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关于过年做客出发和到达的时间的思考

        在家待久了,很自然就开始被各种嫌弃了,想起刚回家的那两天,感觉还是在遥远的童年!过年在家里走亲戚,到处吃拜年饭大概是每年都会保留的节目,不过不过什么时候去拜年,撇开初几去谁家这个大的时间,发现什么时候到这件事情,长辈们跟我们这些人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记得过年前,我被一个远方的亲戚约好第二天下午去相亲,这本是一番好意,自然不会拒绝,不过让我感到很无语的是,差不多刚刚丢下筷子,12点不到的样子,我妈、我爸就开始催了我动身了——原来在他们眼中,吃完了午饭,过了12点就是下午了!他们的中午真的好短暂!

        过年时,一起去外婆家里吃饭,约好的中午,差不多九点,就要开始出发了!哪怕外婆家离我家只有不到100米!哪怕开饭的时候一般在12点左右!

        在我的印象中,能提前15分钟到达已经是非常礼貌的啦!在外面按照约定好的时间提前15分钟也是令人愉快的选择,为什么在家里就不一样呢?

        想到了一个场景,如果有一天要请几个朋友来我家喝茶,说好的是下午3点钟,这样我们都能吃完饭,各自睡个午觉,我提前半个小时收拾茶具,提前10分钟开始煮水,这样朋友到到达的时候,刚好大家都能精神饱满,我也能有充分的时间准备。大家都不会太匆忙。但是如果这个朋友1点钟就到了,此时,大家中午都没有休息一下,我的茶具也没有提前收拾好,客厅甚至还有中午吃剩下没有收拾的果盘,垃圾桶里也是满满没有倒……这就会让我和朋友都感觉非常尴尬了!这就是为什么不能提前太久一个道理。同样,如果我那位亲戚家里自己做饭,一屋子的客人到了,饭还没有好,主人家既要照顾好客人,还要照顾好饭菜,手忙脚乱的主人,以及站立不安的客人,大家都好不尴尬。

        为什么长辈里面不会有这样的尴尬呢?

        一直以来都没有认真想过,不过今年,我好像有了答案。其实这也跟经济的发展有关。

        我们上一辈的人,他们出门做客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靠的是两条腿,最多一辆摩托车或者自行车,按照这样的速度,自然是要提前出发,否则,稍微远一点的距离,可能就要其他客人等你的尴尬,因而他们宁愿早一些到主人家里等别人,也不愿意让主人家和其他的客人等自己。这样提前到达才是最礼貌的。

        而现在不一样,现在随着经济条件都要好了,大家出行的交通工具普遍使用小汽车了,这个时候,以前的走路2个小时的距离,现在也就十几二十分钟的路程!这样一来,只要提前半个小时出发,也不会迟到,也不会尴尬。我们这一辈的人,生活在一个节奏更加快的社会,因而在潜移默化中,希望能用更少的时间,做更多的事情。老一辈的人虽然也是这样想用更少的时间做更多的事情,但是他们的节奏,尤其是在出行的节奏上,还是要比我们更慢一些。这样一来,对于守时这个概念就有了非常大的不同。

        这就是为什么以前去十公里之外的姑妈家做客,都是要起个大早,吃完了饭出发,也不知道从哪一年开始,也是11点半左右到姑妈家里,但是出发的时间已经是上午10点左右了。虽然这个出发的时间依然让我觉得太早,但较之前,已经能更加“礼貌”了不是。

        说到底,都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潜移默化地对人的日常生活改变着,两代人的代沟,其实也是两代人对于同一个事物,根据自己生活的场景,做出的不完全相同的理解。

        话又说回来,去亲戚家里吃个拜年饭,谁会在乎你去得又多早,还是去得有多晚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关于过年做客出发和到达的时间的思考)