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小说(连载3):电话采访——“润物细无声”的家长


(本故事纯属虚构,请勿对号入座)


卓一凡在参加电视台《名人访谈》及“教育在线2046”线上访谈节目后,随时随地都会接到媒体有关孩子教育方面的电话采访……


(采访时间:2046年6月30日,星期六,在无人驾驶车上)


主持人:卓总好!我是“星链教育在线”节目主持人,今天就孩子阅读的有关问题,想请您给一些建议,现在方便吗?


卓一凡:好的,主持人!非常乐意和您一起探讨这个话题!


主持人:现在的家长和老师都非常重视孩子的阅读问题。暑假呢,又是孩子们课外阅读的黄金期。今年的暑假即将开启,家长们为孩子认真制定暑期读书计划,精心甄选阅读内容,可谓煞费苦心!但是,很多家长反映,孩子们压根就不接受这样的读书计划。有的孩子认为家长挑选的书不是他喜欢的;有的孩子认为阅读的量太大;还有的孩子没有阅读兴趣,根本就不愿意读。关于此问题,您有什么建议呢?


卓一凡:全民读书已经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了,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已经成为共识。但是在我小的时候,围绕这个问题,还爆发过一个针对“搜索效应”的重要争论。“搜索效应”是指随着搜索引擎功能的爆发式增长(最有代表性的有百度、谷歌等),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轻松搜索到想要的知识,那么人们就没有必要再费时费力,自己去学习、掌握,特别是记忆海量的知识了(一般指泛化的、大众的、普及性的知识)。

由此带来的现象级的纷争非常多:比如,还需要背古诗吗?需要古诗的时候,搜索一下,分分钟就信手拈来表达心境的古诗贴在朋友圈里,展示一下文采;与相亲的女孩去看名画展览,趁着女孩出神欣赏画作的时候,搜索一下,马上向女孩侃侃而谈这幅画的作者、流派、特点、创作背景等,让女孩刮目相看;包括孩子们,有问题已经不喜欢问大人或者去查阅书籍了。因为问大人,担心大人不耐烦,而且有可能还不准确;查阅书籍,又嫌太麻烦。而在手机上搜索一下,什么都清楚了!甚至幼儿园不识字的小孩子,都可以使用语音搜索……我就是从五岁多痴迷于百度搜索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人甚至是教育工作者都提出,人们花在知识掌握和记忆方面的精力需要减少,因为没有多大必要了,想用的时候随时百度一下就可以了。

但是呢,在长达十几年的争论中,越来越多的机构通过研究表明:一个人知识面的宽窄,直接影响到他的认知水平和判断能力,包括他“三观”的形成。举个例子:美国一个研究机构进行过一次大样本的问卷调查。被调查者先回答16个问题(这些问题涵盖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科学、常识等方面,都不难)之后,然后再回答:你是否赞成在美国的边境线上修一圈围墙?问卷调查的结果是:凡是回答前16个问题得分高的人,绝大多数不赞成修围墙;而得分低的,很多人赞成修围墙!为什么呢?因为一个人对各类综合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认知与判断!更有意思的是,这16个题里面还潜藏着一个判断题:是人类残酷地杀死了最后一只三角龙。凡是这道题打“√”的人,基本上都赞成修围墙。

由此可见,尽管搜索引擎为我们提供了更便捷的学习方式,更广阔的知识获取渠道,我们在享受它们带来的福利时,仍然要坚持努力把海量的知识装进自己的大脑。时刻提醒自己:绝对不要在“能在搜索引擎里找到”与“自己脑子里有”之间划等号,否则你会陷入一个更尴尬的困境:如果我们头脑里储存和掌握的知识量不够,恐怕连自己在百度上想搜什么都不知道!

经过这一波搜索浪潮的洗礼和一段时期的争论,我们现在又回归到对掌握知识重要性的正确认知轨道上来。尽管现在搜索引擎的功能更强大,但是孩子和家长们却比以前更加重视阅读及课外知识获取,这种争论之后的回归真让人感到高兴!


