沙龙。(及退闲职,宾客日盈其门)

孔融得意地感慨:“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

在众多宾客朋友中,孔融最喜欢青年才俊祢衡。

孔融结识祢衡时候,孔融四十岁,祢衡二十岁,算是忘年交。

孔融和祢衡惺惺相惜、亦师亦友,祢衡称孔融为“仲尼再世”,孔融则说祢衡是“颜回复生”。

祢衡由于骨子里也是不认同曹操的,曹操本想降服祢衡为其所用,结果反而数次被祢衡所辱。

曹操让祢衡作帐下鼓吏,祢衡却裸体击鼓骂他。

曹操对孔融也很生气,怀疑孔融举荐祢衡的用心是侮辱自己,让他下不来台,进一步加重了曹操“必欲除之而后快”的决心。

孔融在政治上不是曹操的同路人和拥趸,在很多具体军政事务上对曹操行为或讥讽,或激谏,多次犯曹操之所忌。

孔融与杨修、祢衡等都属于非常坚定的效忠于汉朝天子的清议复古派,成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推行自己政策的最大障碍之一,最终招来杀身之祸。

曹操恢复丞相制度后,设置御史大夫,任命郗虑为御史大夫。

汉献帝曾经见孔融与郗虑,问孔融说郗虑这个人有什么才能。

孔融回答汉献帝,郗虑只可以与其适道,不可以给他权重。

郗虑听到之后非常不满,开始揭孔融的老底。

碍于孔融的名望,曹操不便自己下手,于是郗虑承担了构陷孔融的作用。(融与郗虑有隙,虑承操风旨,构成其罪)

建安十三年,北方已经平定,曹操在着手实施他的统一大业的前夕,为了排除内部干扰,开始对孔融下手了。

曹操要开王霸之基就必须扫除豪族政治的障碍,偏偏孔融不改名士派头,拥刘贬曹,在舆论上对曹操的王霸之业形成了巨大威胁。

在郗虑的帮助下,孔融的过往“黑历史”都被曹操挖了出来死。

比如孔融曾经和祢衡说过的说“仲尼再世,颜回复生”,若是别人说,也无可厚非,但是孔子是自己的祖先,这样说就是大逆不道。

孔融还说过“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资治通鉴》)

意思就是说他认为父母对于孩子的爱哪有亲情?只不过是情欲罢了,就像是从罐子里拿出一件东西之后,东西与罐子全无关系。

在标榜孝治的汉代,不孝之罪完全可以处以死刑。

一条完整的、关于孔融犯罪的证据链,就这么造出来了。

1. 少府孔融,昔在北海,见王室不静,而招合徒众,欲规不轨,云“我大圣之后,而见灭于宋,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

2. 及与孙权使语,谤讪朝廷。

3. 又融为九列,不遵朝仪,秃巾微行,唐突官掖。

4. 又前与白衣祢衡跌荡放言,云“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既而与衡更相赞扬。衡谓融曰:“仲尼不死。”融答曰:“颜回复生。”

曹操就以这些“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处死了孔融,那年他五十六岁。

孔融妻子、一对儿女全部被诛杀。。

孔融并不是个坏人,他忠于汉室,维护汉献帝,饱读诗书,他荐贤举能,宣扬仁政。

孔融的死,你可以说是曹操的小肚鸡肠的小人行为所致,但我觉得更多的是他自己所致。

孔融自幼便名声在外,被世人捧着,孤傲,抨击现状敢怒敢言。

孔融不懂得为人处世,不懂得谨言慎行,他的死其实是必然的结果。

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许多人专注做一项工作的时候,往往会以这项工作的特质去可看到整个社会事务。

孔融就是这样,读书读到迂腐,目空一切,自大自负,只会吐槽挖苦,而不去做实事。

孔融是这个时代最后一个儒者,尽管不合时宜,但是他还是笃行所奉行的儒家精神。

孔融,过于聪明,又过于理想,在这样充满挫败感的时代,真正能够给他带来存在感的,大概也只有死亡。

孔融的两个孩子更叫人感叹。

父亲出事后他们被寄养在了别人家里,女儿七岁,儿子九岁,因年龄太小未被株连。

孔融被杀的消息传来时,兄妹两人正在下棋,听后也没什么反应。

没有人知道这两个当时一个七岁一个九岁的孩子的想法。

知道的是孔融年仅7岁的女儿,用超越了年龄的镇定说了句千古名言:“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主人怜惜地给他们端来了肉汤,男孩渴了,端起碗就喝,女儿却说:“今天出了这样的祸事,我们也活不长了,有什么必要再尝肉味呢?”

当哥哥的听了大哭着放下了碗。

此事传到了曹操耳朵里,曹操感到留下这样两个孩子终成后患,就下令把他们都处死。

捕吏到时,女儿镇静地对哥哥说:“死后能见到父母,这是我最大的愿望了。”(谓兄曰:“若死者有知,得见父母,岂非至愿!”)

孔氏兄妹引颈就戮,毫无恐惧、哀伤之色,令观者无不动容、叹服:有志不在年高,可惜啊,可惜!

这两个本可能和孔融一样在中国的历史上再闪耀几许光芒的孩子,就这样陨落了。

潇洒无所愧,虽死又何惧?

陈史泯君事,裴范扬君德。

万事随风去,功过任人说。

诗文二五篇,千载有风采!

你可能感兴趣的:(建安七子之孔融5:口舌取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