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刀锋利,越之不易 ——《刀锋》读后感

春节前回了趟武汉,与姐夫聊天讨论孩子未来的规划时,他提到了正在读毛姆的《刀锋》,主人公拉里曾经是个飞行员,一战中战友为他牺牲了,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他放弃了战后政府安排的入学,以及亲戚介绍的好工作,而是去巴黎、去印度,去美国,挖过煤、修过禅、开过出租车,探寻精神世界的修行之路。

《刀锋》这本书,毛姆讲述了一百年前3个人的不同人生。

艾略特,一个以社交圈为终极目标的人,他混迹于上层圈子,衣着讲究,举止透露出阶层的优越感,他懂得艺术品价值,靠这个赚了不少钱。他本性善良,愿意帮助人,热衷请客吃饭,在与过气的王公贵族的交往中刷存在感。至死都纠结于一场没有邀请他参加的宴会,因为在那个名利场,他的人脉已经不再具有价值,他的社交货币已经贬值。死后,他如愿的葬在他建造的教堂里,穿着象征他高贵血缘的华丽的礼服。

伊莎贝尔,艾略特姐姐的女儿,拉里的前女友。如果说艾略特的人生轨迹是锁定的一条路,伊莎贝尔的轨迹则出现了转折,在与拉里恋爱期间,伊莎贝尔是一个微胖而富有朝气的漂亮女生,她不乏追求者,但独独喜欢拉里,然而他们的底层价值观在拉里从战场回来后发生了分歧。伊莎贝尔认为“一个男人应该去工作,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此”,拉里放弃了去做股票经纪人的工作,沉迷于大量阅读,他说“精神生活是多么地激动人心,是一种无比幸福的人生道路”。

他们分手后,伊莎贝尔回归了那个时代大多数人的生活,结婚生子,继承遗产,把自己的小家布置得典雅精致。她对拉里的爱转化为关心,若干年后当得知拉里与苏菲准备结婚时,她设计诱使苏菲破戒酗酒,苏菲羞愧地离开拉里最后悲惨的死去。我理解伊莎贝尔这样做并不是因为嫉妒,她从内心鄙视苏菲这类放浪形骸不在正常人生轨道上的女人,然而,拉里看到了苏菲的本性,希望帮助苏菲走出困境。这,也是伊莎贝尔和拉里之间的第二次严重分歧吧。

《刀锋》带给我的思考是什么样的人生道路是值得的?我想用选一个框架来讨论,即:世俗的还是精神的。

艾略特和伊莎贝尔无疑是世俗的,尽管艾略特热衷名利场,我并不认为他的选择有什么不好,只是他追求的名利不过是镜花水月。伊莎贝尔的原则更加无可厚非,她认为美国正在崛起,到处是机会,男人就应该工作,应该有责任挣钱住大房子,给子女更好的教育,事实上,正是有这样的理念才不断为社会增加财富。

拉里追求的精神层面的,他作为战斗英雄回到芝加哥,却放弃了世俗世界里的财富、荣耀、机会,战友的牺牲深深触动了他,他陷入了对人生意义的终极思考,花了大量时间去读书,去煤矿挖煤,一路打零工,去印度静修,在宗教、艺术、劳作中去追寻人生的意义,体味精神层面的宁静和愉悦。

我想我们每个人无法做到拉里的极致,毕竟“剃刀锋利,越之不易,智者有云,得渡者稀”,能够超脱忘我的毕竟是少数。我们需要勤奋工作、需要努力养家,期盼日子过得更好一些。然而,拉里的存在提醒我们,世界还有其他维度,同样也是有价值的,也是值得追求的,在那里能够体验到物化世界所没有的满足,我们也可以保留一点空间,给我们每个人内心的拉里,和他一起探索更加丰富的精神世界。

剃刀锋利,不是要斩断尘缘,而是可以用来砍断多余的物质世界的负担,撬开探求精神世界的一道缝隙。

你可能感兴趣的:(剃刀锋利,越之不易 ——《刀锋》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