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之光”文学名著精彩片段分享(13—15)

文学名著精彩片段分享(13)

分享人:白垩纪方言


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几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人功未施,其借征人境者,不过几处荒坟,散见坡陀起伏间,而灌木丛林,蒙茸山麓,未经删治如今日者,则无疑也。怒生之草,交加之藤,势如争长相雄。各据一抔壤土,夏与畏日争,冬与严霜争,四时之内,飘风怒吹,或西发西洋,或东起北海,旁午交扇,无时而息。上有鸟兽之践啄,下有蚁蝝之齧伤,憔悴孤虚,旋生旋灭,菀枯顷刻,莫可究详。是离离者亦各尽天能,以自存种族而已。数亩之内,战事炽然。强者后亡,弱者先绝。年年岁岁,偏有留遗。未知始自何年,更不知止于何代。

——选自《天演论》(开篇),赫胥黎著,严复译

分享感悟:

内容关键词:开篇技巧;场景描写;文字转化

《天演论》在中学课本中多次提及,严复发表《天演论》是中国19世纪末中国文坛的重大事件之一。对中国人而言,严复的《天演论》是一本奇书,它既文学又科学,既古老又新兴。它由文言文写成,但内容是人对自然认识的新技术和新思想;它的写作和翻译,并非原著的全篇(原书名《进化论和伦理学》),而是择取其中部分,用中国人的语言去组织而成,兼顾受众的阅读习惯(当然,和今天阅读习惯不同),可以说他的这篇翻译彻底的将别人的文字、思想变成了自己的文字和思想,因此与今天的翻译有很大不同,从中可以管窥如何将他人的文字和思想变成自己的内容的这样一种技术方法。

这是我常读的一本书籍,从中学习开篇、场景描写和文字的转化等对我有很大的帮助。分享的《天演论》的这个开篇,由近及远、由今追古、终至无穷的开篇描写,非常精彩。既构建了宏大的时空背景,结合眼前所见,慎终追远,又回到眼前,结合肉眼所见,有如史诗电影的一组开篇长镜头,兼顾文字之美和内涵的展现,我是想到了著名电影《教父》开篇的那组著名长镜头。与之类似的大场景描写在现在优秀网文中也特别常见。另外,与之类似的还有辛弃疾的《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这首更为明显,从床边的老鼠到万里江山,逐步推进,节奏紧凑,场景鲜明,全篇不落一字评语,却情感万千,是写作“长镜头”场景描写经典中的经典,分享原文及本人场景描写解读:绕床饥鼠(视觉感官,身边,一米之内),蝙蝠翻灯舞(视觉感官,一到两米之内),屋上松风吹急雨(听觉感官,两米之外),破纸窗间自语(人物移动,转换视角)。平生塞北江南(时间转化,主题点题),归来华发苍颜(制造对比冲突)。布被秋宵梦觉(衔接上阕,新对比冲突点),眼前万里江山(空间转化,用大空间尺度包容巨大冲突)。本词虽短,却是鲜明的大场景描写范本,就好像一个舞台剧,方寸之内,家国万里,却只需要平白的文字就能描写出来。

如果我们对照英文原著(见附录),我们就会发现作为现代翻译学理论奠基人的严复在翻译这本著作时,其文字和用语习惯,完全是按照中国人的思维去运用的,写作方法则是古典诗歌的表达方法,因此景致描写极其出众,而意韵深远,使得英文思想内核得以更好的表达出来。我们今天诸多知识在网络上极其容易获取,这种获取本身可以视为学习,但如何将获取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表达,本书算是一个值得参考和学习的榜样。

作者简介

严复,清朝学部名词馆总编辑,清国歌创作人,民国宪法起草人,北大首任校长。他是近代翻译界代表人物,他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具有深远影响。代表作《巩金瓯》、《辟韩》等,译著《天演论》(赫胥黎)、《原富》(亚当斯密)、《法意》(孟德斯鸠)等。

托马斯∙亨利∙赫胥黎,英国著名教育家、博物学家,英国皇家学会院士,赫胥黎家族创立者,赫胥黎家族其它名人如孙子奥尔德斯∙赫胥黎,著名作家,《美丽新世界》作者;朱利安∙赫胥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任主席,世界自然基金会创立者。

英文原文:

IT may be safely assumed that, two thousand years ago, before Caesar set foot in southern Britain, the whole country-side visible from the windows of the room in which I write, was in that is called “the state of nature.” except, it may be, by raising a few sepulchral mounds, such as those which still, here and there, break the flowing contours of the downs, man’s hands had made no mark upon it; and the thin veil of vegetation which overspread the broad-backed heights and the shelving sides of the coombs was unaffected by his industry. The native grasses and weeds, the scattered patches of gorse, contended with one another for the possession of the scanty surface soil; they fought against the droughts of summer, the frosts of winter, and the furious gales which swept, with unbroken



名著精彩片段分享(14)

分享人:佳纱

《花间集》之菩萨蛮(唐·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感想】

大学时,我在校图书馆邂逅了《花间集》,它静静地立在书架最上层、最拐角的缝隙里,像个与世隔绝的存在。我被它的名字吸引,轻轻将它取出。岁月落它一身灰,我轻轻吹去,忽然有一种莫名的感动。那时不会想到,若干年后的我会成为一名诗词创作者,用自己的方式传播中华诗词文化。

翻开它,第一首作品就是温庭筠的《菩萨蛮》。不看注释,我似乎能读懂整首词的大概意思,说的是一个闺房中的美女,从起床、梳洗、画眉、簪花、照镜、着装这样一个过程。

看了注释,才发现用现代人的思维去理解古人的作品,容易误解。比如第一句里的“小山”并非指大自然中的山,而是屏风上的图案,也有说是指女子的眉妆;“金明灭”并不是金子发出的若隐若现的光,而是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的样子。

