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学习,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Say NO

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难题。

你是一个会计,老板或许需要你会做销售,你是一个程序猿,老板可能要你会管理。

听上去,这似乎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是,这就是生活的魅力之处,总有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总要面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老罗,罗永浩,他在做锤子手机意气风发的时候,可曾想过有一天欠下6个亿,去直播带货?但是,他做到了,而且成为了头部。

一位哲学家 曾说:生活就是一场真正的战斗,如同宇宙中的荒芜之地,等待着我们救赎。

那些荒芜之地,就是我们曾经觉得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我们能早一点做好准备,是不是就能完美应对了呢?

应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好的准备就是元学习。

什么是元学习呢?很简单,元学习就是学会学习。很多人学习能力很强,考心理咨询证,会计师证,这证那证,你问他怎么考的,他可能答不上来。

元学习就是深度剖析学霸的学习过程,把学习本身当成一种技巧来学习。

史蒂芬·科特勒的《跨越不可能》这本书就系统的给我们介绍了一套从战略到战术的完整体系,让我们掌握元学习,成为一个通过学习,完成“mission impossible”的超人。

一、武器装备:成长型思维和真相过滤器

成长型思维,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徳韦克提出的重要思维方式,与其相对的是固定型思维。

如果你是固定型思维,意味着你相信天赋是与生俱来的,再多的练习,也不会帮助你提升。

而成长型思维,意味着你相信,天赋只是一个起点,练习会让一切变得不同。

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你认为你可以(成长型思维),您就可以;如果你觉得你不行(固定型思维),你就不行。

不要忽视这个思维方式,它从大脑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上,直接影响到我们能否吸收新知。缺乏成长型思维,学习几乎是不可能的。

有了成长型思维的加持,邓亚萍从一个不适合打乒乓球的小姑娘成为了世界冠军,不仅如此,从北大毕业,到国际奥委会,再到剑桥获得经济学博士,她的人生一直展开新篇章。

邓亚萍在她的新书《心力》中详细描写了她的成长历程,成功源于内心的力量,也就是面对困难的态度。

当年邓亚萍的教练对她爸爸说,亚萍个头太矮不适合打乒乓球,邓亚萍爸爸问她,你怎么想?邓亚萍说:我从来没有想过放弃打球,我用三个字总结就是:不认输!这是我理解的成长型思维模式。

固定型思维的人可能天赋极高,但是害怕失败,面对挫折,他们的自尊心会被沉重打击,再也站不起来。

成长型思维的人不认输,这里的不认输不是说赢球输球无所谓,而是不怕失败,争取赢。成长型思维让邓亚萍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说“我不会”,而是说“我需要提高”。被省队拒绝之后,反而激起了邓亚萍的斗志,8岁就穿着十几斤的沙衣,腿上绑着沙袋,挥着铁球拍练球,每天练习10个小时。最后脱下沙衣,就像学会轻功一样,在球场上飞奔,成为了乒乓球大满贯中国第一人。

除了成长型思维,真相过滤器是第二件武器。

真相过滤器,简单来说就是,问自己,我怎么知道,我听到、看到的是真相?

谣言止于智者,真相往往只有一个。真相能让我们对获得的信息产生信任,而信任感是全身心投入学习的基础。

《跨越不可能》的作者史蒂夫·科特勒,他是一个新闻从业者,消息来源广泛,他的真相过滤器就是:任何一个消息,要向5个专家去证实

过去他迷信数字3,认为3个人都赞同的事实就是真相,后来发现错了,3个人不够。

因为前4个人有可能是互相推荐的被采访者,不会意见相左,往往到了第5个,才出现不同的看法,也才能辩证的看待这个消息。

这是史蒂夫摸索出来的“真相过滤器”,你也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

二、阅读:向书本宣战

有了成长型思维和真相过滤器这两个武器,下面我们要宣战了。

对谁宣战呢?对书本宣战。

有了互联网之后,似乎学习变得简单了,有人提出一个概念叫“联机学习”,就是不会的知识上网查,用搜索引擎和微博文章、公众号代替从书本获取知识。

比如,从过去记知识点,变成记查询关键词,从过去翻阅相关书籍,变成看相关主题的微博和公众号文章,事实是这样吗?