主持人:虽然我们现代社会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共识,但是在孩子阅读落实层面还是存在问题。就像我前面说的,孩子抵制读书计划怎么办!


卓一凡:单就这个问题本身而言,如果家长在做读书计划时能和孩子充分沟通,或者和孩子一起做,甚至以孩子为主来做,那么孩子理论上接受读书计划的可能性就大多了。这样的家长和孩子学习计划性很强,相信按照一个科学的计划,孩子获取知识的深度、广度以及阅读的效果都能保证,能做到这样就已经很好了!


主持人:您是说只要孩子参与到读书计划制定中就行?


卓一凡:嗯……如果是非要做计划的话,这样当然更好。但是,我个人倒是不提倡在计划上下很大的功夫!


主持人:为什么呢?


卓一凡:我个人理解的读书状态最好是随机性的,无序的,又是无限发散和扩展的。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这个状态,我举我小时候一个例子:在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还没有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爸爸妈妈给我也买了一些系列的、名列畅销榜前茅的好书,但我一看那么多书就头疼,始终引不起兴趣。有一次,我的女同桌带了几本课外书来学校。我不经意间看到其中一本,那是法国作家、“科幻小说之父”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当然了,这是儿童注音缩减版的。我看了一会就被深深吸引了,爱不释手。我同桌索性把这本书借给了我。我回到家里,边吃饭边看。看动画片时,躺在沙发上还在看。

看完这本书,一方面,我看到书的封底上还有其它同系列的书,就让爸爸买给我。另一方面,因为看了这本书,我对海洋动物产生了兴趣。抬头一看,爸爸前期给我买的一本叫《海中精灵》的书就静静地摆在我面前的小书架上,以前怎么没看见呢?看完这本书,我又看到它的封底上也有其它同系列的书,包括《威猛兵器》。为了看里面的潜艇(因为《海底两万里》里的明星就是潜艇),我又让爸爸去买。回到第一个方面,在看了凡尔纳系列的《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和《地心游记》后,我又对地理学和地质学相关知识感兴趣了!

就这样,我的阅读就像随机抛在小池塘里的一个石子,激起涟漪向外震荡开去,碰到了各种各样的物体,又形成了无数个新的涟漪,所有的涟漪又都交叉、重叠、反弹、共振,最后的感觉是这一小片水面全部激荡起来!


主持人:对,对,对……这一点我也深有同感!我最近一段时间因为要主持教育节目,就在看相关的书籍。结果呢,一发不可收拾!因为好书会带来(推荐)新的好书,无穷无尽!当这个知识的“缺口”被撕开以后,各类知识就像潮水一般一下子倒灌进来,让人深陷其中不可自拔!

好,我们再回到前面说的。既然这样,那么随机性地读书和有计划性地读书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看上去都读了很多书,而且知识涵盖面也都挺宽的!


卓一凡:计划性地读书是依靠意志力和自律性来完成的,意识深处的潜台词是我自己付出了努力和牺牲,享受的是完成计划带来的成就感和欣慰感;而随机性读书是由兴趣爱好来导航的,既不辛苦也不累,潜意识里的感觉是自己受到了恩赐,特别享受这种被知识垂青的感觉!我个人是比较喜欢后者这种感觉的!


主持人:嗯,这么看来我们应该摒弃计划,引导孩子们随机性阅读。


卓一凡:哦,不不不……我的意思并不是排除和反对计划。

比如,当随机性阅读到了一定程度,吸引你的书,或者说你感觉特别想读的书特别多时,新的问题又来了:这么多书你总得排个顺序吧?因为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啊!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是不是也需要做个计划呢?

另外,我们也不能排除在计划性读书过程中,读着读着,也出现和引发了随机性读书的情况呢?