当年的我缺乏文化积累,只能从字面去理解古诗词,似懂非懂。多年后,我买了一本《花间集》,闲时翻一翻,仔细地品。对于这首当年惊艳我的《菩萨蛮》,有了一些更深的见解。

这首词是温庭筠最具代表性的词作之一。他的作品多写闺中情思,注重感官形象,是中晚唐以来的诗歌中一种很流行的写作手法。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写的是破晓的时候,阳光从门窗的缝隙透进来,照在美人枕畔的屏山之上。屏山上有一种金碧螺钿的美丽装饰,在阳光照耀下金光闪闪。阳光惊醒了美人,她在枕头上慵懒地一转头,那如乌云的秀发流动着,鬓角延伸向白皙如雪的香腮,如云影轻度。

这两句是温庭筠创作的特色,采用了比兴的手法,通过感官形象来达成内心意识与外物现象交相感应的状态,由物及心。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美人懒散地起床、洗脸、调胭脂粉,再一丝不苟地地涂着脸颊和眉毛。她一边画一边照着镜子,欣赏一番,再画一画,再照一照,很享受这个过程。

读了这句,我的内心是有共鸣的,仿佛看到周末懒睡起床后,对着镜子认真地编发,再小心翼翼地画眉、描眼线,涂口红的自己。在爱美这个事情上,现代女子与古代女子并无区别。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梳好头,化好妆,美人对着镜子将花饰插入发间,再拿着另一把镜子从后面照一照,以达到最满意的效果。两面镜子对照着,人面与花面交相重叠,让美人神采飞扬,心情愉悦。

这十个字真乃奇绝之笔,传神地描绘出美人簪花照镜的情景。李清照也曾写“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这多像现代社会中那一个个臭美的我们啊!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在罗襦上绣上一块新帖绣,帖绣是一对金色的鹧鸪,如爱情那般动人。

最后一句,是一个反衬,点醒美人对理想爱情的追求,偏偏她又是寂寞孤独的,没有人来赏爱的。这多像深宫中,日日思君不见君的后宫佳丽。

温庭筠将词中的美人写得很美艳华贵,体态也十分娇柔,恍若一幅唐代仕女图,却也衬托出了美人寂寞孤独的心境。

全篇风格虽是闺怨之情,词人却不着一字点破,而是通过主人公起床前后一系列的动作、服饰,让读者由此去窥视其内心的隐秘。尤其是词的末二句“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不仅充分体现了温庭筠词作密丽浓艳的风格,而且以咏物衬人情,更见蕴藉。

从格律上看,词作是两仄韵,两平韵,用二者交错变换的调式来表现曲折细腻的思想感情。“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此二句不仅平仄合于律句,而且巧妙地安排了五个响亮的去声字:“照”“后”“镜”“面”“映”,吟唱时,显得跌宕飞动,抑扬顿挫。

几年前看过《甄嬛传》,剧中有一段比较短的插曲,用的就是这首《菩萨蛮》原词。词中美人似化身成历尽荣宠和冷落的清宫妃嫔,让人心生怜悯和无奈。

古人作词是建立在音乐的基础上,写出来就是为了唱,但到了现代,填词渐渐成了一种文字上的艺术,音乐美被逐渐淡化,这或许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性吧。



名著精彩片段分享(15)

分享人:临湖风老师

片段分享:

坐在叔叔的屋顶上,许三观举目四望,天空是从很远很远的泥土里升起来的,天空红彤彤的越来越高,把远处的田野也映亮了,使庄稼变得像西红柿那样通红一片,还有横在那里的河流和爬过去的小路,那些树木,那些茅屋和池塘,那些从屋顶歪歪曲曲升上去的炊烟,它们都红了。

        —选自余华《许三观卖血记》

解说: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于199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了许三观靠着卖血渡过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关,战胜了命运强加给他的惊涛骇浪,而当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没有人要时,精神却崩溃了。它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

创作背景:

余华曾经被认为是”小说革命的先锋拓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他在现实力量的感召下,创作了《许三观卖血记》等作品,他真切地体会到描写现实比形式探索有着更为感人的力量。余华通过《许三观卖血记》这样的文本回击了文学界对于先锋作家所谓的现实失语和玩弄形式的指责,确立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人物形象:

1—  许三观

许三观是小说的主人公,他不是通常的世人,而是违反那么一点人之常情的世人。许三观卖血喂养的别人的儿子,他老婆和别人的儿子。就是那么一点不循常情,使他成了英雄。像他这样一个俗世中人,纲常伦理是他的安身立命之本,但他却背离了这个常理。一个小人物的善良、热心、狡猾、盲目乐观、自我满足等种性格体现在他的身上,许三观有着浓厚的喜剧色彩。

2—  许玉兰

许玉兰是许三观的妻子,在余华小说中,她是一位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女性的形象,具有民间女性的特有的性格,面对生活的苦难,她表现出了坚韧跟顽强。在跟许三观结婚前,许玉兰是一个人称“油条西施”的卖油条的女性。婚前,她用为数不多的衣服能搭配出迷人的效果。结婚后更加显现出她的精明她的能干。一个女人能干是一种能力,“撒泼”就是这种能干的附属品,她的撒泼并不是摔盆砸碗,而是坐在自家门槛上号啕大哭,用哭来表达生活的不幸与她内心的哀愁,但是哭过之后她不会自甘堕落而是选择坚强的去面对。

3—  一乐

许三观的大儿子,知恩图报,他在知道自己不是许三观的孩子时依然还是一心向着许三观,他最听许三观的话,他一直在不是许三观亲生孩子的观念下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字之光”文学名著精彩片段分享(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