先问你一个问题,你知道世界上第二高峰是什么山吗?第三高峰呢?

咦?是不是从没注意过。赶紧上网查,上百度,输入“世界第二高峰”,得到一个结果。

但是,这不是学习!学习一定是系统性的。

我们换一个场景,这时你在看有关世界山脉的科普书,它会列出世界十大高峰,并且用一幅图形象的画出来,你是不是一下就记住了很多高峰的名字?脑海中也建立了一个山峰体系。

因此,为什么要对书本宣战?因为读书的投资回报率是最高的!但,相比于读微博、公众号,读书是最难的!

我们把微博、杂志专栏和书,三者做个对比。

先看微博,成年人阅读速度大约是每分钟250个字,每篇微博文章大约800字,读完约3分半。在这几分钟的时间里,你获得了什么?大约是作者三天的努力。通常他们需要花一天半的时间研究某一话题,研究方法主要是阅读和咨询专家。

接着再花一天半的时间写作,写作过程中需要更多的阅读和交流。也就是说,3分半换来3天的努力成果。

再看看杂志专栏,一般杂志专栏会在5000字左右,这意味着大约需要20分钟读完。

这20分钟,你会获得什么呢?一般杂志专栏,会花费一个月对这个话题进行研究,接着用6周时间用于采访,再用6周时间写作编辑。

也就是说20分钟,得到4个月的脑力和体力成果。是不是比微博划算?

再看读书,例如史蒂夫·科特勒的《超人的崛起》这本书,大约75000个字,读完至少需要5个小时。时间很长对不对?

但你获得的是作者15年的生命体验

书是这个世界上最浓缩的知识形式,没有之一!

现在购物会买一送一,读书也有一个附加价值,相当于赠品。那就是,阅读能提升注意力,减轻压力,防止记忆衰退!简单来说就是阅读还能提升效能。

如此划算的学习方法,当然要向读书宣战。

三、用巧劲,四两拨千斤:掌握元学习的技能,方法很重要

想要获得元学习的能力,仅仅埋头苦练是不行的,俗话说:既要埋头拉车,又要抬头看路。掌握元学习就要向阅读宣战,而打仗,比如攻克一座城池,需要战略战术。

这里有两条锦囊妙计供你使用:学习知识的三个步骤三条捷径

锦囊妙计一

学习知识的三个步骤。史蒂芬·科特勒总结,学习一门知识也好,一项技巧也罢,都可以按照这三个步骤,几乎不会出错。

首先,这三步骤的第一步,就要通读5本书。这“通读”两个字很重要,不要怕挫败感,看不懂的地方可以先忽略,读完就行。因为“通读”才能发现阅读的乐趣,乐趣才是学习的原动力。而五本书的挑选有讲究,要按照从易到难再到广的顺序。先挑一本关于这个学科的科普类或者畅销书,然后找一本相对专业一点的书,接着看这个学科的半技术性读本,再来选择一本高校教科书或是真正深奥的书研究,最后找一本拓宽视野或是展望学科未来的书。

通读过程中,你一定要记笔记,胡适曾经说过,没有目的的阅读就是散步。记笔记就是带有目的的阅读,你要记下书本的内容结构,书中出现的术语还有让你觉得赞同或是振奋的句子。

书本的结构体现了知识的体系,术语是需要了解的关键概念,而那些让你赞同的句子,是调动你阅读乐趣的最佳方式。

其次,三步骤的第二步,就是把自己当白痴,不断提问

《论语》说,子入太庙,每事问。不懂就问,是最快学习的方法。当你读完了关于这个学科或者技巧的5本书,是不是很有成就感?感觉已经解决了很多问题。可你知道吗?5本书比任何一门大学课程入门的必读书目还要少。