所以啊,计划也可能产生随机,随机也可能需要计划,这叫事物的“一体两面”,是《易经》告诉我们的道理。就像我们社会主义制度里需要市场经济,而资本主义制度里也需要计划一样,单一的制度形态解决了全面的社会问题。


主持人:有道理……那您看我这样理解对不对?既然计划和随机相辅相成,而且随机有一个问题——就是随机应该需要一个起点,或者叫发端点,而这个点不好把握,万一这个点一直没出现呢?也就是说孩子一直就不开悟呢?就像您小时候的那本《海底两万里》没出现呢?这样的话,我们能不能把把这两种方式相结合:先做个详尽的计划,在计划读书中如果出现了随机的情况,再按照随机导控,对计划进行调整,这样岂不是皆大欢喜?既解决了随机的起点问题,又做到了您说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哲学思辨状态。


卓一凡:哦,这当然是个很好的解决方案!但是我的建议是在解决随机性阅读的起点问题上不要使那么大的劲,也不一定非要有一个详尽的计划!


主持人:我的思路有点乱……


卓一凡:就是说家长在引导孩子随机性读书的时候尽量做到“润物细无声”!所谓“善行无辙迹”,就是家长要不留痕迹,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喜欢上读书!

又比如什么是“如来”?“如来”就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好像来了,又好像没来,这种感觉隐隐约约!讲的就是佛法对人的影响。有影响吗?好像看不出直接的影响。没影响吗?好像感觉已不似从前!这是佛祖自己说的,大概意思是说:你们只能这么看我,我帮助你们也只能帮到这里了,就是让你们心灵上有种隐隐约约地触动!所以以后不要再去寺庙求升官发财考状元,平安吉祥生儿子!没用!

又比如,我们讲文化自信。文化带给我们的影响就是潜移默化的,潜意识层面的,影响你的认知和行为的。就好像从小给你讲“愚公移山”和“精卫填海”的故事,你的思维习惯可能就会打上它们的烙印。


主持人:这么复杂!需要这么隐晦?不需要大张旗鼓吗?我们的家长不都是天天给孩子们灌输:知道爸爸妈妈为你付出多少吗?知道爸爸妈妈为你操了多少心吗?知道爸爸妈妈省吃俭用为你报兴趣班花了多少钱吗?知道爸爸妈妈为你做读书计划用了多少心思吗?只要你……

所以我感觉很多家长在引导孩子方面都是倾尽心血,而且还把吐出来的血拿给孩子看,以此来“感化”孩子……


卓一凡:这样做有点道德绑架孩子的意思!我们不是天天批评社会上有关道德绑架的不良现象吗?结果不知不觉的把这招用到了孩子身上!这样做的潜台词就是:我对你有付出,你对我应该有回报。听到这话肯定有家长不承认,我哪里要孩子的回报?但是,很遗憾,如果以这样的心态和口气给孩子唠叨地多,那么的确是这样!你可能不要孩子物质上的回报,甚至是精神上的回报,有可能只是仅仅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就这也是要求回报的一种方式。

被道德绑架的孩子,一种可能会满怀愧疚感和负罪感;另一种可能是反叛型的,“又不是我让你这么做的?谁叫你给我花钱报那么多班的……”;还有一种可能是逆来顺受,家长怎么说就怎么来,反正心全让家长操完了,没我啥事了!


主持人: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卓总,我发现您的思维好像是发散式的!好的,我们再回到前面的话题,在孩子读书引导方面怎样做到“润物细无声”呢?


卓一凡:老子讲“治大国如烹小鲜”,就是说要小心翼翼,别折腾。那小鱼嫩着呢,一翻腾就全成碎渣子了!所以我们要有点 “无为而治”的意识!但是“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以“无为”的姿态去作为。比如我们在引导孩子阅读方面,不能强推,不能专治,不能使劲过猛。而是把能想到的都铺陈好,蜻蜓点水似地、“犹抱琵琶半遮面”地展现在孩子面前,然后让孩子自己去选择,甚至去主动“上钩”。

说的太复杂了!其实大家一般比较喜欢听小案例!


