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哲文:访南召楚长城三首(并序)

      《中国文物报》2002年8月30日

南召伏牛山古垣

 

南召伏牛山上周家寨古石城

        2002年5月7日至8日,我和郑孝燮、吕济民、杨焕成、赵爱民、张明远等同志,应河南省南召县领导的盛情邀请,对多年来一直在争论,未予科学肯定的楚长城进行了实地考察,收益很大。在此之前河南省文物局和南召县的同志们就曾经做过省内楚长城遗址的大量考察研究工作,但由于依据不足,未能肯定下来。因为文献记载,楚长城的一部分在湖北省境内,湖北省的文物考古工作者也做过考察,但也因证据不足未能肯定下来。对长城的研究来说,这一道历史上最早修筑的长城都还未弄清楚,实在是一件莫大的遗憾之事。

      五十多年前,当我刚刚开始对长城进行考察研究的时候,就查了不少最早修筑长城的楚、齐长城的资料,对历史上楚方城(即长城)的争论进行过分析,并肯定了楚方城即楚长城的认识。由于种种原因,我未能前来现场实地考察,可以说,五十年来都在心向往之。此次来到南召古垣现场时,完了五十年的心愿,喜何如之,因此站在残垣之上不禁振臂欢呼了。在考察中,虽然山高路险,有的地方根本无路,又时值天雨,但我们仍然坚持登上了最高城顶,看见了山巅城寨。同行诸老和省市县的领导与专家们都非常兴奋,极盼我们登上的就是十万八千里的长城中最早的一道。但是,由于历史上的争论和近来一些专家学者和文物考古工作者也都发表了不同的看法和论述,在未找到科学依据之前,作为领导部门和学术团体,均不能加以裁决。我对楚长城虽然梦绕情牵五十年,但未曾做过深入的考察和研究,更不能做出论断。我的三首诗,虽然表达了我对南召以及楚长城极盼的心情,但绝没有认定所见就是楚长城的意思,这从诗文表达中可以看出。

      为了更快地使长城研究中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的楚长城及早得出一个结果,我曾在会上提出建议,由河南省文物局并联合湖北省和陕西的文物考古及相关部门组成一个楚长城考察研究组,列入省的或国家的专门科研课题。在会议现场的河南省文物局张明远处长在请示了省文物局常局长之后,已表态立即列入课题,并向国家文物局张柏副局长联系,张柏副局长也表示了支持这一重大文物考古科研课题的态度。就在南召考察之后,我正好赴三峡大坝参加古建搬迁试点工程验收工作,见到了湖北省文物局的领导和专家,他们也十分关心这一重大科考课题的工作,因为楚长城正是公元前七世纪为保卫楚郢都而修筑的。现在两省已在筹备之中。希望能够早日启动,我作为五十多年奔走长城上下的老卒,再效一点驽骀之力。为此我还根据过去对长城所下的定义,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长城是一道长墙,一般都在几百里、上千里、上万里,楚长城(方城)历史文献上记载近千里,是长城无疑,因此,应把这一千里的遗址,哪怕是断续的也要尽可能串连起来。

      二、长城是一条线,不封闭的,不是城市的城墙,不管方形、圆形或其他形状都要交圈封闭,而长城就是不交圈封闭,才与城市、城堡的城墙有所区别。

      三、长城不是单独的一道墙,而是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有许多座不同等级的城堡、关城、卫城、烽火台等等,还有一套严密的军事组织机构。当然这种防御体系是多年形成的,在早期长城不一定会有如此的完整,但我想在近千里防线上,不会只是城墙,驻军城堡和关口一定会不少的,都是考察的重点。

      关于楚长城的争论,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方城”这两个字,是不是长城,到现在还有人持这一观点。我想这很好解决,因为在近两千年前的《汉书·地理志》和郦道元的《水经注》上已经把它称作长城了,并且有了很多具体的记载。我想只要把这一条线,哪怕是残缺的遗址能通连起来就可以说明了。我记得湖南的湘西长城,湖南的文物工作者很早就重视,做过许多调查,就因为文献记载上称作“边墙”,一直没有被认作长城。我去考察时,根据北方明代一万四千多里长城的历史文献记载,都称作“边墙”,从鸭绿江到嘉峪关都叫“边墙”,湘西明代边墙也应与八达岭、山海关等一样称作长城,这才把它定为了长城。古代对长城的称呼还有长垣、巨防、巨堑、紫塞、塞围、界壕等等。“方城”我想应是它的走向形式转角之处接近方形的缘故。但更重要的问题是要找到遗址中的遗物的证明,在城墙或城堡、关口遗址中找到春秋战国时期文物,如陶器、铜器、兵器、丝织器、简牍等等。

      目前比较困难而复杂的情况是现在发现的城寨、城墙的内涵和建筑形式,据湖北文物考古部门的专家说,大多是明、清晚期的东西,尚难判定为楚长城。在河南南召等地也有类似的情况。我们不排除后人也在利用原来楚长城的基础上进行过防御工事的改造,把它当作一个称霸的根据地,如明末李自成或清后期太平天国时期,地方割据占山为王以及自我保护防守等等。如果把后来的干扰弄清之后,基础也还是楚长城。

      总之,我认为第一要把遗址连成一线,哪怕是断续的,第二是要找到科学的证据,第三要把后期添加的部分说清楚,这样就可把“千古之谜”的楚长城肯定下来了。但谈何容易,千里城防,两千多年的沧桑变化,不是几天、几个月能完成的。花他一两年、三五年的时间,把这一问题弄清了,将是长城研究的一项重大成果。  我至今仍然相信楚长城的存在。特奉献小诗三首如下:

              访南召上古垣

  梦绕方城五十年,每登北塞望南天。

今朝足踏南召境,振臂欢呼上古垣。

        :北塞,指北方长城。 

            访南召忆楚垣

王室衰微战伐连,楚齐争霸布烽烟。 

屈完迎敌夸防险,万里长城第一篇。

      :公元前7世纪西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出现了齐桓、晋文、宋襄、秦穆、楚庄五个霸主,其中尤以齐国作为五霸之首,“地广而兵强,战胜攻取,诏令天下”(《战国策·秦策》),所谓“挟天子以令诸候”者。而雄踞中原和江汉地区的楚国也不示弱,自楚文王迁都“郢”(今湖北江陵郢都纪南城遗址尚存)后,于公元前688年灭掉申之后,展开了北窥中原、欲霸天下的气势。为了抵御强齐和其他诸侯的进袭,开始了长城的修筑。《春秋左氏传》上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楚成王十六年(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一些诸侯国军队联合攻楚,齐军已到达了陉这个地方,楚成王派将军屈完去迎敌,齐桓公将大军布开阵势,让屈完与之乘车观看,以此威胁说:“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屈完则心情沉着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齐桓公得见楚国有如此坚固的防御工事,恐怕难以取胜,只好改变策略,与楚言好,把军队撤回了。

              登伏牛山古垣 

伏牛山上古长垣,起伏盘旋上顶巅。 

巨龙虽已身残损,依旧奔腾壮南天。

      :达山顶之后,见城塞建筑甚新,建筑方式与凿做工艺恐非2600多年的遗存,也没有发现早期遗物,因此不敢肯定为楚长城。是否下面还有早期遗存,尚待进一步考察研究。但仅就现存的城墙、石寨的巨大工程来说,也称得上是奇观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罗哲文:访南召楚长城三首(并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