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懂、想好、说清楚,学会这三点你就能成为沟通高手

在经营人际关系的过程中,沟通是最主要的手段,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自己身边的人,有没有那种八面玲珑,很会来事儿的人,即使面对压力、冲突,也能从容应对,化干戈为玉帛,人人想起他来都会夸一句“会说话!”或者另一种人,在人群中显得拘谨,站在哪儿都觉得尴尬,难得发言也让别人接不上话,总是在角落听别人热聊,脸上难掩落寞。有时候,这种截然相反的情况又会同时出现在一个人的身上。不会沟通到底是天生的还是可以后天改变的?什么因素造成了沟通的困境?有没有什么有效的办法能够有效提升沟通能力?如果你有这些疑问,我推荐你看《沟通的艺术》。

image.png

作者罗纳德·B·阿德勒是美国圣巴巴拉城市学院名誉教授,以沟通写作为专业,在一次沟通研讨会上,他和美国北肯塔基大学教授拉塞尔·F·普罗科特一见如故,就如何将故事片溶于教学目的而达成共识,于是两人很快合作出版了一系列教材和文章。其作品《沟通的艺术》凭借新颖的观点、精心的编排、风趣的文字很快就收到了大学生的热烈欢迎,连续再版12次,畅销30多年,被公认为大学生接触人际关系课程的最佳读本。

这本书的畅销,一部分是因为厚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材料、强大的可操作性,另一部分是因为作者充分考虑到读者群的阅读喜好以及社会需求,在书中穿插了大量的漫画、影视剧剖析、例证、引用,使得说理变得生动,实践变得有趣。通过将抽象的思想和人们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得沟通的艺术更具有现实意义,而不是一切枯燥理论和研究的随意堆砌。

全书由三部分构成:看入人里、看出人外和看人之间,也就是从沟通的三个维度—沟通者、沟通方法和亲密关系—出发。看入人里,主要讲述沟通对沟通者产生的影响;看出人外,主要介绍了语言和非语言行为在沟通中的作用,强调倾听的重要性;看人之间,介绍了各种亲密关系中的独特沟通方式,以及如何处理人际冲突。而穿插在全书的另一条主线是沟通的三大要素:听、想、说。只要简略的回想一下我们身边的沟通高手,就可以发现,他们都能做到认真的倾听,全面的理解,准确的表达。这也是《沟通的艺术》这本书想要教给读者的最实用的方法。


认真倾听

阿德勒认为,在沟通的过程中,听和说几乎一样重要,然而听和倾听是两个概念。从两种行为发生的过程来看:听是声波震动耳膜,刺激听觉神经把信号传送给大脑,是一个生理过程;而倾听需要大脑对电化学脉冲还原为声音,对接收到的信息进一步加工诠释,这是一个心理过程。二者相当于进阶关系,处理信息的层次不一样,产生的结果当然也不一样。

比如前段时间,我需要做一段演讲,但是每一次练习都会脸抖手颤心慌,于是我觉得自己太过焦虑,肯定完成不了这个任务(自我应验预言)。在演讲前,我特意去请教了有经验的前辈,前辈说了很多技巧和鼓励的话,然而我却一个字也没记住(隔绝性无效倾听)。等到真正去演讲的时候,我看到有人离开,有人心不在焉(选择性无效倾听),于是内心更加焦虑,讲的越来越差。最后我告诉自己,我果然不适合演讲。

由此可以看出,沟通者的知觉、情绪以及沟通方式对于倾听的效果都会产生影响。阿德勒对于如何进行有效倾听,提出了几条切实可行的操作技巧:

1.少说话
2.摆脱注意力分散
3.不要过早评断
4.寻找关键意思

比如说,当对方在讲话时,你不需要说话,只要提供两只耳朵仔细的听;躲开手机、电视、广播等可能造成注意力分散的干扰,始终关注对方的表达;忍住自己想要打断对方的冲动,
把话听完,避免自己的刻板影响和偏见歪曲对方的意思;如果对方表述混乱,你可以思考一下对方说话的关键重点,以便于自己的理解。

有效倾听是我们能够做出正确回应的前提,只有确保大家都能理解彼此,才不会出现“对牛弹琴”“鸡同鸭讲”的尴尬局面。其实,生活中很多沟通的困境都是由误解产生的,只有先解决了“听”的问题,后面的沟通才有意义。


全面理解

通过倾听,我们从对方那里获取了有用的信息,那么下一步就要在大脑中对信息展开分析、整理、辨认,最终进行诠释。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偏差、扭曲、误解,阿德勒指出了影响理解的几个因素:

1.自利的偏误,即在解释信息时,我们倾向于对自己有利的解释。
2.先入为主,即根据自己的第一印象对信息作出解释。
3.以己度人,即认为别人的想法和自己一样
4.自我应验语言,即向我们期待的方向进行解释
5.最明显的最有力,即我们的解释会被显而易见的因素所影响

这些阻碍大多都是由我们的知觉习惯所产生,为了避免让这些错觉和倾向影响沟通的进行,阿德勒提供了一个“知觉核检”的小技巧,帮助我们用几句话的组合廓清信息,正确理解对方的意思。

知觉核检包括三个要素,首先进行行为描述,然后列出你对于这种行为的两种诠释,最后请求对方进行澄清。这是一个行为拆解的过程,目的是排除主观判断,诱导对方给出合理的解释。

比如说,对于女朋友没来由的生气,你可以这样说:刚刚我和你说话,你一直不理我,躲着我(行为),你是在生我的气么?(第一种诠释)还是今天发生了什么不顺心的事?(第二种诠释)可以告诉我你在想什么吗?(请求澄清)

在这样的情境下,对方即使真的在生气,也会因为你认真的询问和关切而放下戒备。有的时候我们生气是因为认为对方理所应当理解我们的意思,对方不理解那肯定是他的能力有问题,或者抱有偏见。通过知觉核检的方法,我们可以发现,只要稍稍改变表述的方法就能让互相理解变得更直接、更有效率。我们缺的不是能力,而是方法。


慎重表达

如何准确表达是很多人的死穴。比如说当面对夸赞时,从前我们说“不敢不敢”现在提倡说“谢谢”,说完谢谢再说什么呢?很多人就卡壳了。再比如说面对批评和反对,很多人会气得涨红了脸却一句话也说不出,等回家后却想起千万句反驳的话来,恨恨的想“要是当时这样说回去就好了”。阿德勒也关注到了人们在表达上的障碍,尤其在面对冲突时,如何表达才能化解冲突,甚至达到双赢的局面。

首先,在表达之前要营造一个积极的沟通氛围,有利于稳定沟通者的情绪,其中的关键就是表达自己观点的方式:攻击观点,而不是攻击对方的人格。

当你回到宿舍,看到满地的垃圾灰尘,而应该轮值打扫的室友却满不在乎的玩手机游戏,你也许会气得涨红了脸,大声指责:“你怎么这么懒!”(人格攻击)。面对指责,室友立即本能的给出放卫性回答,推卸责任甚至反咬一口。这样的沟通就不可避免的向负面螺旋的方向发展,最后造成破坏性的结果,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或者你可以努力压制住内心的怒火,打个招呼(营造积极氛围),然后说:“今天轮到你值日了,可是你好像还没有开始打扫,宿舍实在太乱了,你可以先打扫一下吗?”这样的表述首先将问题澄清,其次表达出自己的不满,最后要求行动。一个建设性的表达,能够让对方更容易接受,并作出改变,问题迎刃而解,更重要的是也不会损害人际关系,正是达到了双赢的结果。

其次,在冲突中沟通者需要清晰的描述问题和需求,传达完整的信息。

心里学家约翰·高德曼总结出在冲突中绝对会引发破坏性的后果的“末日四骑士”:

批评对方,尤其是对人格的攻击;
防卫自己,推卸责任;
表现出蔑视和贬低;
回避问题,撤出交流。

在冲突中经常出现以上一种或者几种回应的话,很容易就会让沟通急转直下,变成破坏性的进攻螺旋。面对这种情况,阿德勒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他创造了一种沟通句式,通过四个要素的协调应用,将沟通变得更有建设性。这四要素分别是:描述行为,产生的结果,自己的想法以及感觉。

当你想抱怨老公应酬太多妨碍了夫妻关系,你可以这样说:“老公,最近你的应酬特别多,已经连续4天没有在家吃饭了(描述行为),我只好一个人在家等你(产生结果),我觉得这样下去,我们俩的交流会越来越少,感情也会越来越淡(自己的想法),我感觉很孤单(感觉)。”

完整的表述问题和需求能够帮助对方理解自己,体会自己内心的矛盾和烦恼,这就相当于一次自我袒露,其好处是触发对方的自我袒露,有助于维持和建立积极的沟通关系,共同商议解决之道。


《沟通的艺术》这本书指导读者跳出对话的框架,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待沟通的意义。沟通不仅仅是一门需要学习的技巧,更是一种需要好好体会的艺术。不论是进行自我提升、建立人际关系、有效解决问题还是丰富精神世界,《沟通的艺术》都值得我们反复阅读,建立人生的新格局。

你可能感兴趣的:(听懂、想好、说清楚,学会这三点你就能成为沟通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