主持人:您说的太对了!现在很少有人深入思考理论问题。一般的想法就是:你就简单说具体怎么做,一、二、三条,然后最后再举个小案例,我们依葫芦画瓢,照着做就行。


卓一凡:我小时候,有个“钱儿频道”,里面全是“钱儿爸”、“钱儿妈”讲给孩子的系列故事和知识!有一次,我爸吃晚饭时很兴奋很郑重地给我推荐:“这几天我听‘钱儿频道’里面讲的《三国演义》不错,故事性、词汇量、人物及场景描写都非常棒,我已经付了费,咱们每天听两集……”我爸手舞足蹈地还没说完,我就直摆手,“我不听,那有时间啊?”给兴趣盎然的爸爸直接浇了盆冷水!我当时的想法是:这是你喜欢听的,那你听呗!跟我有什么关系?

我说自己没时间听《三国演义》,但却花了很长的间听《新葫芦兄弟》,爸爸妈妈也没管我。过了几天,我听见妈妈和妹妹用手机在听着什么,看上去津津有味地样子。于是,我也凑过去听了一下。里面刚好说到关羽“身长九尺”。“九尺”是多少呢?我自己在百度里语音搜索了一下,结论是207.36厘米,当时就震惊了!这个身高在NBA里都不算低了,而且我还知道古时候的人身高普遍偏低,那么关羽在那时是巨人了啊!那我得听听这个巨人到底是什么情况?有什么故事?就这样,我就鬼使神差地开始了我的《三国演义》收听之路……


主持人:哎呀……你小时候喜欢《三国演义》的切入点居然是关羽的身高!哈哈哈……

照你这么说,那是不是你妈妈设计的?


卓一凡:是不是设计的我没有细究。最主要的是,这是我自己喜欢听的,不是爸爸强加给我的!仅此而已。

所以呢,所谓的“润物细无声”,就是家长不露声色地让孩子自我觉知,自我判断,自我选择。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时刻有一种“我的青春我做主”的感觉,主人翁精神爆棚,从而自信满满、意气风发地去面对未来!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的压力和影响!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一部三十多年前的老电影叫《盗梦空间》。家长们的做法像不像电影里面的造梦师,潜到别人的梦境里,重塑别人的梦境和潜意识,而别人一点都觉察不到,始终认为自己所有的决定都是自己主动意识判断的结果!


主持人:真是煞费苦心啊?但是我有一个问题:如果孩子不主动接招,或者说不主动“上钩”呢?


卓一凡:那就没办法!


主持人:“没办法”……那怎么办呢?


卓一凡:那……那就是没——法——办!哈哈哈……这算是绕不出去了!我的建议就是不办,一个字——“等”。耐心地等着孩子自我觉醒,自己愿意为止!

如果家长实在有精力,还可以尝试一下改变自己。因为要知道:我们只能改变自己,而不能改变别人,就连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果我们看到了一些改变别人的案例,那肯定也是因为先改变了自己,影响到了别人!对孩子更是这样!


主持人:那家长怎么改变呢?


卓一凡:你有没有发现孩子最喜欢看什么类别的书?


主持人:故事书?


卓一凡:是的。所以家长在引导的时候要了解孩子的心理,有的放矢。不要说孩子,即使我们大人也喜欢故事!据我爸说,他当时看了不少儿童畅销书排行榜,基本上都是这一规律。更有意思的是,对于一些枯燥的科普类知识,如果以故事的形式、很有画面感地给孩子展现出来,孩子也会非常喜欢!我小时候看的《神奇校车》就是典型代表!也就是说,是故事就要讲精彩;不是故事,就要创造出故事来。故事,会为枯燥的事物赋予灵魂和温度。

我爸说,他那时候看了一本畅销书《人类简史》,里面有一个结论就是:人之所以在进化过程中和其它动物区别开来,就是会讲故事。人能描述还没有发生的梦想、愿景,并号召大家一起去实现!人类社会就是靠故事来团结人们一步一步前进和发展的。大家想一想,各个国家、政党、团体、组织、行业,都有讲故事的高手作为领袖,然后引领大家向前迈进。而其它动物却没有形成这种想象力,所以多少年进化都进展不大。


主持人:哦,以故事为主的书去引导。其实就是说,家长要动点心思研究或学习,不要蛮干!