接下来,你需要找专家提问,这是快速进步的方法之一。而提问的关键,是把自己当成白痴。当专家一次次夸你,这个问题很好的时候,你才走上了正轨。

最后,三步骤的第三步,就是找到学科的内在因果关系,并能发现空白领域

仔细想想,我们平常说话,是不是特别喜欢说两个词,一个词叫“因为”,一个词叫“所以”。人脑天生会把因果联系起来,这是生存本能。因为,如果我们能从“是什么”,回溯“为什么”,就能预测未来。而人都想拥有预测未来的能力,这就是大脑喜欢因果关系的原因。

当我们找到了一个因果关系,大脑会分泌大量多巴胺奖励自己。当你把学到的知识,按照因果关系,组织成一个结构清晰的讲稿,给别人分享,你会很快乐!这是从生理到心理全面的快乐。

一位哲人说过,没有人无所不知,也没有人一无所知!

当你了解某个领域的内在因果关系后,你会惊讶的发现,还有很多未知领域等待研究。当你发现任何一个专家也不能解释你的话题时,不要怕,恭喜你!你找到了一片空白领域,在这里,适合自己探索和研究,这就是学习的终极奥义。

————————————————————————————————————

锦囊妙计二

就是学习知识的三条捷径。前面说的三个步骤是大路,目的是指明方向,而这三条捷径是抄近道,会让你提升效率。

先看三条捷径的第一条:二八定律,这是让你快速Get新技能的方法。所谓二八定律,就是80%的结果来源于20%的行为,也就是说,学习一项新技能时,把80%的努力集中在真正重要的20%上,效率最高。

你知道大张伟,一开始学吉他,就是从几个最简单的和弦开始的吗?那就是二八定律里面20%的和弦。吉他和弦有很多,有的根本用不上,如果从最基础的乐理开始学,虽然扎实,却不实用。流行歌曲的和弦很少,只占大约两成,学会了几个和弦,就能拿起吉他唱歌,这个成就感是溢于言表的,成就感能促进继续学习,形成良性循环,学会另外八成的知识。

再看三条捷径的第二条:发现自己的核心优势。发现自己的核心优势,也就是找到你最擅长的,并在这方面做的更好,是令你达到巅峰表现的基础。这是为什么呢?

从心里层面看,发挥优势技能,给你带来自主性和掌控感,这两种感受是自驱力的基础。而自驱力才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就和钢铁侠的能量核心一样,它能源源不断的促进你的学习。

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看,优势技能能促进分泌多巴胺,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做的更好。《人是如何学习的》这本书里说,对于普通人,不是失败带来成功,而是成功造就成功!成功带来的喜悦感和满足感,能让你对成功产生更多的渴望,进而更加努力。

闲暇时,多想想,你的核心优势在哪方面,是什么?这样的思考很重要,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最后是三条捷径的第三条:达到人知合一的境界,这是成为高手的最短路径。

很多人都听过安德斯·埃里克森提出的“一万小时定律”,误以为这是成为高手的捷径。可你知道这一万小时是怎呢来吗?这是一个20岁的顶级小提琴手练习的平均时长。如果换一个19岁,或者21岁的小提琴手,就不是一万小时了。

很多人被这“一万小时”坑惨了!要么是训练不得法,导致重复训练,结果原地踏步,没有进步。要么是根本不需要一万小时,结果别人产生质疑,说不够努力。

实际上,成为高手的最短路径,不是直线,而是一条曲线!一条找到人知合一的曲线。简单来说就是,在寻寻觅觅间,你找到了一件最适合你的,你也最喜欢的事,达到了人知合一的境界,也就找到了成为高手的最短路径。

樊登老师,用20年的时间,从工科学霸到央视主持人再到付费行业的引领者,实现了人生的三级跳。

这个过程充满了困惑、艰难,可一旦他找到了最适合的方式:讲书,达到了人知合一的境界,就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让他成为拥有5000万用户的樊登读书的创始人。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不断的学习,才能让你灵活应对生活中各种“mission impossible”。

而学会学习,掌握元学习的方法,才是所有的基础!

行动起来吧,用上面的方法打磨你的学习力,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Say NO!

你可能感兴趣的:(会学习,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Say 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