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姐大”养成记(五十四)何为优秀?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每年春节,走亲戚成了主要行程,也是我观察亲人成长变化的重要途径。

从小对自己姓氏没有特别的感觉,毕竟只是普通家庭,即使曾经辉煌过,那也是民国前,二百年前的家族荣誉早就湮灭在历史的银河里。

不过人总要有优越感才能奋斗不息。我们陈氏家族因为什么归隐到穷山僻野,那根本无从考究,但是优秀的基因却是遗传了下来。

我父亲是排行老小,年幼失去双亲,上面有三个姐姐,两个哥哥。大姑妈生在农村,嫁到城里的农村,一辈子没出过城市;大伯学习成绩优异,正值青年就参军,工作由政府分配,成家立业在城市;三姑妈,四姑妈学习成绩也是佼佼者,一个从事会计一个从事护士,一个定居城镇,一个嫁到城市。

二伯跟父亲是难兄难弟,只是父亲长得高,浓眉大眼,玉树临风,娶妻更容易些。两人初中毕业,做生意没本钱,没耐心,没人脉;打工没技能,没体力,没人赏识,一穷二白三固执,倒是有三个好姐姐,一个有本事的哥哥,硬生生给帮衬到成家立室。

优秀的基因在父亲身上在显性处比较明显,例如身高(1.75米),长相(五官俊朗),举止温文尔雅。在隐性方面,智商高,勤劳节俭,重情重义,能屈能伸。

一代不如一代,这或许是环境影响吧。男要穷养,女要富养。六兄弟姐妹的后代,都在进化中丢失了某些优秀的基因。

大姑妈大龄剩女才走入婚姻生活,育有一儿一女,在农村守着一亩三分地,与大姑丈把孩子勉强拉扯大,两个孩子小学都没毕业,就在家混日子,女的嫁人,男的打工,年过三十,仍然单身,家徒四壁,不工作,不耕地就得饿肚子。

大伯在国家机关工作,遵从优生优育的号召,只育有一个儿子,幼儿时期活泼可爱,在求学路上,却越发沉默,如今年27岁,单身,在闹市居住二十多年却没有出门逛过街,唱过K,每天两点一线,没有朋友,只有曾经同窗的同学,只停留在那年那学校。

三姑妈跟三姑丈都是在事业单位工作,因为超生,三姑妈的会计工作只能在小企业做。两个儿子从小就顽皮,养尊处优,不爱学习,勉强读个中专便结婚生子。大儿子好赌好酒,年年闯祸,一次比一次严重,这次竟然是搞外遇,人家挺个大肚子到家里闹。二儿子交友甚多,酒肉朋友多不胜数,通过关系谋得保安队长的职位,混得风生水起,天天有饭局,牌局,妻子女儿都很少兼顾,更何况父母。

四姑妈跟四姑丈本是农村户口,育得一女一男,工作勤恳,从村里发展到城里,买得一套二居室,两个孩子很懂事,勤奋学习,大女儿凭借聪明才智,以大专学历破格入银行工作,偶遇佳缘,结婚生得一女。小儿子不惑之年沉迷游戏,三十好几还吊儿郎当,五谷不分,四肢不勤,除了上班就宅在家里,通宵达旦得玩。

二伯是个小财迷,房子建起来时,他负责监督施工,每天能拿三百块,住他姐姐家,拿的是大哥发的工资。老婆和孩子在农村靠天吃饭。房子建好了,装修好了,他也攒了不少钱,孩子老婆接到城镇,又靠姐姐接济,三个孩子的上学问题全靠他二姐操劳,他只管自己的收入。高兴时,偶尔加餐;不高兴就打老婆。当两个儿子长大了,读了中专,一个从事单位的会计,一个是中医院的捡药师,极力反抗,他才收敛许多,把注意力放在三楼,一旦发现有人跑到三楼搞出动静,他必定会出现在二楼,厉声呵斥,表明三楼是不属于弟弟的。气势骇人得很,乍一看,就像是侵犯了他的领地。

从家族的发展看,长辈们在极端困难艰苦下,依然努力拼搏,而我们这一代人有条件上大学,却选择放弃或者敷衍,没有深刻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更没有把勤劳刻苦的精神传承下去。幸亏,女娃在没有被富养的情况下,学会了自尊自爱自强,让强大的基因流传下去,不管姓什么,依然是血脉相传,生生不息。

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决定人生。而思路需要训练,那么优秀呢?是否也可以通过训练得来?答案是肯定的。

何为优秀?通俗地说是一种客观差异,也即是人某一特质突出,好的意思。

人生来就独一无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天赋。在不断学习,尝试和受鼓励中,才会发现一个人的优秀之处。邓亚萍并不是天生就会打乒乓球,相反她的身高,体能,都不适合这一项比赛,却因为教练的独特眼光,特别训练和她自己的自我教育,让她一次又一次战胜强大的对手,最终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

优秀并不是遥不可及,它一直在人的身上,只是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培养起来或者激发出来。坚持的做,持续地尝试,总能让自己在某一方面有突出的表现。

网图侵删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姐大”养成记(五十四)何为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