还要注意那些改变呢?


卓一凡:嗯,我爸爸跟我说过,我和妹妹小时候都有那么一个阶段(4岁到7岁之间最为显著):无论是自己看一本书,爸爸妈妈给讲一本书,还是讲一个故事,甚至看一集动画片,都要重复很多遍才肯罢休。爸爸妈妈非常不理解,反复给我们说:这个故事看(讲)了这么多遍了,还看(讲)它干啥?其它好的故事多着呢?但我和妹妹都不为所动。后来,爸爸妈妈看到一本书叫《童年的秘密》,才知道重复练习对孩子来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孩子会不厌其烦地对一本书、一个故事重复探索。家长要做的就是,不要打断孩子的重复。等孩子重复到一定程度,他会自动从中走出来,这样会带有深深的满足感,还学到了不少东西!

所以,在引导孩子阅读时,家长还是不要用劲过猛、频繁干涉和主动作为;要慢下来,要有耐心,仔细体会孩子在不同阶段不同的需要,毕竟这个阶段过去了就不再回来了!


主持人:那这可真是苦了家长了!如果是孩子看书、看动画片,他想重复多少遍我都可以接受,可以做到不干涉;但是如果同样一个故事让我给孩子讲十遍,我非疯了不可!


卓一凡:说到给孩子讲故事,这跟孩子自己看故事书和动画片还不一样,我们可以避免简单地重复,有时还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小时候,有一段时间每天晚上睡前,都让爸爸给我讲一个故事。而且模式一般都是:我先出一个故事主题,由爸爸花几分钟构思一个故事情节,然后再给我讲。我那时候基本上看了所有漫威和DC各个超级英雄的电影,英雄主义情节比较严重。在爸爸给我讲的故事里,我基本都是以各种超级英雄的身份出现的,而且每次都是我胜利,真是酣畅淋漓!

但是有一天,有可能是爸爸心情不好,他在给我讲的故事里,我作为保卫地球的超级英雄代表,在与外星侵略者的战斗中居然失败了,而且输的很惨!最要命的是,爸爸说今天晚上故事结束,睡觉!我的天哪!作为一个英雄我哪能接受这个,哭天喊地说不行,非要爸爸把故事结尾反转过来:我经过不懈努力,重新战胜了外星人。这时才破涕为笑,心满意足地睡去。但是爸爸呢,因为那次意外地打破常规,他突然意识到,我需要接受更多的对于挫败的适应及认知训练,不仅给我讲故事不能千篇一律,在做其它事上也要有一些刻意安排,不能让我缺失了这么重要的一课!


(“您的目的地已到达,请您慢下稳走!”——无人驾驶车声音)


主持人:卓总,您要下车了? 我再请教您最后一个问题:您在《名人访谈》节目里提到家长控制型与非控制型方法;在“教育在线2046”节目里既讲了一些具体方法,又提出了用“复杂体系”全局性地对待孩子;在本次采访中还提到了关于阅读的计划性和随机性问题,我的感觉就是,对于这些问题,你很多时候说的都是……怎么说呢……


卓一凡:您是想说:模棱两可——没有清晰地、旗帜鲜明的、斩钉截铁的结论性态度。


主持人:大致是有这方面的疑惑……


卓一凡:在孩子教育方面,其实可归纳为一句话“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做合适的事”。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家长,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阶段,不同的问题,决定了我们在教育孩子方面只能根据此时此地的情况,批判性地借鉴一些方法理念,综合性地做出判断,尽可能地做到相对合理。因为我们永远都是在运用过去的经验来预测和判断未来的事,所以到底合不合适,合理不合理?也许只有事后很久才知道!因此,这里没有标准答案,没有绝对正确的做法,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我们要慎之又慎!


主持人:好的,卓总,感谢您今天接受我们的采访,并给我们一些诚恳的建议!我们下次再见!


卓一凡:再见!

你可能感兴趣的:(原创小说(连载3):电话采访——“润物细无声”的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